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之精髓绝对论是怎样最终炼成的


  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绝对论——以具有绝对性质与意义的道为本质特征的文化门类,表现为寻道、悟道、解道、得道、布道、施道。它建立在一个基本事实上——没有比空间更大,也没有比空间更小,一切物质和除了空间以外的非物质(如时间、原理等)均产生、存在、运动于空间,其内部亦有空间,而物质的运动规律、运动机制、运动原理均表达空间;如果说“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物质一定统一于空间”。

  由于空间有上述之绝对性,所以人类学意义上的经济社会自然科学均需要,也必须得建立在空间绝对的基础上,当然包括统一场论在内,因为它属于大统一场论的范畴,它不仅需要统一万有引力、电磁力、弱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亦需要将意识力、社会力、经济力、程序力、科技管理的力等一并给统一起来。

  与中华原理绝对论相比,相对论可谓小巫见大巫,这是因为,如果没有绝对便无相对,一切相对均建立在绝对的基础上。相对论之“光速不变原理”,其实就是想把“光速”当做“绝对”,可惜他们搞错了。

  作为物质运动速度,光速何以能“绝对”?世界上、宇宙中有能够“绝对”的物质的运动速度吗?不要说在我们所了解和认识的这个世界上、宇宙中压根就没有“真空下的光速”而只有“实际光速”的问题。

  经典力学、相对论、黑洞理论均是描述具象、狭义的物质——以具象、狭义物质存在与运动状态、发展与趋势、定律、原理为对象;对宇前物质、超宇时空不是没涉猎,便是涉猎很少;对非物质、中物质与物质关系的描述更是空白;《绝对论》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物质、反物质;中物质、非物质的“关系图谱”。

  霍金没敢写《空间简史》,是因其不知老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中华原理,亦不知孔子的“中庸之道”乃“天下定理”。当然,其更不知“万般原理表达空间”的道理。写《时间简史》就简单、容易多了,因为时间是具体的和有所指的——有什么物质就有什么与之对应的时间。霍金的“有界无边宇宙模型”算是谈到了点“宇外”的事儿,但最终也未能搞清楚、整明白“宇前物质”和“宇前空间”的起源。

  中国乃宇宙起源学说的发祥地。早在2500年前,老子就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科学预言。不仅如此,老子在《道德经》中还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成无”。这无疑是在阐释“原始物质”是怎么产生的。“无中”何以“生有”?诚然,老子也未能为我们描述清楚,只是指出有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

  绝对论认为:太初,“什么都没有”,是一个“绝对的无”——没有任何物质的空间。“无”不需要产生,但一切物质和空间以外的非物质(非物质指客观虚在,如空间、时间,原理、文化、知识)均由其创造。这是因为,“什么都没有”的空间具有“绝对真空”的性质,所以其最有力——此力非传统力学意义上的“物质力”,而是一种可生成、逆变为“原始物质”的“先物质力”。何谓先物质力?何以能生成万物?

  大家知道,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会发生湮灭,并在湮灭后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那么,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即在“绝对真空”内,力可否逆变为物质?回答是肯定的,而这个过程与物质湮灭的过程正好相反。

  这样,老子之“无中生有”假说便在绝对论者这里得到了现代力学上的解。其实,这也是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诠释。何谓道?“绝对的无”;何谓一?“绝无空间”;何谓二?产生于“绝无空间”或“绝无真空”中的两性;何谓三?携带了两性或有两极、中极的宇宙万物……

  认识“无中生有”的意义在于,如果没有空间,万物将失去表达原理的场所,原理将失去表达自己的空间。如果说经典力学只是爱因斯坦相对论漫长曲线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特例”的话,那么相对论则是绝对论直线上的“一个点”或“一个特例”。谁说世界没有直线?如果没有直线,其怎么知道有“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