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医改,公立医院改革的进程与此前预期差距比较大,这可能使整个医改的成效打折扣,因为公立医院改革涉及了整个医疗服务提供体系的变革。“十二五”期间,要切实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我认为两个问题必须解决:人的问题和钱的问题。
人的问题就是人员的流动。我国有260 多万优质的医生资源,但在现行体制下,医生成了每个公立医院的自有财产,不要说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共享这个优质资源,就是公立医院之间也不能很好的流动配置。人力资源固化在了各个医疗机构内部。如果不能在全社会实现医务人员的有效流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服务潜力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医疗服务机构的效率也就难以提升。资金问题是任何机构发展的另一关键条件。
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明确的,政府财政不可能成为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发展的资金源泉,尤其是地方财政。很多人认为,如果将公立医院推向市场,并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他们还将现在医院的这种逐利性归咎于市场。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既无意义,也与事实不符。仔细观察中国的现实,你会发现很多重要的启示:市场力量其实比我们想象的要大要好。
例如,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如果仔细比较分析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的药占比的话,你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结果:私立医院的药占比显著低于公立医院的药占比。为什么呢?私立医院采购药品主要是市场途径,只要不属于基本药物的强制规定范围,他们可以与供应商直接谈判。如果成交,自然反映了双方都满意的价格条件,不可能再留下太大的剩余空间作为流通中的灰色收入部分。但目前的公立医院情况则是,不允许直接通过市场手段和供应商进行正常的购销买卖,而是要通过政府主导的第三方进行招标采购。这不仅破坏了市场力量本可以通过正常交换促进供需双赢的作用机制,还大量增加了各地政府行政、企业、医院的交易成本,而结果还是药价“虚高”“虚低”同时出现等乱象丛生的结局。
其实,改革需要实现的是公立医院医生的工资能够随着市场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节,而现在事业单位的定位使这个目的很难实现,还造成了过度医疗、走穴等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针对现有近两万家的公立医院,很多人提出进行部分改制:保留一部分继续政府主导,改制一部分让市场调节。我以为,这里涉及到两大问题,一个是保留的类型,一个是保留的数量。
关于类型问题,政府的原则应该是“保强放弱”还是“保弱放强”?政府计划经济的思想一定是前者,市场经济的主导思想一定是后者。市场经济的基本要义就是,凡市场力量能够胜任的地方,尽量留给市场力量;政府力量仅做那些社会所需而市场回报低、市场力量无法持续的地方。这意味着政府的明智之举一定是“保弱放强”。这样社会力量和政府力量才能施展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相辅相成。而引入社会力量办医一定是既包括增量改革也包括存量改革。对于引入增量的问题,其实2009 年的国务院医改方案和2010 年的国务院58 号文都明确了基本方向:鼓励社会力量办医,所以这事相对好办。对于当前公立医院所处的既有格局而言,可能面临的最大挑战还是如何突破存量改革。这就不那么简单了,涉及到很多体制性的约束问题。一个大问题是我们前面谈到的事业单位编制问题,另一个大问题是允不允许公立医院面向社会融资,这也是如何发挥社会力量的一个要点。
事实上,如果能够探索改变公立医院的定位,由事业单位变成一个社会服务主体,公立医院面向社会融资的发展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我想,如果公立医院社会化能够促进其服务能力的提高,服务品质的上升,服务态度的好转,供需矛盾有所缓解,公众因此受益,难道不是“公益性”的最好体现吗?
公立医院改革的两个核心问题
评论
20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