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其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 子曰:清矣!曰:仁矣乎? 曰:未知也--焉得仁?
这一章的原文比较长,里面还提到了二个典故,如果每一个都详细讲述的话,或许没有万把字都说不清楚。如果不说呢?又说不明白什么意思,也是两难。下面仅就字面上的意思简单的说说罢了,不作过多的背景交代了。
第一段讲的是子张问孔夫子,对楚国的令尹子文的评价。“令尹”就是楚国的相国,也就相当于楚国的总理。在春秋时代,任何一个国君最为重要的工作就是选择自己的“相”,剩下的就是通过这个“相”来间接统冶。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君主,最重要的权力也就体现在择相这件事上!其余的权力,甚至是在私人问题上都是受限制的。这也是中国政治体制的特色之一,直到朱元璋废相,升六部为止。君权和相权一直都在复杂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中前进着的。既便是明朝,除了朱元璋以外也从来没有真正的取消了相权,不过是通过内阁以及其它的某种形式存在着。我们仔细读国史,就会发现我国的君主真的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为所欲为。猛然想起,现在台湾的政治体制中仍然是和此非常的类似,至少在法律上是这样的。“总统”的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选一个“行政院长”,这不能不说是传统的影响。
焉得仁?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