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仍将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据国内媒体披露,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1079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8.1%。看来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趋势基本确定。另据,俄罗斯《生意人报》4月9日文章,标题是:大减速之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似乎很快将成为历史,此前也已开始放慢增长速度。尽管如此,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

  从表面上来看,与一些西方国家GDP增速2%-3%相比,中国的GDP增速即使降至8%左右也属不错。就拿我国2010年底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GDP总量已经超过了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另据英国广播公司预测,按目前发展速度,中国的经济有望在10年内超过美国,届时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不仅如此,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中国产业竞争力报告》称,2011年中国已经进入中上等收入国家,且中国产业竞争力居全球首位。它告示世人:中国产业竞争力已超过美、日、德等所有发达国家。以上这些数据,都会令国人欢欣鼓舞。

  不过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目前我们还不能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国力,盲目地夸饰自己的优势,因为“中国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铁一般的事情。目前还存在着许多隐忧:可以说,中国长期保持世界经济火车头并不难,但离开真正的强国的距离还很远。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存在三大隐忧:一、在全球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国人均GDP排名在124位,更要命的是,这还是“被增长”之下的排名,即便是如此,也只及日本人均的1/10,也就是说中国的民众还不够富,要想靠消费来拉动经济难度很大,离开真正的国富民强尚有差距。二、中国的GDP大多是外延式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红利和投资扩张取得,虽说能够使经济增长很快,但造成的恶果就是投资效率低下、产能过剩、环境污染,显然这种增长方式难以长期持续。三、国人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提高,但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物价不稳,GDP的增速与百姓的幸福指数的提升尚不成比例。

  再者,从产业方面来看“短板”也多多。第一产业的农业,我国还大部分停留在“牛拉犁”的靠天吃饭状态,跟美国的现代化农业不能并提,且不说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目前尚处初步发展阶段,就拿第二产业的诸多工业部门也是了隐患多多:采矿业,我国的矿物回采率约为发达国家的60%,资源浪费严重;冶金业,粗加工是我国的主项,炼不出高精尖的钢材和合金;制造业,虽然我们的家电如电视、电脑、冰箱、空调等产量世界第一,汽车产量也赶超美国,但关键核心技术也还得靠进口;化工业,若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我们就难以保证产品的质量;至于军工业,则是远不如美俄,等等。由此观之,说“中国产业竞争力居全球首位”,实在有些盲目自大之嫌。

  最后,金融隐患正在积骤。要知道中国的金融业目前尚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究竟其抗风险能力如何,尚不能确定。今年以来,西方世界预言:“中国泡沫”的破灭带动金融危机,而金融危机又会倒逼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只是时间上还有点悬念。其论据是,包括房地产泡沫、地方融资平台泡沫使得未来银行不良资产率大幅上升,而经济过度依赖出口市场,以及过度投资造成环境污染和产能过剩。

  其实房地产市场末日论,早在2008年至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来临时,就已经广为传播。当时著名空头大师查诺斯曾经警告说,中国的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比迪拜危险1000倍”。要知道,美国2009年房地产泡沫破灭时,房价与收入之比为最高时也只有8到10倍。而沪深房价收入比高达36倍,远超当地民众的购买力一担泡沫破灭后果不堪设想。不仅如此,到2010年底,地方政府债务总额上升到17万亿美元,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四分之一。现在,地方政府筹集基础建设投资的难度远大于从前,卖地收入减少,地方财政紧张,主管部门也正在清理他们拖欠的债务。当中国经济处在高速增长之际,一些金融方面的隐患可能不会暴发,而在经济降速之时,金融危机可能难以避免。

  当然像俄罗斯那样的资源出口国家,更希望中国经济长期保持高速发展,因为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中国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都意味着巨大的实际需求,若中国经济出现下滑,对资源需求大幅下降,必然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尤其是能源、原材料),俄罗斯、巴西这些依赖能源出口的国家好日子就要到头了。

  不过,一个成熟的民族和国家决不应掩饰、回避、美化问题,而是敢于直面之,力图解决之。新近出炉的《德国现状》十年报告自我唱衰,将生活质量下降所带来的恐惧、社会分裂、仇外心理、贫富差距等列为“德国现状”的关键词,显然德国没有陶醉在“欧元区大赢家”的美誉之中。鉴于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目前社会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期,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危机和矛盾,我们更应当有勇气直面潜在危机,看到差距,这绝不是“唱低中国”。要知道,一个不能直面问题的国家,是绝难成为一个真正大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