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向那个方向转型?是产品升级转型?还是发展方式转型?中小企业制造业综合成本增加是事实,特别是低端消费品制造,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但如果转型只是指产品升级高端或高附加值商品,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远景。
尽管“中国制造”是低端消费品为主,但更是必需品,我们物美价廉的“世界工厂”地位,对外暂不可替代(市场需求依旧);对内也不可或缺(是解决就业的大军)。要知道30年用血的代价(土地、环境、人口红利)换来的是:完善的产业硬件配套、较好的劳动力质素、庞大的生产制造规模等优势,这些刚形成不久的优势,不能仅仅刚赚到了些“加工费”就轻言放弃?
近来西方唱衰“中国制造”之声不绝与耳,国内部分学者也忽悠着放弃低端制造业转向高端创造,诸不知中小企业在“温水煮青蛙”状态下苦求生存的小微企业拿什么做产品升级?
诚然,前30年的开放发展,我们成为国际贸易大国,出口第一,进口第二,但收益主要来自加工制造业,属于制造业驱动型增长,这种增长无疑遭遇成本瓶颈制约。看似难以为续,可值得注意的是,在整个外贸价值链中我们的服务业利润占比依然很小,转型应该首先从提升服务业水平做起。中小企业应该首先转变发展方式,把制造业与服务业分离,把具有共性的生产性服务业(金融、物流)外包给市场化的专业服务机构去完成,从而整合服务资源,提升服务业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讲,提升“中国服务”水平是力保“中国制造”生存发展,再推进“中国创造”的必由之路。
以一达通平台上数千家中小企业实际运营数据和相关机构的统计来看,在低端消费品整体价值链中,服务业的利润占比高达30-50%,大有潜力可挖: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按国际贸易量计,中国属于贸易大国,可相应的国际金融占比却远远低于欧美,哪怕完全是针对贸易项下的金融服务,话语权依然被西方掌控;
中国中小企业是出口的主力,而到现在为止,90%的中小企业还只能接受“现款现货”的交易方式,无任何金融杠杠支持,而西方却间信用支付比例占到65%以上。(试想20前没有购房按揭,地产能有今日之火爆?);
中小企业出口90%采用FOB(离岸报价)方式,这说明九成以上的国际物流话语权也掌握在海外;
即便在国内控制的通关服务上,中小企业也远远达不到大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待遇;
……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是市场规律决定的,中小企业越分散,对各类服务的议价权越低,风险承受能力越弱。单依靠企业自身力量难以得到改善,靠政府政策性补贴也补不起。
那么,如何解决呢?
由政府引导中小企业改变发展方式,倡导服务外包。大力扶持专业化的中小企业进出口外包服务平台,并用市场化的手段鼓励外包平台间的竞争,由公共服务平台去集约外贸服务资源,改善金融、物流服务水平。而首当其冲的是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借助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贸易融资。比如,同一件商品,赊销和现款现货二种交易方式其售价立刻会不一样。
可以说,中小企业出口困境,不是产品问题、也不是需求问题,本质上就是金融问题。西方经济危机对低端必需品冲击并没多大,而是对采购商的影响更大而已。
总之,笔者以为,不能以产品低端为由,肆意短路“中国服务”,轻言放弃“中国制造”!至于“中国创造”那也是首先得让广大“中国制造”企业生存发展起来后,才有条件去转型。
不可轻言放弃中国制造
评论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