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医改岂能“穿新鞋走老路”?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中国医改的一项优先改革方案,在确保所有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均能免费或低价向患者提供基本药物,此项重大制度创新,对中国医改具有决定性作用。医改3年来,安徽省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为抓手,破除“以药补医”旧机制,建立运行新机制,按新医改方案,实施药品零差价后,群众从新机制中得到了真实惠。然而,近日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汝集镇有群众向媒体反映,称汝集镇卫生院在执行医改政策方面与新医改方案背道而驰,卫生院领导擅自抬高药价,拒不执行国家政策,增加了农民负担。(2012年5月12日中国广播网转自国际在线)
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是惠及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乎普通群众的生命安全。所有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必须坚决执行国家和地方的医改政策,免费或低价向患者提供基本药物,不得擅自抬高药品价格,更不得以赢利为目的,以药补医,以药养医,而置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然而,安徽亳州利辛县汝集卫生院却顶风违纪,为增加医院收入体现业绩不择手段,甚至在利辛县卫生局领导那里炫耀自己的成绩,其所作所为使农民享受不到国家新农合的待遇,破坏的是国家政策,损害的是群众利益,有关部门必须深入调查、严肃查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严重困扰着普通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作为普惠民生的农村新农合等医改制度和政策,让老百姓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也能够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但是,不可否认,像亳州利辛县汝集卫生院这样,不拿国家政策当回事,不拿群众根本利益当回事,依然“穿新鞋走老路”、“旧瓶装新酒”,换汤不换药;虽然口口声声强调以民为本、医德为先,但是,依然哄抬药物价格,或者变相增加就医患者的经济负担,全然没有了医德、失去了良心,将医院、医药当成了产业、商业,大发横财,大肆敛财,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群众怨声载道。
医患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方面,更是社会的晴雨表。因此,医风医德建设,尤为重要。医者仁心,医院、医生,一旦失去了做人的起码良心、行医的起码道德,一切以医院赢利发展为目的,一切以个人红包收益为条件,将会将替人看病当作开票领钱,于是大处方满天飞,黄金有价药无价,老百姓进了医院,就如同进了屠宰场,充满铜臭味的医院,不但不能将病人的病看好,而且还可能将一些病人小病拖成大病,医疗事故频发,社会不稳定因素也就无形中增加了。还有一些地方医院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在执行新农合以及医疗保险制度时,搞地方保护主义和利己主义,不管能不能看好病人的病,就是不让转院、不许转诊,人为设卡,凭人情关系说话,或者搞权钱交易,不但坑害了老百姓,还助长了一些主管部门公职人员利用职权之便消极腐败现象,使得医疗卫生机构不再是净土一片,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其实,不单单执行医改有些地方存在所谓“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其他方面、其他领域,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一不正常现象。究其根源,还是一些地方、个别官员头脑中固有的功利主义、官本位思想在作怪,见利忘义、见钱眼开,不仁不义,将群众赋予的权力、职责当作谋私敛财的工具。这种消极腐败思想一天不清除,“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等理念也就难以得到落实。因此,治乱必先治心、肃贪必先肃脑。只有心无杂念、胸无旁骛,才能一心为公、躬身为民。
再好的制度,也必须落到实处;再新的政策,也必须执行到位。创新不是放在口头上的,执行也不能停留在纸面上。“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只能使制度成为纸糊的摆设、政策变成政失。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在其位,不谋其位,不担其责,就必须让其让位、对其问责。否则,民生难保、纪律难严、国法难卫、人心难顺、社会难和。
(倪洋军)
相关新闻:
亳州利辛县汝集卫生院执行医改“穿新鞋走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