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别拿环境来说事儿


  年底人们总是会对一来年大公司的业绩状况做一个评价。每当外部环境不太好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昔日光辉的企业铩羽而归,折戟沉沙。企业发展危机的背后,暴露的是顺境时历史遗留的问题,但管理者总是爱拿环境说事,但凡企业发展不如人意,总是将责任推到外部环境的低迷上,“环境”这个词仿佛已经成为企业发展失败的“替罪羊”。

  我们知道,人类进入知识经济社会以来,经济、政策、习惯以及科技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对企业适应环境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个充满随机,错综复杂的现实世界里,“战略规划”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企业管理手段之一。一些公司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也在不断的进行反省,甚至不惜高额代价进行组织调整、运营优化、流程再造,尽管这样还是无法力挽狂澜。很多企业在做出一些决策时,思维可能还未完全适应这全新的外部环境,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出现问题的就是那些曾经让自己引以为豪的成功模式,在这个剧烈变化的市场中,这些模式反而已经成了企业发展的桎梏,如果不能跳出传统思维的怪圈,企业越规划,反而可能使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加速前行,从而使自己陷入一个越发危险的境地。

  越规划,越危险!战略规划的时间越长,对外部环境发生的变化可能会越发忽略。市场信息的瞬息万变,让企业发展方向变得无法像以前那样清晰,传统思维已经不能再适合企业的生存,如果不能真正的改变自己,企业必然会被环境淘汰出局。战略思维必须要紧紧跟随着时代的节拍,不幸的是,很多管理者其实连自己的战略是什么都不清楚,往往将希望寄托在那些所谓的外部机构上。更不幸的是,很多国际上鼎鼎大名的外部机构也无法清晰的回答这个让无数企业家困扰的问题。他们往往错把运营优化管理当作战略规划,这就好比一个驶向危险路段的汽车,不制止其调转方向,反而将设备优化让其马力更加强劲,后果可想而知。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与企业一样,仍在用着传统的思维、传统的方法以及传统的工具。在中国照搬一些西方成熟的商业模式植入到这些企业当中,殊不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北橘南枳”。国内商业环境与西方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样的做法能为需要适应环境变化的企业带来多少价值呢。他们不是帮助企业看清未来的发展趋势,而是利用传统的论证方法及模型证明那套传统模式的可行性;他们完全不从企业适应环境的实际问题入手,而是对其日常经营中的管理、采购、营销、成本等问题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加速了企业的衰败。

  战略问题,应该是从当下所面临的趋势出发,从中寻找能够让自己生存发展的元素,培养自己战略方面的决策能力。对外,企业需要洞悉社会发展的趋势,产业发展的规律以及竞争对手都有哪些新的变化;对内,要清楚的认识到在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企业到底具备哪些资源能力能够应对这些变化,为了适应变化我们还需准备什么,只有把这些思考带入到战略分析中去,才能最终解决根本上的问题。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外部机构上,笔者认为外部机构的作用仅仅只是利用其大量的知识经验总结来激发管理者的战略思维,而不是直接对企业指点江山,企业真正的命运掌握在企业内部人员手中。天助自助者,没有人比你更清楚自己。

  用VUCA(V表变化无常;U代表捉摸不透;C代表错综复杂;A代表含糊不清)形容某项行业的特征再合适不过了,比如像互联网与PC行业,很多管理者认为这些行业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了,战略规划就是徒劳,无益于企业的发展,而只有类似于外部环境变化相对规律的那些企业才比较适合做战略规划的这种想法其实是没有根据的。无论哪个行业都会充斥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现象有赠无减,如果将外部环境变化的剧烈与否作为评判战略的标准,未免显得有些片面。

  战略不只一面,学者和管理者对战略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笔者认为,战略则是通过未雨绸缪的思考而做出的决策并将其付诸于行动,战略的关键就是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做出选择。因此可以看出战略的关键词就是“不确定”、“思考”、“决策”、“行动”。只有承认了未来的不确定性,才能有所思考,按部就班那不叫战略;只有用心的思考问题,才能够做出合理的决策,感觉不等于直觉;只有进行了缜密的思考,才能做出合理的决策;而只有将这些落实到行动上,才能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由此可见,规划分析只是战略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战略制定也不是仅仅认为的只要规划分析就能得出,科学工具运用与缜密逻辑分析是一个必要的手段,但不是一个充分的手段,很多情况下我们做的工作都是用过去在“赌明天”,如果未来迎合了我们,也只是运气而已;如果不幸赌错了,也不要怨天尤人,失败是必然的。环境无时无刻都在改变,对任何企业都是一视同仁,不必大惊小怪,只要保持危机意识、审时度势,时刻考虑自己是否需要积极应对,还是韬光养晦蓄势而发,这都要求企业一定要有清晰的定位,不能随波逐流无所作为。

  曾经的PC行业老大惠普在低迷的经济中,由于创新不够,没能及时的进入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领域,在同行的竞争中已经处于被动,亏损不断,出现了73年历史上最大规模裁员,这与其战略摇摆不定,反复规划有着密切的关系。其PC业务的放弃与否曾一度成为外界高度关注的对象,几经周折终于还是保留下来。

  一些行业外部环境变化剧烈之大,如it行业,它的行业特征已经决定了必须根据行业的趋势事先做好一个大致的战略假设方向,然后不断的通过迭代在实际中去进行战略调整,如果企业没有财务行动,知识在内部通过一套战略分析工具,一系列缜密的逻辑推理去进行战略规划,这样的规划只能越做越险,真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很多企业的成功,都是将产品拿到环境中去检验,从实际反馈获得的经验中做出相应的调整,技术人员最大的缺点就是容易陷入自我陶醉的“完美创意”中,自认为产品技术含量很高,现实却是消费者并不买账,而企业也未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反而让其他企业模仿并超越。

  当一个行业处在迅速发展时期的时候,总能缔造出很多的明星企业,还记得股神巴菲特投资的比亚迪吗,销售团队的强大以及公司每年都会招收数以千计的毕业生,销量上升迅猛。在环境一片大好时,没能考虑到苦练内功,反而是选择了以人海战术等低水平重复的疯狂扩张来实现产量的翻番,一旦国内整个汽车市场整体滑落的时候,比亚迪又选择了部门调整、大幅裁员等消减成本政策。一时间“成就你的梦想(Build Your Dream)”变成了“梦醒时分(Break Your Dream)”。正如人们常说,当潮水退去,才知道谁没穿衣。

  很多公司管理上其实存在着许多漏洞,但是行业的发展速度过快却掩盖了这一切。水涨船高让管理者们洋洋得意,把行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禀赋全当成是企业的实力得到了提升,因此变得缺乏自律,盲目扩张,没有危机意识的时候往往是真正的危机的开始。企业,其实并没有他们想象中的那么强,风险因素随着行业泡沫的增大而变得一触即发,当管理者只顾着紧盯对手弯道超车时,已经忘记了还有一个刹车的存在。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住道格拉斯·诺斯使得路径依赖理论在经济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也就是说一旦一个企业进入了某种发展路径,就会对其产生依赖,并且沿着这一既定的路径不断自我强化。越是成功的企业,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后要做出改变路径依赖的决策就越发困难,因此也就出现昔日光辉的企业飞得越高,摔得越狠的现象,它就像“成功者诅咒”一样无法摆脱。

  外部环境越好的时候,企业越应该居安思危。根据调查研究发现,规模迅速扩大的企业往往更容易在战略规划上做出错误的决断。那些享受了多年行业红利的企业,正变得更大、更广,而不是更好、更强。甚至有些销售额刚破千亿的企业,竟然立即规划出了“两千亿”的战略目标,当环境突然变化时,他们却变得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一些经营了数十年甚至百年的公司不去总结环境对企业的影响,不去总结多年来企业积累的经验,一旦碰到经济低迷,行业衰退,自身也就在行业洗牌中败阵下来。有的一蹶不振,有的面临破产,还有的香消玉损,永远的消失在了历史舞台。

  环境此起彼伏,企业生生灭灭!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