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顿的打工收入与投资收益
2005年,我写了一篇短文“打工收入与投资收益”,揭示了一种现象:对于不善于投资理财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家来说,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一个难题:打工收入小于投资损失;或者,投资损失大于打工收入。对于善于投资理财的个人、企业甚至国家来说,都在不同程度掌握着主动权:打工收入的损失小于投资收益;或者,投资收益大于打工收入的损失。在这里,打工代表传统的就业,实业和贸易,投资则代表投资理财。一个人/企业/国家有来自打工的收入,仅仅代表有工可做,但是,并不一定代表他/它的财务状况良好,尤其是当出现“打工收入小于投资损失”时,就表明情况已经很危险。
对于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代表这个人有工可做,他每天去上班,可是,他的收入是有限的。另一方面,他有一些积蓄,搞了投资,或股票、或外汇、或期货,甚至其他项目。可是,由于时机选择错误,出现严重的亏损。两相比较,这个人来自工资的收入小于投资造成的亏损。时间一长,这样的个人就会面对长期的负现金流,其财务状况会日益恶化,在某些国家,这样的个人还要被宣告破产。至于实例,过去几年笔者在深圳就遇到过许多这样的人,一方面,作为工薪阶层,他们每年固定收入就是那么多(比方说8万元/年),但是,他们在股票投资方面的损失(20万元/年)大大高于他们的打工收入,出现负的现金流!有人自我解嘲:(打工)爬楼梯赚钱,(投资理财)乘电梯亏钱!
牛顿(1643年1月4日—1727年3月31日)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晚年醉心于炼金术和神学。作为近代经典力学的开山祖师,提出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定律。他曾任英格兰皇家造币厂厂长,不过他平生唯一一次的炒股经历,也引证了“(打工)爬楼梯赚钱,(投资理财)乘电梯亏钱”的定理。1720年(当年牛顿已经77岁),英国南海公司股票开始大涨,牛顿就把自己的7000英镑投了进去,仅过了两个月,就翻了一番。在当时,这笔钱是他当造币厂厂长年薪的3至5倍。但是,赚了钱的牛顿很快就后悔了,因为南海公司股票还在不停地涨,那个时候,要是不买点南海股,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南海是谈资与时尚,妇女们卖掉自己的首饰来购买股票。”当年7 月,南海公司的股票涨到1000英镑一股,涨了8 倍,这时牛顿终于忍不住了,加大资金买入,不过可惜的是,1000英镑也是这个股票的最高价,南海公司本来就是炒起来的一个大泡泡,总会有爆掉的时候,到12月,股价跌剩八分之一,又回到起点,牛顿损失了20000英镑,相当于他干十年厂长。亏大了的牛顿反省自己:“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的疯狂。”
在非理性的市场上,牛顿投资就是一个经典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