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入市要给缴纳者选 否则亏损算谁的


  备受热议的养老金入市问题尘埃落定,是福是祸,取决于市场的公平、投资能力与缴纳者是否拥有选择权。

  3月20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广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此举在全国尚属首次。

  从大局上来说,地方养老金入市是为了扶正中国地方养老金的根本,一要透明,二要高效。地方养老金入市,是为了解决投资透明度不够与投资效率低下的痼疾,全国社保基金理理事会与证监会一再强调,社保基金入市并不是为了救股市。希望广东的试点能够开先河,做到市场与民生、市场与民主并行不悖。

  与地方养老金2%左右的可怜收益率比,全国社保基金的投资效率可以称得上惊人。全国社保基金公布的数据显示,自2003年6月开始投资股票以来截至2011年年底,历年股票资产占全部资产的比例平均为19.22%,累计获得投资收益1326亿元,占全部投资收益的46%,累计投资收益率为364.5%,年化投资收益率达到18.61%,比全部基金累计平均收益率高出10个多百分点。

  毋庸讳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投资高效而透明,他们不仅发布相关的投资数据,并且从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遴选出投资机构,进行专业化投资,理事会行监督、管理之责。通过专业化投资,尽可能弥补未来存在的庞大养老缺口。反观地方养老基金,受制于国债与银行的投资范围,运作过程黑影重重,时时传出挪出丑闻,以公平与专业的方式投资确实优于低效与黑箱投资。

  很遗憾,支持养老金入市者说出了部分事实而没有说出全部事实,地方养老金入市能否给养老、民生带来保障,仍然是未知数。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的投资收益随市场而动,而非常年跑赢市场的股神。纵观2000年2010年的投资数据,在市场大好的2006年、2007年、2009年三年,社保基金成果丰硕,当年的投资收益公别高达29.01%、43.19%和16.12%,而2008年投资收益为-6.79%。并且,在社保基金的投资收益中,有多大的比例来自低成本投资、税收等政策优势,语焉不详。如果社保基金挟政策优势而坐收红利,将造成对市场其他投资者的严重不公。

  养老金入市是为了让养老金缴纳者老有所养,许多人以美国401K计划初起时的证券市场红火,印证养老金入市与股市是双赢的结果。这是不了解市场周期之论,美国401K计划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恰好经历了一轮大牛市,但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冲,道指等美国三大市场下跌,401K计划资产缩水2万亿美元,说明市场周期是决定性因素。从国际经验看,养老金投资向来以稳健为主,此次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紧急澄清,一些媒体和个人把“委托投资运营”误读为“委托入市”,理解为入“股市”是不准确的。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受托投资运营广东省部分养老金,将采取更为审慎的投资方针,该项资金将主要投资于国债、银行存款、企业债、金融债等有固定收益的产品,委托人可获得不低于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息的收益。

  中国股市市场投机色彩浓厚,债务信用评级不完善,如果在基本制度不完善、利益集团被清理之前,冒然入市,养老金很可能成为被市场利益集团收割的羊毛,保障市场的基本公平至关重要,是保障养老金缴纳者权益的根本前提。

  最终,养老金是否入市要给缴纳者以自由选择权,这是市场民主题中应有之义。美国401K计划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的401K账户,员工每月从其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养老金账户,而企业一般也为员工缴纳一定比例的费用,这些钱可以在税前扣除。员工自主选择证券组合进行投资,收益计入个人账户。员工有权先择保守型投资,放弃税收优惠,不进入401K计划。即便是“于民生利”的计划,也应该给予民众自由选择权,而不是由神秘的有关部门替民做主,否则,亏损了算谁的过错?

  市场化是好事,高效透明的投资更是发展的方向,但在市场的初级阶段,在投机色彩较为浓厚的市场,在习惯了为民做作主的市场,在建立公平市场机制的前提下,保障民生、尊重民意,至关重要。

  在争议声中,“养老金入市”的靴子终于落地了。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社保基金理事会受广东省政府委托,投资运营广东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结存资金1000亿元。

  此前,很多人都梦想着大规模养老金能直接投向股市,以发挥“稳定股市”、“提振股市”乃至“救市”的作用。但从媒体报道的细节来看,这次“养老金入市”貌似并未侧重股市,社保基金理事会表态称,将坚持“更为审慎的方针”,新增资金将更多配置到固定收益类产品中,确保实现基金保值增值,也就是说,这批养老金投资股市的比例不会太大。如果非要说对股市有什么明显影响的话,恐怕更多的会体现在心理预期方面。

  本来,养老金俗称“养命钱”,是退休人员安身立命之所在,保障性是其第一属性,保值增值固然重要,但稳定性、安全性乃是首要法则。且不说“提振股市”压根就不是养老金的义务,即便真能“提振”,养老金也不该去趟股市的这滩浑水。大家都知道,我国股市制度很不完善,只注重筹资而不注重投资人利益保护,近年来更是丑闻频频,甚至被学者称为“赌场”、“提款机”。将“伤不起”的养老金推向这么一个风险笼罩的市场,一旦有什么闪失,就会酿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一个侧重稳定安全、一个暗藏风险的固有属性,注定它们不应该亲密结合。

  此次广东千亿养老金虽然最终成功“入市”,但明显十分“审慎”,更多侧重于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仅可看作一个特例,虽然引发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对各地养老金跟进的期待,但目前来看,各地普遍跟进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所谓“结余”多为“空账”,几乎无钱可“入”。

  虽然有数据显示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目前结余1.9万亿元,但这只是账面数据。众所周知,我国实行的是现收现付为主的养老金制度,也就是说,是以正在工作的一代人的缴费来支付已经退休的一代人,这种透支挪用导致一种现象——巨额养老金个人账户“空账”,名义上有钱,实则为无法兑现的空头数字。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曾透露,截至2010年底,我国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记账额虽有1.9万亿元之巨,可其中做实的账户仅2039亿元,等于存在1.7万亿元的缺口。而且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我国养老金收支缺口正逐年扩大,世界银行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声称,中国养老金的收支缺口,未来可能高达9万亿元,以至于国际经济界开始担忧这会把中国拖入财政危机。

  也正是因为这种“空账”现象十分严重,从2008年底开始,辽宁、吉林、上海等13个省市开始“空转实”试点,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广东省之所以能拿出千亿养老金入市投资,就是因为其个人账户做实做得好,结余最多罢了,而对某些省份来说,“空账”尚待做实,何来资金“入市”?况且,即便手里有钱,也还面临确定投资主体的问题,广东此例,显然无法引发普遍跟进和效仿。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不考虑当年财政补贴的话,2010年一年养老保险征缴收入收不抵支的省份共有15个,缺口达679亿元。人家国际上还在担心咱们的养老金不够用,我们自己也尚且未能摆脱“收不抵支”的窘境,而有些人却鬼迷心窍地念叨着实为空头数字的所谓养老金结余“提振股市”,不是有点匪夷所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