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劳动价值论的“破”与“立”(1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有两个重要特殊前提
关键词: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前提;供求一致;简单劳动
各门学科都有一些基本假设或前提作为构建自身理论体系的基础。假设或前提越简单越严格,其理论形式就可能构造得越完美,但也因此偏离现实就越远,会受到现实严峻的挑战,因为影响现实的因素是复杂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也是有一些基本假设的,重要的是简单劳动和供求一致(包括供不应求,注意,以后省略此括号内容)。这两个假设就是既简单又严格的,这也就是许多人赞美《资本论》中的劳动价值理论形式构造得非常完美的原因,也是一直不断有人批评《资本论》中所阐述的劳动价值论,由于其理论假设存在的狭义性或局限性(只勉强适用于特殊的简单商品经济时期),因而对其理论究竟有多大的现实解释力(即对发达商品经济时期以及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时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质疑。为化解人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批评,有人认为马克思的理论不是从某种假设的前提出发,而是从客观存在的大量的、基本的事实出发,而且马克思的叙述方法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等。[侯雨夫:《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0页]这种辩解是不确切的。马克思的理论对客观存在的大量的、基本的事实还是有所取舍并有重要的疏漏。例如在他的劳动价值论中就疏漏了将来时态的劳动,特别是将来时态的冻结状态的潜劳动;他的研究范围只局限于有效用的劳动(产品),他明确的说:“如果物没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23,54]即他不研究无效用劳动(产品),这在实际上就形成了他的理论前提——供求一致,因为只有供求一致,所有的劳动才都是有效用的劳动,即它“是以存在着对产品的需要为前提的”[46(上),390]。还有,简单劳动也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出发点等等。[简单劳动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一个出发点。《晋阳学刊》,1997(2)。46—49。]此外,他实际上还“预设”了商品价值是静止的先验的存在,在方法论上有形而上学痕迹。……在上述局限性极大的前提下得出的抽象原理,无论怎样上升到具体,总是会远远地偏离现实,更何况后人还片面地解读了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说:“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23,19]现在看来,马克思真的不虚此言。流行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理解和转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时,都忽视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特殊的前提(当然还有一些其他前提)的,都忽视了这两个重要的特殊的前提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建立上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及其理论适用的经济时期,因而有许多误解和曲解——把马克思在特殊前提下得出的结论当成是普遍适用的原理加以扩大化和一般化,浅化为活劳动耗费价值论(其实,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一般化应解读为有效劳动价值论[有效劳动价值论。《江汉论坛》,2000(2)。5—8。])。所以尽管在表面形式上看,他们的论述和马克思的论述似乎是一样的,但实质上却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这是以往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致命弱点,因而在解释现实时,遇到了许多困难。当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本身所存在的问题,和流行观点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误解和曲解的问题,是不同性质的问题,应当区别对待。
马克思的两个特殊前提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它是怎样将现实复杂的问题简化,并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生产商品的不同质的劳动的“转化”的问题简单化为生产领域中的不同质的劳动求平均值的问题?马克思在两个特殊前提下所得出的推论是否有适用经济时期?下面试着进行分析。
马克思设置的第一个特殊前提是供求一致。马克思从研究商品出发而且只研究商品,也就是从已经交换成功的劳动产品出发,这就意味着供求交换双方已经过讨价还价的博弈过程达到了一致,商品就是供给与需求统一的产物了。这样一来,供给和需求的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消费选择等等许多因素对商品价值的影响都已包含在所形成的供求一致之内了,可以不再另外加以考虑了;不符合社会需要的或多余的对社会无效用的劳动产品及其所耗费的劳动对交换的影响也都已排除了(所以,有人说马克思的理论没有考虑市场竞争和社会需求影响的这种批评是不确切的)。所以说那种认为马克思在第一卷对商品价值的研究是暂时舍象了市场竞争和社会需求的影响是没有根据的。流行观点因为没有严格区分劳动产品和商品之间的重要不同点以及供求要达到一致是必须经由交换双方博弈过程的,就不能认识到商品价值的确定其实早已经包含了供求的影响。人们一般都承认马克思的三大卷《资本论》所研究的商品都是供求一致状态下的商品,即不管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始终“存在着对产品的需要”,但就是不深究这个前提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则特意的说明为什么要在供求一致的前提下进行研究。他说:“供求实际上从来不会一致;……。”“可是,在政治经济学必须假定供求是一致的。为什么呢?这是为了对各种现象要在它们的合乎规律的、符合它们的概念的形态上来进行考察,也就是说,要撇开由供求变动引起的假象来进行考察。”[25,212]因为,在马克思的潜意识里已经“预设”了商品价值是决定商品价格的静止的先验的存在。他认为在通常现实的供求不一致的经济活动中,商品价格总是围绕着其商品价值上下波动:供大于求时,价格降到价值之下;反之反是。在供求不一致的情况下,我们始终无法知道商品的价值到底是多少。只有当供求一致时,价格才与“预设”的价值一致,价格就是价值的真实表现,商品价值才得以直观地显现出来。“在这里也像在全部研究中一样,我们始终假定,商品能够卖出去,而且是按它的价值卖出去的。”[26(1),122]这样我们就能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
供求一致还意味着全社会生产领域中的所有劳动产品在量上都正好能满足社会需求,都能转化为商品。全社会生产这些劳动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就都是对社会有效用的劳动,都能全部表现为商品价值。在这种情况下,社会总劳动耗费就与社会商品总价值直接发生关系。当各种商品都是供求一致时,则生产各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就都是符合社会需求量所应当耗费的劳动量,也就是按比例应当分配给该商品的社会劳动量,就是必要的社会劳动量。流行观点正是因为忽视了供求一致这一重要的前提,就以为商品价值只是发生在生产领域中的事情!就以为实际耗费的社会平均劳动量也就是社会必要劳动量!
马克思设置的第二个特殊前提是简单劳动。马克思说:“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23,52]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是对全社会生产所有各种产品的各种劳动力而言的,把全社会全部劳动力抽象为人类同一的劳动力。每一单个劳动力,只要它具有全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注意,但绝对不是流行观点所说的只是生产同一种产品的部门内部的平均),起着全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就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稍后,马克思进一步把这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假定为都是简单劳动力——马克思声明:“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以后把各种劳动力直接当作简单劳动力,这样就省去了简化的麻烦。”[23,58]马克思又说:“只要假定资本使用的工人是从事简单的社会平均劳动,我们就能省却多余的换算而使分析简化。”[23,224]因此,当马克思在论述中说到社会平均劳动时,指的就是各种简单劳动力在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从事同质的简单劳动的平均,其结果还是简单劳动,也是可以直接转化为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计量单位的)并表现为商品价值的。这样,在上述两个特殊的前提下,所有生产者所耗费的劳动(量),一则可以全部表现为价值(都是有效用的劳动);二则所耗费的劳动量就是简单劳动量或抽象劳动量,就表现为商品的价值量。这样,马克思就将生产领域中的起点形态的劳动耗费与交换过程中转化变成的结果的终点形态的抽象劳动在他的两个前提下人为的统一在一起了,模糊了它们之间的本质差别(实际上活劳动耗费价值论只是有效劳动价值论在两个特殊前提下的特例!)。不过,这两个特殊的前提也是只勉强可用于商品经济初期的简单活劳动和简单商品交换情况。因为在商品经济发展初期,生产结构比较简单,人们的劳动也是简单的活劳动(即忽略了智力劳动和潜劳动的重要作用),且商品交换范围狭小,产品的供需比较稳定并易达到一致(或者供不应求,不考虑竞争导致的生产过剩问题),此时所有的劳动产品一般都可以通过交换转变为商品,因此实际耗费的活劳动就都是有效用劳动,可以全部表现为商品价值,这也就是古典耗费劳动价值论的适用范围;但这些毕竟都不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因为如果取消了这两个特殊的前提而向一般情况扩展时,例如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正常的状况下,这两个特殊前提就不可能成立。这是因为:第一,在供求不一致的状况下,特别在供过于求的状况下(这是为追求剩余劳动而进行商品生产的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正常的状况),生产领域中的所有劳动产品并不都正好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实现“惊险的跳跃”,生产这些劳动产品所耗费的劳动就并不都是对社会有效用的简单劳动,并不都能表现为商品价值(即存在有闲置的对社会无效用的劳动,从而不表现为商品价值或马克思的“个别价值”);第二,在存在有各种各样复杂程度等等不一的劳动状况下(这才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的正常状况),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它们首先都要转化为简单劳动,然后才能进行计量与计算,但这种转化在理论上马克思还无法处理,在实践中只能通过商品生产者之间在千百万人次的商品交换的社会过程中逐步地形成。由于生产劳动产品所耗费的劳动不全是简单的有效的劳动,所以就不能直接转化为抽象劳动并表现为商品价值或马克思的“个别价值”。再则,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大量的潜劳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流行观点没有理解到马克思所设置的两个特殊前提的重要作用及其推论的狭小的适用范围(即不适用于发达的商品经济时期,更不用说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时期),把特殊当成一般,引来了对他的劳动价值论的众多误解与曲解。在后续的文章中会以马克思在两个特殊前提下所表现出的两种价值论的思想逐一的进行评点,说明马克思观点的适用性以及人们的误解与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