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之所以这两年得到发展,恐怕还真是中国国内官本位发作的原因。国企不算经济账,但自有另一本账可算,那就是官员的脸面账和口袋账。
作为企业研究者,我细致地调查过不少企业,既有私营的,也有国有的,还有外资的。总体的印象是,这几年随着中国经济的成熟,私营企业与外资企业其实已经十分接近。追上所相差的那一点,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从经营者的角度来说,无论私企还是外企,办企业的本来目的都是为了赚钱。不过外企因为经历的竞争多,时间长,所以更为自觉地遵守把事情做好而后再考虑赚钱的原则,所以让人多少更为放心;而国内的私企因为创办基本没有超过三十年以上的,赚钱的原始冲动还是很大,事情有时候办得不咋地,失误比较多的情况还是有。不过,还是可原谅的。
而中国经济当中最有趣的是国企。有人说,国企不能算是企业。这句话的道理在于中国的国企常常不算经济账,在经济赛跑中,这个不算经济账的运动员,未免会让所有参赛者害怕,因为同处竞争的对手看不清楚它会有怎样的动作。我在专栏里多次提到的彩电价格大战,就是那时候彩电生产企业当中国企比较多的原因。
私营企业兴起之后,地方性国企作为一个群体,基本上已经被挤出了市场。现在市场上剩下的国企,都是大型和超大型的央企。这两年,央企开始发威,“国进民退”的声音很大,一时议论纷纷。
照我看,以央企为主力的“国进民退”,一点也不稀奇。央企经营的大多是垄断型企业,它靠的是超额利润在生存。最明显的例子比如常说的“三桶油”,它们垄断了全国的石油生意,按自己的成本再算上利润定价,用户除它们之外没得选择,所以赚了钱。其实这些企业同样是不算经济账的,不信我们看中铝,同样是央企,前几年私营企业没有进入的时候,它的利润好得很。后来民企大了,有钱投大型铝厂了,堂堂中铝被打得屁滚尿流,最近的消息是要去做钾肥了。
国企为什么经不起竞争?因为国企是一个可以偷懒的地方,首先它没有主人,没有明确的某个人为公司利益负责。这一点我可以通过与国企的合作作证:在我自己与国企的合作过程中,最为头疼的就是这一点。因为不需要为公司利益负责,于是领导们其实都是屁股决定脑袋,各说各的,基本上不可能有统一的意见。这常常让作为合作者的我非常为难。
没了对公司利益负责的人,国企不仅放纵人偷懒,而且让人想做事也做不成。除了领导们各有意见之外,效益好的国企还常常被塞进一些“肿包”。这种“肿包”的来源非常多,比如退伍的军官、不想在政府干的官员、高官的亲戚。因为国企不是“谁”的,所以最容易塞进这些人,而且基本一来就是身处高位,可以发号施令,所以局面就更复杂了。怎么还可能干成事呢?
而从性质来看,央企大概可以称为“皇商”。我观察,“皇商”从根本上牛在——所有的监督对它都是没用的。
在杭州,有一家央企办了个大型的“SHOPING MALL”,里面有个冰刀滑冰场。说实话,这活儿真不是一般人能干的。因为如此之大的冰场,要在夏天也冻起来,经济账还真不好算。
冰场吸引的是小孩子。但有一项隐患:滑冰刀是非常容易摔的,大概是去年,冰场出了一次事故。有个孩子摔倒之后,手指被后面跟上来的冰刀切断了。
这不是个小事故,但确是小概率事件。本地媒体报道了,法律纠纷也起了。但这家央企不知怎么的,就把责任很轻松地推了出去。反正要对这个事情负责的人挺多,家长可以督促小孩子拿好手套啊,冰场也可能是外包的啊。
因此到去年下半年,同样的事故又出了一次,这家央企同样不理。到今年上半年,事故又出了一起。央企之牛,在于它就是不理,而让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
那么,为什么大型国企和央企还是受欢迎,达到“国进民退”的程度呢?
再来举个例子。有家地产公司专做高楼生意,而且专门建超高楼。不明就里的人会搞不清楚,建高楼的成本很高,也不安全。从经济账来说不是一门好生意,但为什么要去做它呢?
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政府官员很喜欢。这几年,地方政府的官员相互之间攀比本市高楼的高度,不少人达到了头脑发昏程度。对于一个地方政府官员来说,他要建高楼,可以拿出来的东西就是廉价的土地。那家公司通过为官员建高楼,换取得到城市廉价土地。这本账,可能也真的只有国企的人才能干。
这当然不是孤例。老实说,国企之所以这两年得到发展,恐怕还真是中国国内官本位发作的原因。国企不算经济账,但自有另一本账可算,那就是官员的脸面账和口袋账。
所以国企能不能进一步后退,其实也是政府改革的重要一部分。
国企为何不靠谱?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