小议南周审查和中国企业在美的政审


王岐山去美国访问,针对美国对中国企业进行严格的政治审查表达不满。美国对中国企业在美投资、进行企业收购兼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见,遭受不一般的审查,并且基本上一经审查难有过关的。中国在美上市的公司,也不断因为存在数据造假或者违反公平交易规则而被迫停牌。

最近南方周末因为遭到暴力审查而发起抗议,认为广东宣传部门的做法违反了新闻自由精神。中国早已存在对个人出版进行审查的制度,也频频出现反抗的声音,从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这种认为遭受不公平对待的声音。

此一审查,彼一审查,看似相同实则大相径庭。其基本的不同在于是否对制度的坚守并运用制度操作审查,如果是肯定的答案,便可以依循既定的规范进行协商谈判;如果是否定的答案只有引发对抗而没有疏导的渠道。

制度的建立不是强者压倒弱者建立的,如果是这样任何制度都无法建立,因此不能确立行之有效的规约反倒是这样做会带来抑强扶弱、构建公平发展的环境。制度发展本身的路径不管基于何种文化、历史大致都是要走向更加公正透明、激发弱者的潜能、给予弱者机会,使得团体、组织、政权不致于消亡。

审查往往是规避风险的必然,若非如此,审查便没有存在的理由。美国政审中国企业在于防范窃取国家机密数据或者造成不公平竞争,美国参众两院是发声争辩的场所。当然风险是无法规避的,只能起到防范的效果。审查需要确定的理由和充分的证据,交涉双方均有合理的解释才能成立。

审查带有歧视性是无可辩驳的,即使最公正的审查也因为设定的条目必须遵守使得攸关方必须计算成本。但制度性审查却可以有效保护公平,非制度性审查带来资讯、观念和物质流通的阻塞。所以为了使得审查看起来合情合理并让相关方认可,则必须建立制度,制度的操作且符合公正透明原则。

在美国,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之争并非针对制度有分歧,而是如何利用制度有分歧;在中国,改革与保守之争却是制度之争而非利用国家制度推行自己的纲领。两国的审查所引发的争执也体现在这一点,没有制度便缺乏格局和张力,所谓审查负面效果便多于正面响应。

一个社会,强者要生存下来必须与弱者有共生协议,如果没有这种协议便难有基本的社会共识也不会存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审查不是要弱者服从强者的意图,而是弱者与强者如何分享公有领域。审查最重要、最可贵之处在于保障所有人,不分信仰、性别、民族等的私有权利。所谓强者不是指强势的党政机关,所谓弱者不是指自由媒体,强弱之分在于谁是审查者。自有媒体可以审查党政机关的不法推翻他们的自有说法,如果有制度保障。

莫言说世界时时处处存在审查,他希望有一天世界再也没有审查。不过没有审查便是公权力不作为,当下中国不是审查过多,而是审查失当。该严格审查的不审查,不该审查的却乱审查。这样的结果就是发生了三氯氰胺惨案,使得山西发生隧道爆炸瞒报事故。

建立适当、公平、保障社会福祉的审查制度才是根本。中国社会存在诸多乱象,审查错配、审查乱作为与相应的不作为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