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领域正面临供给、减排、国际合作三重挑战,加快天然气发展是最现实的应对之道。而要向加速发展天然气,就必须突破现行体制的束缚
中国成为石油、天然气净进口国已经很多年了,去年又成为了煤炭的净进口国,中国三大化石能源进口依存度还会进一步提高,这一趋势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改变。
去年,中国消费的能源总量超过20亿吨标准油当量,约占当年全球消费总量的20%,与美国不相上下,但美国已经从能源消费的顶峰开始下降,其能源的对外依存度,不论石油或是天然气,也都在下降。
更重要的是,能源消费总量相当,但中国的碳排放量却超过美国,中国已是世界第一温室气体排放国。过去我们可以躲在美国身后见机行事,现在我们处处首当其冲。在最近几次重要的国际气候会议上,我们均是各方关注的焦点。
中国的一次能源构成中,煤炭的比重高达70%,石油是18%,在化石能源里“碳含量”最低的天然气,仅为4%。这一比例2010年的世界平均水平为煤29%,天然气24%,石油33%,美国的组合是32%,24%和29%。化石能源在中国一次能源中的比例高达92%,美国是85%,世界平均是86%。。正因为如此,在所有大国中,中国经济的“碳含量”是最高的。
重点是非常规气
事实上,提高天然气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在中国是有强烈的共识的,而提高比重无非两条路,一是增加本土的生产,二是增加进口。
先来考察本土生产。常规天然气方面,提高产量的关键在于资源量的丰富程度,投资和基础设施次之,因此,业内对常规天然气的增长潜力信心不足。
非常规气方面,90年代,政府对煤层气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借鉴中海油对外合作专营权的成功模式,设立了中联煤公司,国务院授予该公司在煤层气勘探开发领域独家对外招商引资合作开发的专营权。但公司成立至今15年,结果令人失望:外国资本投入非常有限,成果不彰,外资获得的份额气也非常有限。引资不理想,政策约束下,内资也进不来,结果直到去年,中国的煤层气产量也还不到20亿立方米,离“十一五”规划设定的100亿立方米/年的目标差距甚远。而2010年美国煤层气的产量约为500亿立方米,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8%。中国不是没有煤层气资源,技术也并不复杂,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矿权设置和准入设置等制度原因阻碍了煤层气的发展。
美国近年来的页岩气革命再一次激起了中国政府和各路资本进入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热情。页岩气与煤层气在投资经营管理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非常规天然气。和煤层气一样,中国页岩气的资源量也非常丰富。
页岩气的地质特点决定了它的勘探开发模式与常规天然气有着巨大的差别。油公司在找到一个大型的常规油气田后常说“抱了个大金娃娃”,一旦找到了,一个油田甚至一口井能不停地生产几十年,甚至上百年。而在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人们常把产量较高的区域叫“甜点”区,只是产量好一些,生产井的递减慢一点,与“大金娃娃”非常不同。美国经验表明,页岩气生产井的产量递减很快,不少生产井两年左右产能就下降到峰值产能的10%,尽管可以维持较长时间的生产,但维持产能的办法就是不断地钻井。仅barnett一个页岩区就有200台钻机,一年钻成千上万口井。
常规油气田有非常清晰的勘探,开发和生产三个阶段的划分,而页岩气这三个阶段往往是分不清的,生产很长一段时间后完整的ODP报告(油气田总体开发方案)还可能没有完成,这不是传统油气企业所习惯的投资经营管理模式。某种意义上说,页岩气的投资经营管理更像一个生产型企业,而不是传统的油公司,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是数以百计的中小公司推动的,而埃克森美孚、雪弗隆和康菲等巨头开始时都毫无作为的原因。
经过近三十年的探索实践,美国页岩气的投资回报管理模式已经逐渐清晰,经济规模形成,石油巨头们才开始以大手笔并购的模式进入页岩气领域和回归本土。
一个行业的发生与发展有其内在的经济规律,它不是政府设计和规划出来的。看得见的手可以扶持加快它的发展,当然也可以窒息和延缓它的发展。认真总结中国煤层气发展的教训,和美国页岩气发展的经验,在制度设计上有所创新,将非常有助于刚刚开始的中国页岩气事业的启动。
中国的石油工业走过的是一条非常独特的发展道路,我们走的如果用很简单的话来讲,中国的石油工业就是“大庆之路”,就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给自足,这16个字。这16个字里头,至少后面这4个字不使用了,已经不能自给自足了。但是我们走过这条路,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这三大家理念分工自己是有的,专业是有的,包括服务、制造这些都有。但是,对应世界石油工业是一个千层饼状,他们是充分社会分工,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而且是分层,他们的成本降低诀窍就在充分竞争。什么叫市场经济?亚当斯密讲,就是分工推动社会进步,尤其中国垄断企业不仅仅是石油,大多不相信政府,稍微扩大一点地盘,央企都希望把这块都纳入进去,这是不利于我们技术创新、技术进步的。
这些年来,中国的几大石油公司都在努力“走出去”,数百亿美元投资之下,中国已获得6000万吨/年的份额油,成绩斐然,但至今中国尚未加入国际能源署,中国的石油公司积极地参与世界各地的石油天然气项目竞争,但中国政府却在国内维持寡头垄断的行业格局,对国内的油气项目设立了严格的准入门槛。在多数国外专家和媒体看来,这种做法颇有点“孤家寡人”的味道。
如果油气行业全面开放确有难度的话,中国至少应该开放天然气行业,去除贸易的准入限制,同时扩大勘探开发环节的对内和对外开放。天然气在中国还算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而且很不同于石油行业,不宜套用现有的石油体制,政府应该像支持技术创新一样支持制度创新才对。美国煤层气页岩气的成功,制度因素是第一位的。制度孕育了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推动了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成就了美国非常规天然气的突破性发展。
当前,中国正在大踏步走向深水,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开发擂鼓已然敲响,加大商业合作和市场竞争,更能促进中国石油工业融入世界,步入世界石油工业常规发展道路。
把握天然气 把握未来
评论
编辑推荐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