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财经作者,我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发现好公司。而其中一个重要心得,是当你走进一个公司,发现员工们以敬畏的态度在谈论公司领导者,你就离一个好公司不远了。
中国人大都含蓄,所以如果让我们批评一件事的时候,可以很容易。但表扬一个人、一支队伍的时候,就需要说很多事实。我听到过的最有意思的事实是:有一个大型公司的领导,他的同学也在这个公司工作,是个老资格。这个同学一次因为与别人争吵,猛地把一杯茶浇到对方脸上。领导者闻知此事后大怒,把这个同学叫来训斥了一个小时,最后使他不得不辞职了事。
不论各人对这个事实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一个基本事实是:这个领导者极有性格,那肯定是真的。
其实接触得多了,我发现,就算是成功企业,领导者的性格、脾气、行事的方法也是各式各样。因此所谓的成功学,其实并不存在。因为成功学试图给领导者们画张脸谱,告诉后来者你只要长着这张脸,就可以成功。而事实上,这样做基本会导致失败。
不过,时间看得长了,我倒是反过来可以看出另外一些端倪来,那就是性格截然不同的领导者,有不同的通向商业成功的路径。
这方面,我们可以做个对比:比如说TCL的李东生,这个曾经自命为“中国企业的突击队长”的人,其实是个虑事周全,温润如玉的人。他是1978年惠阳地区高考的状元,大学学的是无线电技术,最后成为一家电器公司老总,算是走得顺风顺水。
不过,家电类产品近年来挑战颇多,因为此类产品全球化程度相当之高。主因是货值大而体积小,所以国外产品和品牌进入中国市场容易。而李东生一心一意要与国外公司一争高下,因此败绩也不算少。比如说他想着要走向全球市场,结果就因为天时地利的因素而败得很彻底。
看明白了这些,我们就知道,其实李东生虽败,却是去挑战不可能,而TCL这支队伍的素养却是在这种不断挑战中得到了加强。因此只要一退回中国市场,公司就不存在问题,很快就重新盈利。因为国际市场和中国市场对于一个中国公司的认可程度,相差实在是太远。
李东生算是个勇者。他自己总结国际化失利时说:“如果从股东价值方面考虑,我自觉国际化的行动,可能失之过早。”
股东价值,其实是公司的一个重要因素。说白了也简单,就是公司生而为利润存在,没有利润,或者发生巨大亏损,股东当然认为这个公司没了价值。因此领导者做事,要顺势而为。不过像李东生这样的失败,我个人倒宁愿它多发生几次。哪怕搭上点钱,也算不错。也正是因此,TCL的队伍在国际化失败之后也没有散。恐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真正顺势而为的公司,我也碰上过几个。香港红筹股华润原来做的是贸易生意,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国际贸易成了神仙会,谁都可以做,因此华润的国际贸易基础就受到很大的冲击。要进入实业,对华润来说资本不是问题,但选什么领域进入,是一个大问题。华润方面认为,国内的很多行业竞争水平很低,看惯了国际级竞争的华润还是有可能进入国内竞争的。
他们的选点非常有策略。在宁高宁的领导下,他们选择以并购方式进入一系列行业。这显然是因为并购会降低进入门槛,也充分发挥了自身资本充实的长处。而在运营实践中,公司会逐步发现自己的优势:华润的优势在于它是央企,本身吸引人才能力、与地方政府谈价能力、公司的信息聚合程度都很高。有这些优势在,在商业运行中就可以从容而为,别人犯的错误,就都是它的机会了。
这算是智者。
TCL和华润都算是国字号的大企业,见勇见智,都是本份之选。不过就我而言,印象中最深的关于商业领导者的一幕却在宁波华茂这个浙江的小企业里发生,在一个叫做徐万茂的老先生办的外国语学校里。我有点质疑,徐万茂老先生想办这个学,是为国内中小学教育改革寻找一条出路,但是在我看动作却相当缓慢,几乎是寸行。这与我之前看到并喜欢的大刀阔斧完全相反。观察了两周之后,我不禁问了老先生:“在这个学校里的改革,难道不可以推进得快一点吗?”
徐万茂正色回答:“我也知道我动作不快。但这是教育,搞得不好就害人一辈子。”
72岁的徐万茂,算是个仁者。
企业家的脸谱
评论
12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