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如何成为软实力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有魂的文化

  价值是文化之魂。在任何一种文化体系中,价值观都扮演着文化核心的角色,决定着文化的根本性质、基本气质。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这种内在关联,决定了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中之重即是价值体系建设。实际上,即使约瑟夫?奈所讲的“软实力”,其最核心、最首要的软实力资源,也正是价值观而不是其他。在约瑟夫?奈看来,任何一种软实力资源,之所以能够生发出吸引人甚或“同化性”的魅力,即在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在于其价值观所具有的能够激发起人们激情、渴望和梦想的力量。与此相应,在推出相关的文化符号和文化产品以提升软实力的过程中,很多国家都极其注重赋予这些符号和产品以特定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元素。日本将“动漫文化大使”的称号授予“哆啦A梦”,正是要它传递“普通的日本人在怎样思考、怎样生活、希望怎样地创造未来”等信息。美国好莱坞电影之所以被称为“铁盒里的大使”,也是因其巧妙而又鲜明地蕴含和传播着“美国价值观”。抽去了核心价值的文化,只能流为肤浅的、软而无力的文化式样,而绝不能成其为“软实力”。或谓文化传播使文化实力增值,但应当看到的是,这种增值首先需要价值为文化“赋值”,否则“增值”无从谈起,未经或缺乏价值“赋值”的文化传播不可能久远。或谓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与经济、软与硬的结合体,支撑着文化成为软实力。我们不能否定文化产业的发展对于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但同样需要看到的是,离开价值蕴含,文化产业更多地只能留下其经济意义而非文化意义,更多地只能支撑硬实力的发展而非软实力的提升。那些标着“中国制造”印记、贴着异域文化符号、承载着相应价值观的文化产品,远不能说发挥了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提升文化软实力,我们需要更加关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更加关注承载着中国人美好价值理念的文化符号的创制及传播,从多种维度有效彰显中国文化的价值元素。

  能够成为软实力的文化一定是能够流行的文化

  在当今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乃至文化国力的竞争中,流行文化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美国软实力无处不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即在其流行文化承载着美国价值观行销全球各地。约瑟夫?奈高度评价流行文化对美国软实力的意义,他借用诗人卡尔?桑德堡的话表达自己对流行文化软实力价值的肯认:“好莱坞虽不如哈佛纯净,但不管怎样,触角伸得更长。”在他看来,正是承载着“开放、流动、个人主义、反对墨守成规、多元化、自愿、以民为本和自由等特征的价值观”的流行文化,塑造了美国“令人兴奋、具有外国情调、富饶、强大、有吸引力、引领潮流――处于现代化和创新的前沿”的形象,发挥着“虽无铁链但却束缚人心”的作用。约瑟夫?奈坦言,“流行文化的吸引力帮助美国达到了重要的外交政策目标”,如“二战后欧洲民主的重建”以及“获取冷战的胜利”。他还形象地描述了此中流行文化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柏林墙早在1989年倒塌之前就被电视和电影凿得千疮百孔。如果不是多年来西方文化形象在柏林墙倒塌前就对其进行了渗透和破坏,锤子和压路机也不会管用。”当然,我们强调文化软实力建设及流行文化的重要性,与约瑟夫?奈的立论出发点明显不同。但其对流行文化与软实力之间关系的阐述,却启示着我们高度关注流行文化的软实力意义。然而,当代中国流行文化的吸引力还极其微弱。2008年上半年,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等在中国、日本、韩国、越南、印度尼西亚和美国6个国家的有关调查显示,被调查国家的公民对“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平均值在7.8至8.6之间,但对中国流行文化吸引力的评价,平均值却跌落到了5.5至6.4之间。文化软实力与流行文化之间的关系还启示我们,在当代中国,如何推进主流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对接,如何繁荣发展承载着主流价值观的流行文化,从而增强主流文化的流行性、大众性,是文化软实力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