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央企进军金融业的步伐不断加快的趋势,国内形成了一股“产融结合”的热潮。据统计,在国资委管理的117家央企中,已有87家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产融结合,占比68.38%;若把股权比例提高到5%以上,则仍有77家进行了“产融结合”,其中包括38家世界五百强中的央企。央企通常以建立金融控股公司来实现“产融结合”,以获得更多的市场短期机会和长期协同效应。但是协同效应不是自发产生的,需要在充分重视经营风险、投资组合风险、财务杠杆风险的基础上,依据金融产业的特点和要求,从发展战略、产业布局、业务开展、文化融合等方面做好、做足产业协同的功课。“产融结合”与企业“做大做强”二者间需要形成有机协同、锦上添花的关系,且只有形成战略上的协同效应,并控制好风险收益结构,才能最终形成相互促进。
如果没有经营协同效应,金融和实业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需要不同的资源能力(特别是风险管理能力)、管理模式和经营团队。产业成功的经验很难扩散到金融领域。虽然在中国市场环境下,企业集团控股金融,有助于增强金融机构的资信等级。但如果与自身的产业发展没有协同效应和风险控制能力只能算是“财务投资”。
发挥产融结合的协同效应,必须要处理好产业与金融业的战略定位、管理方式、文化融合、管理资源共享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协同效应实际上就是发挥“1+1>2”的整合效应,使得产业与金融各得其所、相得益彰。
首先,应正确处理主业与金融的战略定位问题。从事产融结合实践的各类企业,都具备一个核心的主营业务,金融业仅是边界扩展后的伴生物。所以产融结合的企业一般应将金融业定位为从属地位。第二,尊重金融业的发展规律,实现“专家”治企。金融业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管理好金融企业必须依靠金融专业人才。尽管在主业方面可能积累了很好的管理经验,但直接移植到金融业不一定奏效,往往适得其反。最根本的问题是要解决按规律办事、依靠专业人才治企的管理理念问题;第三,要解决好金融业与主业文化的融合问题。刚才谈到,金融业有自己的行业文化,这种文化是长期以来在行业内积累和形成的,适应了行业的发展需求。如果简单地将主业的企业文化向金融业输出,势必会造成抵触和反弹。所以文化融合的问题是一个长期性的问题,是在“产融结合”的总战略下的文化渗透和相互认可;第四,应该解决好资源系统的共享问题。产融结合的最终结果是要实现产业与金融业的深度融合,进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就会存在内部资源的共享互通如何解决的问题。这些资源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资金流、信息流、物流、人流等方面的互通,也可以是客户资源、政府关系资源的共享。只有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资源共享,才能发挥出良好的协同效应。
当然,发挥好产融结合的协同效应,需要处理的关系远不止这些。不同产权性质、不同产业领域的企业推动产融结合,所关注的问题可能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以上所述的几个问题是带有共性、普适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处理好以上几个问题是发挥产业协同效应的基础,产融结合发展较好的企业,在上述问题的处理上应该是值得称道的。所以,发挥产融结合的协同效应,我们应该从上述几个基础性关系的处理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