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民的“灶坑”与后代的“火塘”


    将灶坑置于室内,供取暖与炊事之用,是原始住居中的普遍做法,但也往往是导致房屋毁坏的原因。与F901一样,大地湾F405的内柱及扶壁柱均裹以层层泥皮,应属防火措施。在大地湾发现的原始先民的所有居室中,灶坑的位置几乎没有任何差别,都设在门口居中的位置。这样设置,一则可以抵御寒气的侵入,二则可以防御野兽的袭入(野兽多怕火)。原始先民在室内设灶坑的风俗,可以说是传之几千年,变化不是太大。

    在天水的党川、利桥等地,在陇南的徽县、两当等县,居住在山林中的百姓皆在进入房门的靠左侧或靠右侧短墙下设一火塘,短墙内为火炕,炕口朝向火塘。火塘内大火一年四季燃烧不断,取暖、烧炕、煮食、烧水,皆离不开火塘。客人来了,围火塘而坐,煮茶品茗,漫叙家常,这种情景与先民所差无几。虽然随着工业文明的进步,退耕还林的实施,这种习俗呈现出弱化的现象,但在偏远的山林区,居民在室内使用火塘的习俗依然故我。这种习俗在西南许多地方都存在,可以说是伏羲时代先民们的遗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