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于视点的瞬间”——案例1 某天的涉谷中央大街
视点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现在,就让我们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吧。
地点是涉谷中央大街的快餐店。研究人员在那儿喝茶的时候,发现有4个女高中生走进来,但只有其中一人在店里购买了吃食,其他三人都是在别的店里买好了薯片、面包圈、冰淇淋后带进来吃的。她们说:“店堂的氛围是那里好啊,但由于喜欢吃的食品都是不同店里才能买到的,所以大家买好喜欢吃的东西后再聚在一起。”
研究人员突然受到启发……是啊,现在是一个人们自由创造商店的时代!
乍一看,好像什么都乱套了,但换一种思路想想,我们索性把整个中央大街当作一个自主餐馆会怎么样呢?于是,这样的创想便开始孕育了。这是一个很久以前发生的故事,其后,便产生了“小吃广场”这样的业态,这种不拘泥于店堂局限,而是买上各自喜欢的食品聚在一张桌子上用餐的方式得到了普及。这是一个让我们重新看待街路和商业设施应有形态的视点。
“来自于视点的瞬间”——案例2 在家里带孩子的母亲没有社会影响力?
那还是一次策划一个探寻未来社会发展方向调查时发生的事。到了该向各种人进行问询调查的阶段,大家讨论起该向哪些人进行调查。“正在策划新颖活动的大学生?”“创办新事业的人?”“从事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人?”……大家正在举出各种调查对象时,一位研究员发言说:“是不是也可以关注一下正在哺育孩子的主妇?”
对此提议,很多人的反应是:“哺育孩子的主妇大多数人都呆在家里,没有社会影响力,怕没什么调查的价值吧。”“不,绝不是这样的!”一位研究员坚持道。“哺育孩子不就是最有意义的创造未来的行为吗?”
这时候提议者所获得的视点就是“母亲哺育的是未来”。母亲与幼小的孩子交谈时使用的语言所产生的影响,会在这个孩子长大到二三十岁时的行动中体现出来,构成新一代的社会风景。后来,我们以此为契机,从母亲对孩子的作用这个视角出发,完成了一项探索未来的研究。
“来自于视点的瞬间” 案例3 不发声的“耳麦”
我们在调查的时候非常珍视生活者的“真实的声音”。通过自由解答形成的文字、问卷调查的记录等,有时可获得出乎意料之外的视点。
那是一个二十岁左右女白领的案例。据说她从公司回家时,尽管不听音乐,却喜欢戴着耳麦。为什么呢?原来是怕遇到上司和同事和她搭话。“因为正在听音乐,所以不便招呼”,她或许是想让别人这么想吧。厂商为听音乐开发的装置被这个人当作了“躲避旁人”的用具。
还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女大学生对我说,“最近受到了一个很大的打击。”什么打击?家里的电视机坏了。她觉得受到了打击,不是因为电视机不能看了,而是让她发觉,自己和家人之间是如此地无话可说!她这样说道:“电视机之于她,就像是一个爱唠叨的妹妹。”一到家里随手打开的电视机被人们当作了“说话的替代工具”。物品的新功能可在生活中发现——这就是我们获得的又一新视点。
“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当和那些工作之外不想说话的人在一起的时候,我就戴上耳麦,闭上眼睛。因为这样一来,几乎所有的人都不会和我搭话,有的时候尽管我什么都不听,但还是会戴上耳麦。”
这是博报堂生活综合研究所1993年进行“关于物和人的关系的调查”时,一位27岁未婚的女职员所作的回答。
译著《生活者发想——革新营销的新视点》摘选(续)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