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本质体现,是根据“无中生有原理”而衍生出来的管理门类。何谓“无中生有原理”?要想搞清楚什么是“无中生有原理”需要首先搞清楚什么是“无中生有”。所谓“无中生有”,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物质的“从无到有”的过程。事物、物质都有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吗?
经研究发现,无论它是一种什么事物、物质都不是先天固有的而一定是后天产生的,当然包括宇宙、星云、星系和我们人类、人类的经济事物在内。至少,根据“大爆炸”理论我们知道宇宙就不曾有,是“大爆炸”的产物。存在于宇宙中的物质难道是“先天固有”?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和人类的经济事物难道是“先天固有”?
现代天体力学认为,包括时间、空间、物质在内,都是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产生”出来的。可惜,现代天体力学并没有搞清楚时间、空间、物质究竟、到底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只是说宇宙大爆炸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开始有了化学意义上的物质、时空。
显然,他们讲的“物质”和“时空”均属于相对意义上的,因为谁也不能说那个尚未发生大爆炸的“奇点”或“宇宙蛋”或“原始火球”不是一定层次与意义上的物质,而“奇点”或“宇宙蛋”或“原始火球”无疑是需要有一个存放它们的地方的。可见,上述物质、时空均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是,有一点现代天体力学家不否认——它们均是“无中生有”。
诚然,现代天体力学家也不否认事先有一个“无中生有原理”的存在,否则他们也就没有创立天体力学的必要了,因为一切形式与意义科学都是为了揭示其研究对象的运动原理。
可惜,上述学说、理论并没能把“无中生有原理”给大家揭示出来,而只是把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相对意义上的时间、空间、物质的产生“描述”了出来,其实不具有绝对意义的。
不过,具有绝对意义的“无中生有原理”,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给描述出来了:
老子在他的《道德经》中有如下之描述:“天下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他的意思是说,“我们今天所能见到和检测出来的‘天下万物’,均是由另类形式与意义上的‘有’衍生出来的,但这些‘有’则起源于、产生于一个叫做‘无’的东西”。很显然,前者讲的是一个“有生有”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化学意义上的“相互转化”,而后与前者不同,它讲的是一个“无生有”过程。
化学意义上的“有生有”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上述讲的化学意义上的物质产生,生物学意义上的生物的产生,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的产生、增殖等都属于或都可以理解为“有生有”的过程。
但是,“无生有”的过程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那么,什么是“无生有”?“无”为什么能够“生”成“有”?“无”真的能“生”成“有”吗?如果能,“无”又是怎么“生”成“有”的?
毋庸讳言,我们的老子也未能把“无”为什么能够“生”成“有”的原因、道理给大家讲清楚,但是,不能不说,老子却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预言存在着一个“无中生有原理”的人。
不过,更令人高兴的是,在2500多年后的中华大地上,有一个叫崔长林的“老子传人”结合现代天体力学原理,终于算是把这个“无中生有原理”给大家彻底地给解释清楚了:
太初,“什么都没有”,是一个“绝对的无”——没有任何物质的空间。“无”不需要产生,但一切物质和空间以外的非物质(非物质指客观虚在,如空间、时间,原理、文化、知识)均由其创造。这是因为,“什么都没有”的空间具有“绝对真空”的性质,最有力——此力非传统力学意义上的“物质力”,而是一种可生成、逆变为“原始物质”的“先物质力”。何谓先物质力?何以能生成万物?大家知道,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会发生湮灭,并在湮灭后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那么,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即在“绝对真空”内,力可否逆变为物质?回答是肯定的,而这个过程与物质湮灭的过程正好相反。这样,老子之“无中生有”假说便在绝对论者这里得到现代力学上的解。其实,这也是对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诠释。何谓道?“绝对的无”;何谓一?“绝无空间”;何谓二?产生于“绝无空间”或“绝无真空”中的两性物质;何谓三?携带了两性电荷或有两极、中极的宇宙万物。
或许有读者会问,即便你崔长林把“无中生有原理”给大家解释清楚了,那又怎么认为它具有管理学意义?难道“管理”也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是的,回答同样是肯定的。
请问,在人类尚未产生之前有所谓商品、资本、经济、货币、市场等经济事物吗?当然没有了,因为只有人类产生了之后,有了“剩余产品”之后,并能够把“剩余产品”拿到市场上去与其他同样有“剩余产品”的人们进行交换时产品才有了商品性,具有交换性的商品具有了货币性,而资本无疑又是凝结在“剩余产品”中的“剩余劳动价值”转化而来的了。
以上说明经济事物确均有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而非“先天固有”。当然,包括经济事物在内的“无中生有”必须得符合原理或者说一定是对“无中生有原理”的表达,因为不符合原理的东西“产生”不出来。这便为“无中生有管理”这种模式的产生和实行奠定了坚实的原理基础。如此当然也就说明,“无中生有管理”是具有科学性的东西而非杜撰出来的。
诚然,要想对经济学意义上的“无中生有”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无论是“有”还是“无”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表现为“有”即是“无”和“无”即是“有”。比如股市上的“有”就并不等于股票持有人的“有”。
作为企业家、管理者,我们又该如何去实现“无中生有”?请看下文——《有无相生》。
无中生有:中国式管理境界(67)
评论
2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