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客大会从西安到河源:
客家文化和客家起源的新发现(1)
全国高科技管理工作委员会文化产业专委会
副秘书长徐群贵
金秋十月,世界客家22届恳亲大会胜利召开并圆满成功,令人不禁感怀畅吟:“聚会古长安,寻炎黄根,叙客家情,汉声唐韵风云壮;筹谋新愿景,谱发展曲,绘和谐画,胄谊乡音日月长。”当广东省河源市刘小华市长从西安市李秋实副市长手里接过世客大会的会旗,郑重宣布:世客大会举办城市从西安到河源,由河源市举办世界客家23届恳亲大会之际,我作为客家子弟,深感历史老人的巨手在巧妙安排着客家人渊源的又一次研究突破!在这种历史巧合的事实上,让每一位客家裔胄都清楚看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即公元前221年(也有人说更早的公元前222年或稍晚的公元219年)统一中华之后即从长安阿房宫诏令发兵,平定南越。这就是秦开五岭,始成客家先民的壮举。
尽管结束了战国七雄的兵荒马乱时代,但秦始皇并没有在京都咸阳沉醉于清平世界的享乐之中,而是派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向长江以南进兵。这五十万大军是从关中平原八百里秦川的南方隘口商洛市武关,沿驿道和丹江南下(因此商洛是黄遵宪、罗香林以来公认的客家人祖地,武关古代名为少习关,是习姓的祖地,原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曾到此认祖归宗,对武关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抵今广东省龙川(即现在的河源市辖县)等粤北地区和今江西省南康等赣南地区。一路由今江西省东向攻取了瓯越和闽越,是年平定,置闽中郡。另两路取南越:其一循今南昌,经大庾岭入广东省北部;其二循今长沙,经骑田岭抵广东省番禺。其余两路入广西境;一路由萌渚岭入今贺县,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见《淮南子·人间训》)。但因南方河道纵横,军粮运输极不方便,除平定闽越、瓯越一路很快取胜之外,其余四路途中受阻,迟迟不能前进。
为解决此问题,秦始皇二十七年起开凿灵渠,秦始皇派史禄负责凿渠以通粮道。此即是广西的灵渠,至今也发挥着利国利民的作用。它连接湘水和漓水,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长约30公里,其规划布局都和四川的都江堰十分相似。大约在秦始皇30年灵渠修成,对南越的进军才得以顺利进行。(林剑鸣著《秦史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354-355页)秦始皇29年秦始皇派任嚣、赵陀率秦军五万楼船将士增援,秦军数十万兵力经过六年征战,经营统一了岭南广大地区。秦始皇33年岭南平定之后,设置象郡、桂林、南海三郡。此后,秦始皇开始有组织的把都城所在地陕西及陕县以东的河南等地人口向这些地方迁移,实现族群同化与文化信仰、生活习惯及政治制度、法律规范的统一,特别是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实质的人心化一。
据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记第六》所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前)发诸尝逋亡人、赘胥、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谛遣成”。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又把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几十万人迁徙到这些南方地域去“戍五岭,与越杂处”。秦始皇为开发岭南,先后五次派遣军队、民众,前后接近150多万人。(刘泽华《中国古代史》第270页-278页,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公元前209年,“秦使尉佗逾五岭攻百越。尉佗知中国劳极,止王不来,使人上书,求女无夫者三万,以为士卒衣补。秦始皇帝可其万五千人。”(《史记》卷118)“尉佗”:“尉”为秦朝武官之长,“佗”即赵佗,时赵佗任秦朝武官之长。上述军队及相关人员后来大多数留在岭南,这些人当中有相当部分成为客家先民。其中,在广东省,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南海郡设龙川县,秦军首领之赵佗是为首任县令。赵佗在龙川县令6年,广东后来形成了粤北、粤中、粤东三大板块客家文化区域,现在的河源市辖龙川等一区六县基本上都是客家人,是全中国少有的纯客家人地区,都与赵佗息息相关。后来秦王朝暴虐衰亡,黄河流域动乱迭起,群雄奋战江淮,赵佗“聚兵绝道自守”,数年经营之后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王”,疆域纵横上万里。赵佗对龙川贡献极大,对客家人生存发展延续的贡献更大,被祭祀为客家先祖,有中山大学的李吉奎教授有《佗城开基客安家》论文,进行了专门论述。
赵佗是祖籍河北省的中原汉人,最早在东江河畔传播中原文化,但不是作为难民代表,而是作为秦始皇封疆王权的将领与行政长官,是以统治者的主流文化来奠定客家文化的基础。其时,龙川约82万人,辖地20000平方公里,以今天之龙川县向粤中、粤东、粤北辐射,其东界逼近厦门,包括厦门以西的漳浦、云霄、诏安等地;其北界偏西与湖南省零陵市、道县、郴州接壤,其北界偏东与江西省接壤,包括寻乌、龙南、安远等县;北部包括韶关之大部,其南部包括惠州小部,大约为河源市6县区、梅州市8县区、揭阳市5县区、潮州市3县区、汕头市7县区、惠州市约2县区、韶关市10县区,以及福建省4县、江西省约4县、湖南省约7县,总约60个县区。(参见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冯秀珍《秦代龙川县境地域考证》,全文约2万字)广东省历史文化地理学家司徒尚纪教授《广东文化地理》一书中,叙述了粤北、粤中、粤东三块客家文化地域。他将今之广东划分为广府、客家、潮州三大文化区域,即汉族在广东的三大民系居住区:广府民系(操粤语)、客家民系(操客家语)、福佬民系(操闽语)。其中,广府文化区域为粤中和粤西南,使用人数越2800万人口,是汉族广府民系主体;闽南语在广东使用人数为1810万人口,但覆盖面积仅23.4%,居于客家语之后;客家文化区域为粤东北——粤北客家文化区,使用人数约1150万人口,面积仅次于粤语,主要分布在广东省东部和北部20多个县市,包括梅州客家文化核心区、东江客家文化亚区、粤北客家文化亚区,据客家话韵尾差异,又可细分为粤台片、粤中片、惠州片、粤北片。广东全省79个县市都有客家话人口分布,其中30个为纯客家话或以客家话为主的县市,包括韶关、惠州、揭阳、潮州等。司徒尚纪教授所述的广东粤北、粤中、粤东客家文化区域方位,正好于赵佗活动区域相一致,印证了秦始皇派遣将领及封疆官吏赵佗的龙川县治与客家民系形成之间密切关系。这方面更有北京冯秀珍教授和广东历史博物馆研究员杨豪教授分别从人文与考古各个角度写出百万余字专著出版发行,异曲同工的加以证实。这正是我们客家人“百代历艰辛,随遇而安,为有亲和融世界;八方连友谊,与时俱进,信能合作演春秋”的历史写照。作为生长于八百里秦川大地的客家人返迁子弟,笔者徐群贵听到关于祖先事迹的22届客属恳亲大会这些学术报告,感慨良多:“三千里客路征程,背井离乡,出武关,越五岭,四海为家,秉承开拓进取精神,已让繁荣惊世界;22届恳亲大会,寻根问祖,联中华,汇西安,八方聚首,诉说追远慎终情结,欣从桑梓认渊源。”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认为,河源市作为客家人文始祖之地对于客家人起源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但把现在占统治地位的客家起源时间,从西晋提前600多年到秦始皇;而且把罗香林的客家人源于“难民”之“难民文化”定位,升华为赵佗城的王者文化;使客家文化作为“难民文化”的流亡者拾人牙慧文化,上升为中华正统文化嫡传,对客家人文档次的正统回归,具有划时代的价值。是客家学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独立分支的重要里程碑,也对中国民族起源与形成史研究做出了开辟新纪元的重大贡献,值得大书特书。
为此,清华才子教育网教授徐新建议:河源市举办世界23届客家人恳亲大会之际由河源市政府牵头出资,社会捐助,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大专院校会同河源市的仁人志士和媒体,携手编撰出版《客家学概论》,把河源的客家人文始祖地和赵佗作为客家人文始祖的地位明确肯定下来,取得全球客家的共识。所以这本《客家学概论》将作为珍贵礼品成为世界客家23届恳亲大会向全球客家人代表、社团的赠送经典,为河源市充分开发利用客家人文、经济资源,加速河源经济文化发展步伐创造优势条件。同时,为了促进华人社会对河源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支持,对河源市作为客家人文始祖地的认同,我们已经与陕西电视台《都市碎戏》制片人季洁协商,从秦始皇派兵出武关、越五岭的南征之“秦开五岭”起笔,制作电视专题片和相应故事片。在陕西、北京、广东,特别是河源市播放,最好是进入中央电视台播放,形成思维定势与形象的优势,为河源市的“客家古邑”树碑立传。
全国高科技管理工作委员会文化产业专委会
副秘书长徐群贵2010. 8.29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大街189号宝景大厦1901室全国高科技管理工作委员会文化产业专委会传真:010-83478581 徐新 13022963924网址http://www.ncin.cn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