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人对于家族史的关注是因为我的四伯父袁学成先生修家谱开始的。四伯父是我中学时代的教导主任,是位忠厚勤奋智慧的读书人,在我的记忆里他给我讲过很多简单而看起来很实在的道理,比如:做人能帮助人就帮助人一点;读书就是个勤字,你多读点,就多知道点,你的知识就多了;做人就直络爽气点,大家都痛快。上中学的时候,去他那里找点书看,喝点他爱喝的老白酒,顺便蹭点点吃的,这都是我的记忆中常常泛起的一些浪花。在四伯父晚年修谱的日子里,每次我去看他,他不只给我分享一些关于祖父母、老家的伯叔辈等鲜为我知的人事,也告诉了一些关于我父母年轻时代的故事,比如他说我父亲是海门最早的一代开出租车的人,而老板是我的三伯,而我的母亲在少女时代穿着旗袍,也是很靓丽的。也是因为受到四伯父修谱的影响,我后来还去了海门老家的袁家新桥的老宅,见过老家的一些亲戚。看着老宅上已经颓倒的百年老屋,想到我门一脉居然源出于此,也真的是不尽感慨在胸。四伯父的大儿子,也是我尊敬的堂哥袁德雨兄,在伯父身后继续完善家谱,让我们大家有这样一本图文均有模样的宗族史可以去参考认知,让我们袁家后人知道自己的由来。伯父与堂哥这样的一件善举,是我们全家族的人都应该铭记的。
我们这一脉的袁家,似乎并没出像样的大人物,也没有做得怎么样惊天动地的事业,但生活基本属于殷实稳定的状态,小康大致是个主流现象。我想,这也是很多其他普通人家的共同样子。但是细细看看其中的人物,也自然各有自己的志业与生活。而且不管他们在我们个人的层面是否很熟悉,我们源出一脉,这就是别样的亲情了。我总结我们袁门的文化,大概有这样几个主流的要素:一是比较重教育,就是普通人家也都是识字断文上在邻里社区里面算好的;二是勤俭持家,这个算是普遍的一种家教;三是仁厚待人,因此在周边的人际关系上,人望不错;四是注重见识,也就是不只是在一亩三分自留地里面求满足的人,往往经常向外走求见识找机会;五是家族里面互相帮衬也做得不错。到了袁家我这一辈向后,很多的孩子不再是在老家呆着,也不只是做老一辈人要孩子做的事情,那些走出去的孩子,让这脉袁门的分布不只在海门、大丰两地,更在北京、南京、上海、苏南、皖南广有分布。我想这是个大趋势,也是个必然,而这本《袁氏宗族史》,也许可以让分布越来越广的这脉袁门子弟,或还可辨渊源的相关,亲切的流远。
追远不只为慎终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