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重视人之死;道家重视人之生;佛家则是不生不死。
儒家重视人的死亡,正是因为参悟人的死亡,所以儒家讲求的是追求人间的快乐。我这是简单的推理,如果人经历过死亡,那么在他以后的日子里,重视的一定是人生的快乐。
《论语》开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悦乎,说的是学习的快乐;乐乎,说的是交友的快乐。
父母在不远游----说的是天伦之乐;
儒家讲求仁,是为了社会,是为了建立一个快乐社会的基础;没有仁为基础,不能建立快乐的社会。(我这样推论)。
道家重视万物的生存。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样来说,形成的道家重视养生,讲求滋阴补阳,讲求修行之道,讲求长生不老。追求长久的生存,这就是道家,讲究生存的道家。
佛家。讲究前世因果,讲究前生今世,讲究轮回。佛家说,人有前生, 人死之后可以投胎做其他人。这样来说,人是永远存在的,就是所谓的不生不死。
以上推论的作用大概是可以给大家提供另一种思考的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