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郑作时

郑作时,1970年出生,浙江杭州人,工学学士,199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现居杭州。曾经的金融经纪市场参与者、媒体人,现在的财经作家。著有《希望永行》、《阿里巴巴,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汽车疯子李书福》、《酒鬼记》等。业余爱好输棋、输麻将、输牌、输电脑游戏。

凤凰县政府不会算经济账


  就管理而言,就算是凤凰的政府动机是好的,但做的也是错事,他们违背的是市场经济的原则。五一长假的结果,已经用事实证明凤凰县政府的事与愿违,来自媒体的报道大部分证明五一旅游去凤凰的人数,已经出现了大幅下降。

  湖南的凤凰县城名满天下,曾有到过中国的西方汉学家赞美它是“世界上最美的小城”,它没有什么工业,又是个多民族聚居地,土家和苗族的文化风俗保存得相当不错。除了风景秀丽之外,另有翠绿的沱江从城旁流过,确是大城市白领们最向往的“生活之别处”。因此旅游经济,本来是上天送给这个城市的一份厚礼。

  不过,通常这种大礼,都会有权力来伸...

Read more

该不该让老婆买黄金?


  我们不能指望黄金能跌到七十块,因为这两年人民币其实不值钱,连大米都从十年前的一块钱左右涨到了两三块。其次,黄金下跌的过程,肯定是复杂的,像现在这么猛跌,兴许就会有人利用像中国消费者这样贪便宜货的心理,买上一大票,使得黄金价格出现个大反弹,然后再来大量卖出。

  我老婆酷爱黄金,这十年来金价上涨,我没少听她唠叨。唠叨通常发生在我们逛超市的时候,超市的通道里有个金店,她每次看到金价有比较大的上涨之时,就开始嘀嘀咕咕了。

  “你看你看,2000年的时候黄金才70块(钱一克),你去香港时我让你带点给我,你就是不买。现在你看看,都两百块了,还是做过期货的人,又抠门又没...

Read more

国企为何不靠谱?


  国企之所以这两年得到发展,恐怕还真是中国国内官本位发作的原因。国企不算经济账,但自有另一本账可算,那就是官员的脸面账和口袋账。

  作为企业研究者,我细致地调查过不少企业,既有私营的,也有国有的,还有外资的。总体的印象是,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熟,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其实已经十分接近。追上所相差的那一点,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无论私企还是外企,办企业的本来目的都是为了赚钱。不过外企因为经历的竞争多,时间长,所以更为自觉地遵守把事情做好而后再考虑赚钱的原则,所以让人多少更为放心;而国内的私企因为创办基本没有超过三十年以上的,赚钱的原始冲动还是很大,事情有...

Read more

政府的“饭”不好吃


  中国是个大国,一旦一个产业受扶持,就意味着各地政府都在扶持这个产业的企业,而且各地的政策会千奇百怪,各不相同。但需求市场有限,因此政府的扶持政策最后全变成了厂家在价格上的优惠,变成了产品的价格战。

  杭州河坊街近年来热闹非凡, 当地政府在这里建了条民俗步行一条街,每天的游客数以万计。整条街卖的东西都十分稀奇古怪,比如说电影出现之前的“拉洋片”,这里也有人做。所谓“拉洋片”,就是把一串动作联在一起的画片,通过背景光线快速拉过,利用视觉暂留现象,在看片人看来就成了类似电影的效果。这东西本来因为电影的出现而已经消失,但在这条街上,偏有...

Read more

应该禁止国企收购民企


  国企听政府的话,用于收购的钱也不是某个人的。所以政府一有要求,国企是很容易张开它的钱袋的。但被收购方是民企,是私人所有,因此对于民企所有者来说,很可能会是“套现交易”。收购是个复杂交易,精明的私人企业之间进行收购尚有很大风险,更何况是风险控制低下的国企?

  曾经闹得满城风雨的家具厂商“达芬奇”,最近又出了新闻,这家几乎已经失去市场信任的公司,现在据说“找到了靠山”,有了大型国企的投资,有了新股东。这回,它公开表态:不用怕媒体了。

  其实,按照自由市场经济的法则,在于因其自由,而让各色人等纵情表演。...

Read more

有中国特色的垄断生意


  制造垄断,是各级政府的小把戏,而且这两年玩得是越来越纯熟了。老实说,国内商界的企业家就聪明程度而言,远不如政府官员,所以安全的办法,还是自己拿定主意之后,希望政府官员能够支持。

  眼下,在国内的经济格局当中,垄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个统制经济的话,那么,政府之所以会有效,其核心因素就是制造和消弥垄断。在这一进一出之间,不仅是政府官员个人获得了很大的威望,更多的是各个单位形成了强有力的权威。

  其实,垄断是每个公司都在寻求的目标,只不过垄断会有多种体现方式。比如说我走访过的一家国内数得着的大公司,它就在寻求自己领域技术上的垄断。这种垄断其实是良性的,...

Read more

中国第一代富人是如何创业的?


  中国第一代的创业者面临的困局是:入门难,从政府部门求项目更难,但是入了门之后就容易多了。只要吃得苦,找准门路,就能成为有钱人,然而,当创业者成为富人之后,各自的选择却大相径庭。。。

  从去年至今,我应两家公司的邀请,写作了关于他们的书,理由差不多是一样的:公司创始人行将退休了。而在对他们细致的观察中,使我对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这一段历史感慨万千。

  为了方便叙述,我们姑且用“王总”和“徐总”来称谓他们吧。

  王总和徐总都不是文化人,王总是初中没毕业,徐总也只念了四年书,但他们各自的公司都有十亿以上的销售额。王总做能...

Read more

无能的官员救不了A股


  如今A股积弱,政府是否应该救市,已经成为业界议论的话题。

  政府是否应该救市?一方面,这关系到政府是否应该干预市场的原则;另一方面,我个人认为,还关系到对市场的判断和对结果的承担上。

  2000年时,我在南方做记者,当时亚洲金融风暴的香港金融保卫战刚结束不久,与索罗斯等人对战的香港金管局长任志刚的家书流传了出来,因为保卫战的胜负已分,所以我对这封信中所表达的悲伤和忧愁很不理解。

  很久之后,当我已经了解了经济运作和学界的一些情况后,我回头再想任志刚当时的情绪,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从事前的判断上看,香港政府有比较充分的把握赢下那一场金融大战,这不仅是...

Read more

中国将进入塌楼垮桥的高发期


  自2000年起,中国建筑领域的市场化引入迎来一个高峰。一方面,由于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和工业领域,产生了大量的住宅、商业和公共建筑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政府放开了建筑业市场的管制,使得“工程外包”模式在建筑市场里成为流行的商业模式。而十多年前的那场改革,却埋下了祸根,今天,我们开始大量地听到国内塌楼垮桥的新闻出现。

  祸起仓促市场化

  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无论是前两年上海的“楼脆脆”、今天的哈尔滨的“桥垮塌”、还是稍早一点杭州的“桥裂缝”,其实都可以被视为一个时代的产物,那就...

Read more

中铝亏损是央企没落的先声?


  不是靠自身的努力,而试图借助于外部的有利因素来制造垄断,这在央企与民企的竞争中屡见不鲜。央企的规模越大,就会在垄断的条件下,挤占社会福利,过好日子,而一旦民资进入,必然就面临着大规模亏损。

  现在轮到了中铝了。

  半年报显示,中铝在今年上半年亏损高达32亿元,而且从去年半年报开始亏损以来,四季度、一季度到今年的半年报,亏损幅度一直在扩大。而从中铝自身的表态来看,最早从去年寻求向矿产开采、化肥等领域转型之外,今年又提出向铜矿开采加工行业转型,其对铝冶炼本业无恋战之意,跃然纸上。

  但中铝转型并不容易。这个超大型公司形成于九十年代,当初改革开放从工业下游的轻工业开...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