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姐变身励志姐,不做职场啃老族!
文/交广企业管理咨询公司首席专家谭小芳
前言:
像凤姐那样自食其力,校长寄语毕业生勿做啃老族。冬天少热水,夏天没空调,食堂的饭菜也没那么可口,宿舍也有“小强”出没。这些抱怨,不是出自学生的口中,而是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长邹渝在该学院2012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说的。邹校长希望毕业生们能够包容学校的缺点,并勉励毕业生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
在昨日的毕业典礼上,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校长邹渝的一席话让同学们倍感亲切。邹渝说,不管是三年还是四年,学生们既有幸福,也有抱怨。冬天少热水,夏天没空调,食堂的饭菜也没那么可口,宿舍还有“小强”出没。“我们的工作的确存在不足,没有达到同学们的要求,在这里说声对不起,希望同学们放下不愉快,把幸福和快乐带走。”这番话,让坐在台下的毕业生们很感动。
就业压力的增大,让如今众多的失业人员中又多了一个现象:一些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上中期的年轻人,他们尚未就业便开始失业,或者在就业与失业之间不断游走。根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对就业过于挑剔的高校毕业生,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和“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占到了“啃老族”的50%,不管有心还是无心,回到家中,他们只能将手伸向父母。著名职场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类啃老族人群:
第一类是高校毕业生,对就业过于挑剔,总认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一类约占20%;第二类是以工作太累、太紧张、不适应为由自动离岗离职的,占10%左右;
第三类是“创业幻想型”的青年人,他们虽有强烈的创业愿望,但没有目标,缺乏真才实学,总是不成功,又不愿“寄人篱下”当个打工者,这一类约占20%;
第四类是频频跳槽者,跳来跳去最后“漂”到无事可做,这一类占10%;[转贴]如果你胆子大就做这18事!
第五类是单位里下岗的年轻人,习惯用过去轻松的工作与如今的紧张繁忙相对比,越比越不如意,干脆不就业,这一类占10%左右;
最后一类是文化低、技能差,只能在中低端劳动力市场上找苦、脏、累工作,因怕苦怕累索性躺在家中“啃”父母,这一类占30%。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年代总会出现一些社会问题的代名词,上个世纪末的“40,50问题”,现在随着中国教育体制的扩招和中国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啃老族”。“啃老族”也叫“吃老族”或“傍老族”,指那些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里上学,更没有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必须依靠父母或家人生活的青年人。这些年轻人借口找不到工作,赋闲在家,不仅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而且花销往往不菲,社会学家称之为“新失业群体”。
据调查显示:目前七成失业青年靠父母抚养,成为寄生在家里的“啃老”一族。青年失业家庭中,平均每个家庭负担1.2个失业人员。其中,具有高学历、高知识型的“啃老族”也为数不少。另外,有74%的人表示自己身边有“啃老族”,对于“啃老族”,约有38%的人觉得很正常或者无所谓。
“啃老族”的涌现,尤其是高校毕业生中的“啃老族”问题引发了许多教育界和其他众多热心人士的担忧。那么什么原因导致了“啃老族”问题?著名职场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以下几方面因素导致了逐渐庞大的“啃老族”队伍。著名职场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总结出造成职场啃老族因素:
一、家庭成长环境因素:
“啃老族”队伍中大多数来自有良好生活条件的家庭,以来自城市的青年人为多。“啃老族”的形成,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啃老族”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从小学到大学,一路都是父母安排好的,他们习惯了被呵护。有些“啃老族”甚至是因为工作之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较差,重新回到“啃老族”行列中。
此外,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比如衣着是不是避寒保暖,膳食是不是营养可口,而忽略了孩子人格是否成熟等精神性健康因素,不注重孩子的独立性、自我奋斗、家庭责任观的培养。也正是这种教养方式,造就了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的性格依附心理,在精神上无法“断奶”、经济上难以独立,虽然暂时离开了父母的保护圈,但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孩子还是希望回到父母的羽翼下挡风避雨。
二、“啃老族”的职业定位因素:
“啃老族”的出现,并不是社会上没有职位让他去尝试,而是他们的职业定位出现了问题。由于是独生子女,有较好的家庭条件和父母从小的宠爱,导致“啃老族”责任感不太强,做事情理想化,追求完美。他们自视颇高,择业上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总是把目标订得很高,在职业选择上过于理想化,希望工作轻松,压力小,工资又高,希望一蹴而就成为主管、成为白领、成为拿高薪的企业管理人员,对那些基础的简单的工作不愿意去尝试。由于较好的经济基础,微薄的工资收入还低不上他们的零花钱。因此他们总觉得自己胸怀大志,是社会不给他机会,觉得社会不赏识他,机遇没有降临到他们头上,所以不肯做平凡之事,而又没有做大事的能力。
三、社会教育环境因素:
社会的发展,工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导致人力需求的缩减,而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和普及,导致学历层次的提高。所以高素质人才的增加和人才需求的精简本来就是一个矛盾,就业问题必然是越来越严峻的。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但我国教育中的思路却没有跟上形势的变化。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由于高考刚刚恢复,社会发展又百废待兴,需要大量的知识青年,于是大学生成了天之骄子。只要一毕业,不管是什么学校,不管有无真才实学,都被一个个单位抢着聘去,委以重任。于是在人们眼里,上大学就等于谋取了拿高薪的好工作。尽管目前社会发生了变化,但人们仍然以这样的眼光看待大学生。我们的教育也存在问题,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几乎都被灌输这样的思想,考取大学才证明你是有用之才,而一个有用之才毕业后怎么能去当洗盘子擦台子的服务员呢?由于这样的思想灌输,很多学生对读大学的期望值非常高,他们把知识改变命运等同于读大学改变命运,以致毕业后一旦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就会发出“知识难以改变命运”的感慨。
著名职场培训专家谭小芳老师认为,其实“啃老族”是社会的弱者,他们很困惑,有过高的目标但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他们不能独立,很空虚,缺乏自信。随着啃老时间的增长,他们会逐渐退出社会舞台,他们的职业技能会衰退,人格的发展会停滞,严重的话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啃老族”不光给他们的父母一代造成了负担,也成为了社会的寄生虫。
谭小芳老师认为,“啃老族”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他们本人、周围的家人和朋友,以及社会的帮助,帮他们端正就业态度,培养就业技能,树立责任心和自信心,让他们主动承担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