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
——神华宁夏煤业集团张奋同志事迹
一个农民工,以他对企业的一片忠诚痴情,默默奉献了二十年。他的文化水平虽不高,但他却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制约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他的经济收入虽不宽裕,但他却从书本中收获了丰厚的精神食粮。他不遗余力的将自己的知识传播给他的工友,在他们的心目中,他已经成为了一面旗帜。他,就是国家首批技术工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之一,国家级首批50个技能大师神宁集团灵新煤矿电气维修工张奋。
学习与应用改变了他命运,技能与实践成就了他的未来
一九九零年六月,由于家庭贫寒,他抱着出外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想法来到神宁集团灵新煤矿当了一名农民工,随着环境的改变,他对煤矿这份工作产生了感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命运和企业的发展紧紧的连在了一起。当时正赶上国家投资对在宁东矿区建设宁夏首座现代化矿井——灵新煤矿。只有高中学历的他,看到灵新煤矿建井初期企业技术工人极度缺乏现象,许多设备出现问题后无法维修而影响生产,便萌生了要做一名有知识、懂技术的能工巧匠。当工友们享受工余快乐生活时,他却一门心思钻进书堆。为了能够静下心来学习,他主动搬出舒适的集体宿舍,独自住在一间已被废弃的土房里。矿区居家的灯火熄灭时,他依然在陋室挑灯夜读,冬天寒风凛冽从门窗的空隙中吹进来回旋在小屋中,有时冻的连手都写不成字;夏天小屋像蒸笼,汗水顺着脸往下流,就在这样的环境,他从没有间断过学习。工作中遇到疑难问题他就去找师傅,或者去新华书店查阅有关电气方面的专业书籍,只要书中能有一道题或一句话能帮他解决难题,他都想把它买下来,有些书比较贵,他买不起,他就只好带着笔记本到新华书店去抄书。五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让他在勤奋中完成蝶变。1992年和1994年,矿务局两次在全局千余名电器维修工人中设立技术比武擂台,他均博得头筹,获得采掘电钳工技能状元、矿井维修电工技能状元。这两次的比赛,改变了他的命运,成就了他的未来,从一名农民工被企业转为的合同制职工,不分工龄长短被破格晋升为采掘电钳技师。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断的激励着他,鞭策他,为了掌握过硬的技能,他省吃俭用先后购买了价值6500余元的各类专业书籍二百余本,做了150多万字的学习笔记,发表了综采维修方面的专业论文多篇,在笔记中记载了工作中千余种电气设备故障及排除方法,撰写了综采电工问答500问和综采电气故障排除技巧200例等实用性教材小册子13本,这些已成为员工技能培训的实用型教材。为企业先后排除了上万次设备运行故障,带出了采掘机电方面的技术骨265名,单位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技成果十几项。学习换回了收获,知识显示了价值,使他从一名农民工一步一个脚印走上了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国十大杰出矿工、国家级技能大师的领奖台。
只要专业精通、善于破解难题,咱就是一个优秀的好员工
自参加工作以来,他认准了一个理,要想当一个好员工,就必须以知识立本,用技能立身,靠奉献立业。他始终怀揣一颗永不懈怠的心,钻技术、搞革新、破解制约安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在设备检修过程中,他摸索出了一套看、问、闻、摸、听的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检修绝活,看就是看设备的状态;问就是问故障出现的现象;闻就是闻设备是否因过热出现异常味道;摸就是摸设备表面的温度;听就是听设备运转的声音,然后对故障状态和正常状态进行比较,准确判断设备运行状态,使设备的开机率大大提高。他先后攻克了300多项生产难题,完成了200多项技术革新项目。让他最记忆犹新的是在L1514工作面开采期间,由于采高低,采煤机拖缆装置设计不够合理,根本不能适应现状,采煤机在行走割煤时,电缆严重折损,两根新电缆使用期限不到一周,而且每班5名电工围着拖缆转,还是影响生产,针对这一制约安全生产的技术难题,开始他们与厂家联系,厂家来人到现场看了现状后,摇了摇头说没办法。煤还的采,怎么办,只有靠自己想办法了,为彻底解决这疑难绝症,他和工友们带着纸、带着笔、带着干粮,盯在现场进行观察琢磨,寻找解决的方法,针对运行的采煤机拖缆进行设计,虽然设计难度很大,两天后他们初步制作了一套,结果安装上效果不明显,觉得和原来的差不多,当第二个做成后,还是不行,他们并没有对自己付出的灰心,没有失望,因为每一次小改小革,不可能一次成功的,并且是有一定风险的,当时他在想,既然他们干了这项工作,就要干成,为了攻破这项技术难关,在井下一呆就是十几个小时,呆的时间一长,肠胃病的复发,疼痛难忍,豆大的汗水往下淌,但他还是强忍的支撑着,感化了身边的工友,和大家一块默默地奉献在这一艰辛的岗位上。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十天的时间他们把拖缆装置进行七次改造,将采煤机拖缆由单链牵引改为双链牵引,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难题,使一根电缆寿命由开始的一周延长到六个月,工效提高了16倍,一年节约人工工资和材料费用65万元,此项创新被矿上命名为“张奋旋转拖缆”。该项成果填补了低采高采煤机托揽由固定变为旋转的空白。在L1316工作面回采期间,由于工作面坡度大,电缆夹板在电缆槽中下滑相当严重,人工无法阻止下滑,电缆多次将旋转的采煤机滚筒割断,他设计制作了“电缆阻滑器”,一年可节约人工工资和材料费35万元,后来被矿上命名为“张奋阻滑器”。在回采L3314工作面时,他根据工作面的条件和采煤机负荷功率的实际情况,经过细致的测算,大胆提出“双向割煤”新工艺。仅此一项该工作面回采速度由原设计的15个月缩短为10个月,工效提高了5倍,一年累计多出煤39万吨,节约人工工资和材料费用近260万元,填补了宁夏煤炭开采方式的空白。在L3114工作面开采期间, 他设计制作转载机至电器平台“自动拖移装置”,解决了生产中的难题,工效提高了6倍,一年节省人工工资和材料费用28.6万元,被矿上命名为“张奋拖移装置”。并经长期使用至今未发生一次机械损伤事故,目前这套装置已在宁东生产矿井推广使用多年。
提高工友技能水平,才能保障安全生产,这是他的责任也是使命
一九九八年,集团公司第一套综采在灵新煤矿上马,从安装到试生产,长达3个月生产断断续续不能正常,他深感一个炮采工作面电工的技术和一个综采工作面电工的技术是天壤之别,针对这种现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别无选择,只有自己尽快带徒弟、传授技艺。在矿党委的支持下,他自发的开辟了集团公司第一个“青年志愿者科技课堂”,也是宁夏煤炭史上个人掏钱企业收益的第一人,他用平时省吃俭用、小改小革和提合理化建议得来的8500元存款,购买了综采电工专业书籍和教学用品。办起了综采维修电工业余培训班。把自己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的传给工友, 在工友们看图困难时,他将看电气原理图四句技巧告诉给工友:“元件符号要记清、对号入座看清楚、线圈通电触头动、电源出发追回路”。由于电工工种的特殊性,总结了自他保护技巧口诀:一停、二看、三想、四动手。一停,由于井下的特殊性,电工在工作开始前,必须先养成停顿一下的习惯,不要一上去就动手,这样很危险;二看,看一下上一级馈电开关是否停电闭锁,对一对所停的馈电开关是否正确;三想,想一想是否还有不安全因素,随时来电的可能;四动手,确认无疑后,再动手工作。在带徒方面他总结了带徒技巧四步曲:选徒、育徒、激徒、爱徒。即:选徒,善其事、尽其才;育徒,勤学习、多实践;激徒,压担子、善总结;爱徒,严传教、细管理。他所带的徒弟他们的文化程度层次不齐,有的一点就通,有的讲好几遍都还听不懂,他还的耐住性子教他们,有的还的给开小灶,一部分工友不识图,甚至有的感到学电工很费劲,就主动放弃电工这个工种,他还的给他们做思想工作,有一个徒弟叫吴治国,他感到自己不是当电工这块料,找到他说啥也不干电工了,他发现这个人的优点是态度好,因为培养一个人工作态度比培养一个人的工作技能更为重要。所以他经过了班上和家里6次的细致做工作,终于说通了。现在这个徒弟在清水营煤矿综掘队当了机电副队长,向这样的实例不甚枚举,在他的引导下,工友们渐渐都的都明白了一个很现实的道理:“虽然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但学下技术都是自己的”。他用了不到3年时间,就陆续带出了22名徒弟,他们个个成了独当一面的维修电工,并且这些徒弟在灵新煤矿三个综采队扛起了大梁。为了让工友们更加明白学习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的硬道理,2005年初,他将获得中华技能大奖政府奖励一万元奖金全部捐献出来,这也是国家历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唯一一个把奖金捐献的个人,灵新矿也出资2万元,设立了张奋技能基金会。2005至2006年两年间又他从个人后备专家津贴中每月拿出300元充入基金。2008年他在机修厂任副厂长期间,带头捐款设立了青年科技课堂奖励基金,2009年至今他每月从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又拿出200元补充到基金会的基金中。他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技术尖兵脱颖而出,为企业安全生产保驾护航。到目前为止,“基金会”先后为工友赠送专业书籍1350本,购买学习笔记本2150本,受益者达4083人。周边的内蒙古、青海等地的兄弟煤矿前来学习的员工也从中受益,就这样,经过了16年的不懈努力,他带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集团公司技能状元王永胜、全国青年岗位技术能手周占仓、全国技术能手马洪涛、马宝柱和全国煤炭系统技术能手马学军等24名技能状元和56名技术能手。
技能大师工作室让神宁更多创新型、技能型工人从这里走出
2009年,矿上成立实训基地,安排他去负责,他主动放弃了节假日,白天设计制作实训器件,晚上在灯光下编写教材。经过了2个月的辛勤耕耘,自己设计制作了满足200名电工、钳工实训工位。编写了贴近实际的电工、钳工实训教材小册子10本。在集团公司第四届、第五届职业技能大赛中,他加班加点给参赛选手辅导,在竞赛中有8人获得了集团公司技能状元,有15人获得比赛第二名。 7人获得比赛第三名。这些成绩是前所未有的,实训基地截至目前累计开办实训班32期,滚动实训本矿在岗员工1620人,为周边新建矿井培养岗位技术骨干660人。为宁夏煤校和宁夏工业职业学院培训学生3221人。先后8次承办了集团公司举办的矿井维修电工等12个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和竞赛活动,鉴定人数4860人。2011年,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命名“国家级张奋技能大师工作室”和“煤炭行业张奋工作室”。工作室由56人组成的团队,16个技能提升小组,3个革新发明小组,3个技能提升论坛区队。仅2012年一季度工作室团队成员提出安全操作﹑设备维护、预防性检修等合理化建议320条,撰写了采掘机电等方面培训教材8本,运输方面2本,故障应急预案320例。应知应会理论试题2000道,群众性创新68项,创收创效268万元,CST冷却辅助装置和堆煤传感器2项获国家专利,发挥了技能大师工作室从聚变到裂变,从单一到集束的辐射效应,使技能大师工作室成为聚才的磁场、成才的沃土、创新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