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或年内提速


  “两会”期间,中国央行负责人召开了记者会,会后,有人在微博上发了这样一段话:“据说一个高明的央行行长拥有的素质,就是让世界两大顶尖财经报纸听完发布会后得出截然相反的猜测。周小川行长昨日发布会后,FT的标题是《中国暗示人民币可能停止上涨》,而《华尔街日报》的标题则是《北京暗示人民币的上涨还未结束》”。

  同一个表达,但市场解读不同,这就是周小川需要的效果。在全球央行行长里,讲话最能弯弯绕的是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不过,后生可畏,周小川对外发言也常常语焉不详,引发多种猜想。当然,言论含糊并不代表行事混乱,中国央行的政策逻辑还是相当清晰的,理解不同,那是因为记者功底有差异。

  在利率市场化与资本自由化顺序方面,中国央行一度也让舆论议论纷纷。不久前,央行一位司长在发布资本自由化报告时称,“中国当前正处于资本账户开放战略机遇期,开放的风险基本可控,不能过分强调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或者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完全成熟再进行资本账户开放”。这个讲话一度让市场猜测为资本开放将先于利率市场化。不过,周小川近日在《中国金融》杂志撰文称,“目前,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基本具备,下一步人民银行将按照中央会议精神继续积极推进”。

  虽然央行官员两种表态,但细品周小川言辞,结论应该是利率市场化要在资本自由化之前完成。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往往先于资本自由化,中国似乎也不该例外。国务院的意见似乎肯定了这种判断,3月22日媒体报道说,国务院日前下发了《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2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该意见称,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从国务院工作部署看,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前,资本自由化在后。由此可以解读为,中国将率先实现利率市场化改革。

  那么利率市场化的逻辑是什么?

  周小川强调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认为条件已经成熟,择机出台实施。这就表明,中国将先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再推动利率市场化。其中逻辑当是,利率市场化前提是充分市场竞争,实现充分竞争并保障金融安全的方法是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可以说,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前提条件要有两个,一是充分市场竞争,二是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产品和服务的定价”,这表明,如果没有市场竞争,利率市场化结果很可能导致垄断价格,进而提高利率水平。而只有在市场充分竞争条件下,才可能压低息差,增加消费者剩余。因而提高竞争水平首先要求市场降低准入门槛,增加银行数量,加大竞争力度。当然,有竞争就会有成败,为了避免因失败者倒闭带来金融风险,就要求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建立保险制度,开放金融准入,在此基础上实现利率市场化,当是利率改革路径选择。

  利率市场化目的是实现资源市场配置,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善储蓄者福利。从经验看,利率市场化前期,由于竞争激烈,银行息差会减少,而在市场稳定后,优势银行或可增加议价能力。当然,银行为获得更多收益,将会增加高风险资产配置,这需要银行强化风险控制。

  竞争充分后,银行或形成专业化分工,大银行和小银行将在客户规模选择上实现市场区隔,小企业信贷困难状况部分缓解。但也应注意,银行不会一味追求高利润而追捧小企业信贷,在对利益和风险权衡后,银行往往实行“信贷配给”,克制对小企业贷款,因而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需在直接融资方面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