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郑州市部分农民工子女入学被要求测智商。报道称,郑州市中原区教育局工作人员出具了一份文件,其中规定“学龄儿童智力经市级以上医疗机构测试,智商在45到79之间,原则上到中原区育智学校就读”。一时间,网上关于该不该测智商的话题议论纷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关于要求差生测智商的新闻,并不少见。据《法制晚报》报道,2010年北京某中学要求成绩差学生到指定医院测智商。2011年3月,浙江在线报道“一则《郁闷啊,学校要老师追求好成绩,竟然让学习差的学生去测试智商》的帖子在论坛里十分火爆”。2011年10月,《信息时报》报道了广东白云区穗丰小学组织一批上课不积极、精神不集中、不会做作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到某医院做智商检测。而至于尚未入学就把孩子分成“三六九等”要求检测智商,这显然是一种病态的教育、扭曲的教育。
世界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其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强调,人的智力结构是多元化的,不要仅从某一方面对人作出总的结论。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洪宇因也曾表示:“这种做法是对孩子心灵的摧残。要求孩子做智商检测的学校和教师,不是爱护孩子、教育孩子,而是在为自己的既得利益毁孩子。” 显而易见,学校强令要求农民工子女去测智商,不仅是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更折射出了当下一些教育部门的荒唐与胡乱作为。
诚如
着力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首要的就是要懂得尊重和执行相关的政策法规,不折不扣地抓好教育公平。而当不少地区都在为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近入学问题而煞费苦心之时,郑州市中原区教育局却置国家法规于不顾,以智商测试分数确定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能否上学,实在是过于胆大妄为,过于蔑视民生民意了。
其实,在当前这个社会繁杂、缤纷人生的年代里,每一个孩子的生活环境、智力能力和个性特点都是有所不同的。大凡教育者都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成绩平平,但在体育或艺术方面却有很高的天赋;也有的学生记忆和表达能力很强,但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弱;还有的计算机能力很强,但表达能力很弱等等。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尊重学生的差异,时刻注意在教育教学中处理好共同性和个别性的关系,善于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才培养,每一个学生都能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建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成为社会建设大潮中一名有用的人才。——只要成绩,不要其它。这或许就是当前教育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毫无内涵的症结所在罢!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关爱每个学生的进步,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教育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和科学要义。而类似于这种把“测智商”当做入学门槛的荒唐做法,显然违反了义务教育法的平等原则,也必将会对许多孩子造成心灵的摧残和伤害。因而笔者较为赞同网友这样的观点:真正该去测智商的,不是孩子而是当地的那些政策制定者!
(李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