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海油再次“出击”海外并购之最


中海油再次“出击”海外并购之最

 

本报记者 仝晓波 《 中国能源报 》( 2012年07月30日   第 14 版)

  CFP/图

 

  7月23日,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中海油)宣布与加拿大Nexen Inc.公司 (“尼克森” ) 达成最终协议,将以每股27.50美元的价格以现金收购尼克森所有流通中的普通股,总涉资约151亿美元(约合964亿人民币)。该交易预计在2012年第四季度完成。

  消息传出,闪过许多人脑海的第一个念头恐怕要数对2005年中海油“185亿美元竞购优尼科”一案落败的记忆。时隔7年,中海油再次斥巨资发力,不出预料再度引起哗然。此次收购一旦成功,仍将创中国海外并购案件之最。

  然而,此次收购是否仍为大家看好?能否成功?中海油的难题在哪里?记者近日就此采访了数位专家。  

  中海油的重大转折

  一位接近中海油的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中海油这次涉及如此大的资产收购是在我预料之外的”,如果能成功,不仅创造了中国之最,这也将是中海油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总部位于卡尔加里的尼克森被认为是加拿大第六大能源公司,也是一家在多伦多和纽约两地上市的公司。 

  尼克森拥有加拿大西部的油砂、页岩气及主要位于北海、西非海上及墨西哥湾深水海域的常规油气勘探与开发业务。

  中海油在公告中称,尼克森今年第二季度的平均日产量为20.7万桶油当量(不含矿费)。 截至2011年12月31日,依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规则计算,尼克森拥有9亿桶油当量的证实储量及11.22亿桶油当量的概算储量。此外,根据加拿大国家油气储量评估标准51-101的规定,截至2011年12月31日,尼克森还拥有以加拿大油砂为主的56亿桶油当量的潜在资源量。

  相关材料显示,截止到2011年底,中海油拥有约31.9亿桶油当量的净探明储量,全年平均日净产量90.9万桶油当量。

  仅就上述数据看,收购尼克森,对中海油而言,前景毋庸言表。

  中海油自称,通过收购尼克森,中海油将进一步拓展其海外业务及资源储备,以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发展。该公司的优秀资产组合不仅是对中海油的良好补充,同时,也能使中海油的全球化布局得以增强。  

  战略意义或更占上风

  中海油一直是加拿大的一个重要的投资者,自2005年以来投资总额为28亿加元。

  然而中海油眼里的优质资产,在一些专家看来,却充满了风险。“目前,尼克森经营状况不佳,其主要市场受到重创,盈利能力受到质疑,中海油所开收购价偏高。”中投顾问能源行业研究员任浩宁指出。

  “尼克森经营业绩很差,其资产价值与股价有很大差距,但考虑到高管理风险和丰厚的溢价,交易如果获准将会毁灭其价值。”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石油研究中心主任陈柳钦说。

  “所以,我不了解这次收购的出发点到底在哪里。从股市的反映看这或许并不是一件好事。”上述接近中海油的人士说。

  根据相关报道,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消息公布后,市场似乎并不买单,收购消息公布第二天中海油港股即下挫4%。

  根据中海油公告,收购价比尼克森在纽约证券交易所2012年7月20日交易的股票收盘价溢价61%,比2012年7月20日止20个交易日期间的成交量加权平均价溢价66%。

  “我想中海油看中这次收购,不仅仅是看好尼克森本身在加拿大的资产,也看好其在全球的资产,这对中海油的国际化来讲,应该是一个比较有利的方面。愿意出这么高的溢价,应该是出自战略性的考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能源战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震指出,“收购的出价高低取决于收购方对被购方资产本身和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判断。尼克森是一家上市公司,从一般类似收购案看,这次收购无论从现金支付还是从溢价大小看,应该都是很大的挑战。”

  “当前WTI油价不到90美元/桶,相对讲时机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不是真正有利?还是要取决于中海油的战略以及一旦获准收购后的整合战略。”王震说。

  “现在世界经济比较疲软,在5—7年内不一定能恢复经济增长势头或者进入正常增长的阶段,从国际油价的变化趋势看,收购成功后能否达到快速的资产创收很难讲。”上述接近中海油的人士说。

  另有不愿透露姓名的资深专家对记者指出,花这么大的代价只讲获得资源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事实告诉我们,大部分资源是运不回国内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公司发展层面考虑,未来能不能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推进公司发展,这个眼下也说不清楚,起码今后几年会很有挑战性。”

  审批过程漫长而复杂

  北京市闻泽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丘训利指出,尼克森的海外多地运营意味着并购需要得到其股东、有关监管机构、以及包括中、加两国在内的多国政府甚至欧盟的许可,因此其审批过程会很漫长和复杂。

  “可能需要9个月的时间来完成。”陈枊钦指出,“除中、加两国政府外,尤其美国国会的态度备受关注。”

  “虽然与优尼科收购案相比,这次收购至少在形式上、操作程序上已经改进了好多,但是会不会有政治风险还不好说。”上述接近中海油的人士说。

  加拿大工业部长克里斯琴·帕拉迪斯7月23日发表声明称,加将根据《加拿大投资法》对中海油收购尼克森公司进行审批。他同时公布了六项评判标准,包括投资对加经济活动水平和性质的影响;对加拿大人参与在加业务的程度和重要性的影响;对加生产力、工业效率、技术开发、产品创新和产品种类的影响;对加行业竞争力的影响;与加国内行业、经济和文化政策的兼容性,以及对加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贡献。

  事实上,中海油已在公告中做出“有意留用尼克森现有管理团队及员工”、承担加相关社会责任、“落实和加强尼克森当前的资本支出计划”,并支持加相关学术研究等方面的承诺。王震认为,“就目前的加拿大政府而言,相对讲,获批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而对美国而言,“加拿大是其第一大出口国,这次收购如果成功,只要设足了商业条件,应该是增加了加拿大的产量和北美的供给,美国也不应该像‘优尼科事件’那样质疑中国会把资源‘拿回来’。”上述资深专家说。

  这位专家指出,对中国政府而言,如果仅仅认为并购成功就是拿到资源了,收购能否在中国获准,就不会有太多的质疑。“但我个人认为,针对这次收购,中国政府需要提出的问题应该比加拿大更多,如,能源安全问题能解决吗?今后的世界经济走向如何?耗资这么大最终成功的几率有多大?这样一来,在中国能否获准就很难讲了。”

  “成功与否”短期难下定论

  虽然目前看来,中海油具备一定的优势,“由于是国有第三大油企,规模优势明显, 有获得国家级支持的海外收购合并潜力,较易获得银行及投资者青睐,融资难度较小。此外,中海油本身的盈利能力及营运效率,皆处于理想的增长及改善趋势当中。中海油有丰富的海外收购经验,其海外收购日趋稳健,这些都将为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陈枊钦说。

  但“ 即使最后交易成功了,也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将来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王震指出。

  王震认为,从公司整个架构的角度来讲,更重要的是收购以后的协同效应怎么真正体现?如何整合?但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这可能是体现中海油能力的过程。中海油在中国企业中应该是非常国际化的,具备这样的潜力,但是“这个潜力要变成现实,还需要做很多思想准备。”

  首先,资金方面,中海油收购尼克森需要大量资金。根据中海油公告,收购尼克森的普通股和优先股之总对价约为151亿美元,并对其当前43亿美元的债务予以维持。这意味着一旦并购完成,并购成本接近200亿美元。

  中海油自称,此项收购所需资金来自于中海油的现有资金和外部融资。“一方面,中海油可以通过向国有银行、商业银行、国外投资银行贷款的方式融得资金;另一方面,中海油可以通过在二级市场发行债券融得资金,这两种方式将是中海油解决资金缺口的最主要途径。 ”任浩宁指出。

  而收购获准后,“在资金方面,中海油能否保有实力进行后续项目运作值得考究;在管理方面,中海油能否顺利接管尼克森的管理团队,融入其全球化、产异化的市场竞争中还有待观察;最后在政策方面,尼克森项目牵涉多个国家、多个地区的能源项目,这些项目是否会得到相关部门的持续性支持还未可知。”任浩宁说。

  在技术层面,尼克森在加拿大的主要业务有常规油气、油砂、页岩气,而油砂的开采成本特别高,页岩气在国内的开采技术尚不成熟,因此存在一定的技术风险,而这种风险也是无法预估的。

  且“尼克森股价在过去3-4年大幅下滑,这反映了公司糟糕的管理和放缓的生产增速。而目前,中海油并不具备足够的运营管理能力来逆转这一状况。”陈枊钦说,“虽然中国国企资金充裕,加快了收购欧美资源企业的步伐,不过天价收购案也可能引起相关国家议会反弹。在急速扩张中,中海油如何克服庞大并购资源的整合挑战,这可能会成为宏观战略意义上可行,而微观管理意义上瓶颈的世界级难题。”

  上述专家认为,相较2005年“优尼科案件”,“中海油收购尼克森愿望不用说,路径走得更加稳当了,但是能力并没有比当时增加多少。”

  上述接近中海油的人士直言,虽然中海油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但是仍然不够,“一般地,跨国公司的每个领导团队都相当于一个小‘联合国’,而我们的管理团队一个外国人都没有,我们的企业一把手是官员,首先要追求政治正确,且领导人的行政发展周期和企业发展周期不相关。”

  因此,他断言:“如果收购完成了我认为失败的概率大于成功。从以往经验看,至少得需要8—10年才可见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