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流动偏好"货币需求论:是凯恩斯提出的货币需求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人们愿意保持货币的一种心理倾向。由于货币比起其它资产来,具有最充分的流动性和灵活性,需求货币便是偏好流动性或灵活性,因此,货币需求的实质就是流动偏好或灵活偏好。
2、NASDAQ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ed Quotation System,美国全国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作为电子化股票市场或第四市场事实上已经成为美国场外交易市场的代表形式。
3、本票:是以出票人自己为付款人的一种票据,基本当事人有出票人(付款人)和收款人。按出票人的不同,本票可分为银行签发的银行本票和企业签发的商业本票;按是否注明持票人姓名,本票可分为记名本票和不记名本票;按付款期限不同,本票分为即期本票和远期本票。
4、本位币:又称主币,是按照法定的货币单位制造的货币。
5、标准普尔指数:(Standard and Poor's Composite Index)由标准普尔公司编制的股价指数,目前选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500种股票作为样本,其中包括400种工业股票、40种公用事业股票、20种运输业股票和40种金融业股票,以1941年-1943年为基期,并令基期指数为10,以各种股票的发行量为权数,采用加权平均法进行计算。标准普尔指数的最大特点是取样面广、代表性强。
6、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是以不兑现的信用货币作为流通中货币主体的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贵金属(金或银)不再作为本位币进入流通,货币单位也不规定含金量,流通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
7、财政赤字型通货膨胀:是指通过中央银行增加纸币发行或扩大信贷规模弥补政府财政赤字而导致的物价总水平上涨。
8、拆借市场:拆借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买卖各自在中央银行存款账户上的存款金额所形成的市场,在美国称之为联邦基金市场。
9、场外交易市场:场外交易市场通常又称为店头交易市场(Over the Counter Market),是指投资者直接在证券商的营业柜台上买卖证券而形成的市场。但根据近些年证券市场发展的情况看,这样一种界定只能算作狭义的场外交易市场,广义的场外市场即包括店头交易市场,又包括 "第三市场"和"第四市场
10、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基本未变的情况下,由于工资及其它生产要素成本的增加而推动了物价总水平上涨,具体又可分为工资推动型、利润推动型、汇率成本推动型等类型。
11承兑:是票据的付款人在票据上签名盖章,写明"承兑"字样,承诺票据到期保证付款的行为。
12、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单一规则货币政策是指将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并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的数量法则,使货币增长率同预期的经济增长率保持一致。
13、道·琼斯股价平均指数: (Dow Jones Averages)由道·琼斯公司编制的股价指数,选取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若干种具有代表性的股票作为样本,以1928年10月1日为基期,并令基期指数为100。目前,道·琼斯指数包括四组分类指数:①30种工业股价平均数,是最受关注的道·琼斯指数;②20种交易运输业股价平均数;③15种公用事业股价平均数;④包括以上65种股票的综合股价平均数。道·琼斯股价指数每日都在《华尔街日报》上公布。
14、第三市场:第三市场是指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证券在交易所以外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它实际上是场外交易市场的一部分。第三市场的交易对象是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股票和债券,交易价格通常采用议价方式,相对于在交易所内交易来讲,第三市场交易由于无须交纳各种服务费用,交易成本较低,而且交易受到的限制较少。
15、第四市场:第四市场是指投资者与证券出卖者之间既不通过交易所,也不通过柜台或经纪人,而是运用各种现代化的电讯手段直接进行交易而形成的市场。参加这种市场的大多是机构投资者,它们避开交易所和纪经人的目的在于保守秘密和降低交易成本。
16、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电子化、信息化的支付工具,由于它正处在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过程中,在全社会范围内尚还不存在像国家纸币那样的统一规范的具体形式,这方面的立法也还处在初始阶段。目前流行的电子货币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卡式电子货币,即以特种塑料板形式存在,具有真实购买力的多种用途预付卡;二是软件式电子货币,它使用特定软件,允许货币价值通过诸如Internet等电子通迅网络发生转移。
17、二级市场:二级市场又称次级市场或流通市场,是指已发行出去的票据和证券等在不同的投资者之间再行转让买卖的市场。二级市场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场内市场,即证券交易所,它是一种集中性的交易市场,有严格的入市条件和统一的交易规则、清算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等。另一种是场外交易市场,又称为拒台交易市场或店头交易市场,它是在证券交易所之外进行证券买卖的市场。
18、法定存款准备率:(Reserve Requirements Rate)法定存款准备率就是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对法定存款准备率的控制是中央银行对经济进行调控的一种手段。它与再贴现工具,公开市场业务一起被称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法定存款准备率工具的主要内容包括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可充当准备金的存款范围,以及计提方法。当经济处于需求过度和通货膨胀状态时,中央银行就可以提高法定存款准备率,借以收缩信用和货币量;而当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时,中央银行就可以降低存款准备率,使银行及整个金融体系的信用和货币量得以扩张,达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的。由于法定存款准备率可以使货币乘数发生变化,还能影响商业银行盈利性资产负债结构,并且对公众有强烈的告示效应,所以,它的作用相当强烈而迅速,但是也由于这个原因,法定存款准备率手段也有明显的缺陷,这一工具在操作时缺乏伸缩性或灵活性。由于这一工具的执行是靠强制手段,而且直接影响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强烈影响,因此,不宜作为经常性变动的政策工具,再加上变动法定存款准备率对社会心理预期的影响也十分强烈,也使得这一工具不能够轻易使用。
19、浮动利率:浮动利率是指在借贷期内利率要依据借贷双方约定的调整方式发生变动的利率。在市场利率不稳定、物价波动、借贷期限较长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不利的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损失和购买力贬值的损失,借贷双方协议,将执行利率与某些经济参数(如通货膨胀率、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等)挂钩,定期进行调整。
20、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供日常零星交易与找零之用,其实质是本位币的一个可分部分。
21、负债管理理论:负债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它的核心思想是:银行没有必要经常保持大量的高流动性资产,必要时,可以通过对外举债来解决流动性问题。银行的经营重点是追求利润的最优化,只要有良好的贷款项目和投资目标,就应该积极地扩展资产规模,利用发行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同业拆借等主动负债方式筹集资金,而不是仅仅依靠吸收存款这种被动负债方式。负债管理理论更加深刻地认识了银行流动性的本质和来源,为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新方法,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更富于进取性。
22、复利:复利是指资金使用者除了必须对本金部分支付外,对尚未支付的利息部分也必须支付利息。具体是将整个借贷期限分割为若干段,前一段按本金计算出的利息要加入到本金中,形成增大了的本金,作为下一段计算利息的本金基数,直到每一段的利息都计算出来,加总之后,就得出整个借贷期内的利息。简单地说,复利计息就是息上加息。
23、公开市场业务:(Open Market Operation)公开市场业务是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的活动,并借此活动达到调节信用和货币供应的目的。中央银行买卖的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短期债券,交易对象的主体主要是商业银行。因此,公开市场业务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买卖商业银行所持有的政府债券,改变其超额准备金,影响其货币创造能力,达到收缩或扩张货币供应量的目的。这一政策工具的运用原则一般是:当经济中出现需求过大、物价上涨趋势,有必要收缩货币时,中央银行就卖出有价证券;而当经济中出现需求不足、生产下降趋势,有必要扩张货币时,中央银行就买进有价证券。中央银行通过买卖有价证券的活动,之所以能达到调节信用和货币的目的,是因为这种活动一是可以引起基础货币供应的变化。中央银行在实施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工具时,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进行"防御性操作"和"进攻性操作"。在中央银行的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通常被认为是最重要、最常用和效果最理想的工具。因为公开市场业务有明显的优点。在操作中,中央银行比较主动,调节也有很大的弹性,证券的买卖方向,买卖数量以及种类都由央行自行确定,并且,由于其操作具有隐蔽性,不容易引起告示效应,对经济的震动比较小,另外,万一情况出现变化,央行还可以迅速进行反向操作。然而,公开市场业务是否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取决于如下五个条件,首先,要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要有相当规模,种类齐全,为社会各阶层广泛持有。其次,中央银行有较强的资金实力,本身持有相当数量的证券,主要是国债,否则它就没有足够的调节力量。第三,商业银行的资产结构中,国债的持有占相当比重。第四、利率要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第五,必须有其他政策工具的配合。总之,公开市场业务由于其本身的优越性,已经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显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4、公募:(Public Placement),即面向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公开发行。在这种方式下,发行者必须向有关管理机构申请注册,接受审批,还要向市场如实提供可供投资者参考的各种财务报表和与公司经营发展相关的资料。公募发行的优点是发行量大,发行的股票可在证券交易所上市,能够提高发行公司的市场知名度,其缺点是发行手续复杂、发行成本高。
25、公司债券:是企业为向外筹集资金而发行的一种债务凭证。企业对债券作有承诺,在指定时间必须按照票面规定还本付息。债券持有者同公司之间只存在普通的债权债务关系,定期取得收入,到期收回本金,不能参与公司的管理。
26、供给学派:在70年代盛行于美国,主要倡导者是美国经济学家A.拉弗、R.蒙德尔等。其政策核心是强调增加供给在治理通货膨胀中的作用。其主要理论观点理论为:通货膨胀问题的关键在于供给,在于生产率低下,供给不足;在不受干预的市场经济中,供给能自己创造需求;必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因为政府对企业的过多干预不利于企业积极性和创新精神的发挥,会降低生产率;为了刺激生产必须减税。
27、供给政策:是指以积极刺激生产的办法增加供给,同时压缩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28、共同基金:共同基金通过向公众出售股份(或称"受益凭证")来筹集资金,然后投资于多样化的股票和债券组合,投资收益以分红方式返还给股东(受益凭证持有人),基金管理人按基金规模每年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一般为基金规模的2%左右)。共同基金把中小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通过投资专家进行管理,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并通过投资的多样化分散风险,因而受到投资者的欢迎。
29、股票价格指数:股票价格指数是运用指数方法编制而成的,反映股票市场总体价格或某类股票价格平均水平及其变动趋势的指标。根据计算指数时对股票的取样范围不同,股票价格指数具有不同类型,有反映整个市场价格水平及其变动的综合性指数,也有反映某一行业或某一类股票价格水平及其变动的分类指数;有反映某一行业和某类股票整体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全部上市股票综合指数,也有反映某一行业或某类股票中有代表性的股票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成份股指数。
30、股票价格指数期货:简称为股指期货,是以股票价格指数作为交易标的物的一种金融期货。在股指期货中,买卖双方约定在将来的某一时间以约定的价格(股价指数的点数)买卖标准化单位的某种特定指数,交易价格用"点"表示,每点都有规定的货币金额价值,如:美国的期货交易所均规定每点指数为500美元,日本规定每点指数值为10000日元。股指期货的标的物是代表股票市场平均价格水平的股价指数,它涉及一揽子股票的加权平均价格,而不针对某一种股票,因此,交易中并不涉及股东权益的转让,没有实际的股票过户,交割时只按由股票指数市场变化与合约确定的点数的差所代表的货币金额进行清算。股指期货是为了满足投资者规避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和转移个别股票价格波动风险而设计的金融工具。
31、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固定汇率是指现实汇率受平价的制约,只能围绕平价在很小的范围内上下波动的汇率制度,浮动汇率则是指现实汇率不受平价的限制,随外汇市场供求状况变动而波动的汇率制度。
3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于1945年12月27日正式成立,1947年3月1日开始运作,总部设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最初创建IMF的目的是作为国际货币体系的一个核心机构维持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目前,该组织的宗旨主要是:通过建立一个能够提供共同协商国际货币问题的永久性机构来促进国际货币间的协作;维持国际贸易的均衡发展,提高会员国就业水平及实际收入水平,为开发生产性资源提供便利条件;维持汇率稳定,避免竞争性汇率贬值;支持在会员国间建立多边支付体系,消除阻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限制。为会员国国际收支暂时性不平衡提供资金融通,避免使用伤害本国和世界经济繁荣的调整性措施;缩短或减缓会员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时间和程度。
33、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发生在本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形成的市场,或以本国货币标值的金融商品在非居民之间进行交易的市场。前者称为传统的国际金融市场或"在岸市场",其交易活动要受到本国法律法规的制约;后者称为新型的国际金融市场或"离岸市场",其交易活动基本上不受本国法规的制约。
34、国际清算银行:国际清算银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 BIS),是根据1930年1月20日签订的海牙国际协定,由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比利时、日本的中央银行及美国的三家大商业银行组成的银行集团联合组成,行址设在瑞士的巴塞尔,这是世界上第一家国际金融机构。最初创立这家以欧洲国家为主的国际金融机构的目的是为了便利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国际债务的支付和转移。随着战债问题的解决,国际清算银行的职能逐渐转变为:促进各国中央银行的合作,为国际金融活动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国际金融清算中充当受托人或代理人,即履行中央银行的银行的职能。
35、国际收支和国际借贷: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解释,一国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一年、一季度、一月)与非居民之间的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国际借贷也被称作国际投资状况,是指一定时点上一国居民对外资产和对外负债的汇总。
36、国库券:国库券是国库直接发行的用以解决短期财政收支失衡的一种债券,由于期限短、流动性强、安全性高,被视为零风险债券或
"金边债券"(Gilt edged Bond)。
37、国内金融市场:国内金融市场是指金融商品交易发生在本国居民之间,不涉及其他国家居民,交易的标的物也以本国货币标价,交易活动遵守本国法规的市场。国内金融市场交易的结果只改变本国居民的收入分配,不直接引起资金的跨国流动,不直接影响本国的国际收支。
38、宏观货币需求: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因经济发展和商品流通需要而引起的对货币供应的要求。
39、互换合约:这是一种交易双方在约定的有效期内相互交换支付的合约。交换的具体对象可以是不同种类的货币、债券,也可以是不同种类的利率、汇率、价格指数等。一般情况下,它是交易双方(有时也有两个以上的交易者参加同一笔互换合约的情况)根据市场行情,约定支付率(汇率、利率等),以确定的本金额为依据相互为对方进行支付。互换合约最主要和最常见的形式是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
40、回购协议:回购协议的一般做法是,资金需求者出售短期证券(多为国库券)给资金供给者,并约定在一定期限内(一般为一个营业日,称为"隔夜回购"Overnight Repurchment)以约定的价格购回所卖的证券,其实质是以证券作抵押的短期融资。
41、汇票:是由出票人(债权人)向债务人签发的,要求即期或定期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给收款人的支付命令书(或信用凭证)。
42、混合型通货膨胀:是指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交错在一起,共同作用,导致物价总水平上升。
43、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一定的货币供应总量必然是一定的基础货币按照一定倍数或乘数扩张后的结果,或者说,货币供应量总是表现为基础货币的一定倍数。人们通常把这个倍数即:货币供应量与基础货币的比值,称为货币乘数。如果以M表示货币供应量,以B表示基础货币,以K表示货币乘数,则有如下货币供应量的理论公式:M=B·K该公式表明,由于货币乘数的作用,使中央银行的基础货币扩张为货币供应总量,因此,货币乘数是货币供应机制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44、货币符号:是代替本位币发挥货币职能的纸制符号。典型形式为金本位制时期的银行券。
45、货币供应量: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存在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部门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数量。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人们往往还将货币的范围扩展到一些流动性较强的短期证券,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等,因为它们可以容易地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而成为现实的购买和支付工具。
46、货币供应量: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点上存在于个人、企业、金融机构、政府等部门的现金和存款货币的数量。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人们往往还将货币的范围扩展到一些流动性较强的短期证券,如国库券、商业票据等等,因为它们可以容易地转换为现金或活期存款而成为现实的购买和支付工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的货币供应量口径是:货币和准货币。其中,货币包括银行以外的通货和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准货币包括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和外币存款之和。
47、货币供应量口径:在划定的货币范围中,总有一部分是能够立刻用以购买和支付的,如现金和支票存款,总有另外一些是不那么方便的,如定期存款等。因此,各国开始对货币划分层次,出现了M0、M1、M2、M3等货币范畴,称为货币供应量口径。
48、货币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按约定的本金额和利率,相互交换不同的货币。与利率互换比较,货币互换的主要特点是,交易双方所支付款项的货币种类不同;交易中要发生本金的交换;交易双方的利息支付可以同时采用一种计息方式,如双方都以浮动利率支付或都以固定利率支付。
49、货币均衡:是指货币供给与由经济的实践变量或客观因素所决定的货币需求相符合。由于货币需求所对应的主要是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交易,货币供给主要为这种交易提供购买和支付手段,因此,货币均衡的状态就表现为在市场上既不存在实际交易量大而购买力或支付能力不足所导致的商品滞销,也不存在实际交易量小而购买力或支付能力过多而导致的商品短缺或价格上涨。
50、货币期货:又称外汇期货,它是买卖双方在将来某一时间以约定的价格进行两种货币交换的期货合约。货币期货是标准化的合约,交易的标的物是国际上公认的主要支付货币,交易期限是交易所规定的标准期限,交易数量根据交易所规定的标准交易单位确定,买卖双方在交易所内以公开竞价方式达成未来的收交价格。货币期货绝大部分不进行实际交割,只对差额进行清交。
51、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内的金融商品交易的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国库券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大额存单市场等。由于通过短期金融工具筹来的资金主要用于资金的临时周转或补充流动性,对于持有短期金融工具的资金提供者来讲,由于这些短期金融工具可以在市场上灵活兑现,可视为货币的替代品或称"准货币",因此,将短期资金市场称为货币市场。
52、货币数量论:是一种说明货币数量与价格水平变动关系的理论,其核心内容是:货币数量的变动与物价或货币价值的变动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由货币数量所决定。货币数量增加,物价随之正比例上涨,货币价值随之反比例下降;货币数量减少,物价随之正比例下跌,货币价值随之反比例上升。
53、货币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各经济主体为满足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各种经济活动需要而应该保留或占有一定货币的动机或行为。货币需求并不是指人们主观上"想要"占有多少货币,而是指由于生产经营等各种客观因素所决定的人们"不得不"占有一定量的货币,它不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欲望,而是一种由各种客观经济变量所决定的对货币的持有动机或要求,是人们在其所拥有的全部资产中根据客观需要认为应该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或份额。
54、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货币政策是一国中央银行为实现特定的经济目标而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调节和控制货币和信用来变动总需求,并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管理政策的总和。货币政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根据一定时期经济和金融的形势,在短期内对货币,信用进行的调控的行为准则,广义的货币政策则还包括中央银行对货币信用调控的一般行为。货币政策具体地由中央银行所确定的旨在影响需求,影响实际经济变量的方针、策略、操作工具或手段、措施等构成。货币政策的问题通常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1)货币政策的目标,(2)货币政策的工具或操作手段,(3)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4)货币政策的效应。
55、货币政策时滞:货币政策时滞,是指从政策开始制定到政策目标最终实现所经过的时间。可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两部分。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开始制定到实施政策工具为止这段时间。其中又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段叫认识时滞,它是指经济生活发生变化时,中央银行要获得反映这种变化的各种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定货币的政策意向所需要的时间。第二段叫行动时滞,它是指货币政策意向确定后,中央银行要根据对经济活动变化规律及其后果等的分析,决定实施具体的政策工具所需要的时间。外部时滞,是指从中央银行操作货币政策工具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所经过的时间。货币政策的时滞对货币政策的小有很大的影响。如果货币政策时滞较短或者中央银行对货币政策时滞能准确预测,货币政策效果就容易确定,货币政策工具在实施和传导的选择中就容易把握方向和力度,如果货币政策时滞较长且不稳定,政策效果就难以观察和预测,那么,政策工具在实施和传导过程中就可能变得无所适从,政策的取向和力度不能根据对政策生效程度的判断而随时确定和灵活调整,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政策目标。
56、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既能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所左右,又与货币政策目标紧密相关,能够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的中间变量,就是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在凯恩斯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中,由利率充当中介指标,而货币学派的理论则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指标。在选择中介指标时通常坚持如下几个标准:(1)可观测性。这种指标具有明确的内涵,所需的数字资料和信息容易获得,透过这些资料和信息能够准确观察、分析和监测货币政策作用的效果和实施进度。(2)可控性。这种指标处在货币政策工具的直接作用范围内,与货币政策工具的操作密切相关。(3)相关性。这种指标与货币政策目标高度相关。当这种指标的数值发生变化时,最终目标的实现程度就随之发生变化。常用的中介指标包括利率、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和超额准备金。
57、货币制度: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国家对货币制造、发行、流通、使用等基本方面所做的法律规定,或者说,是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的组织形式和流通结构。
58、基本汇率与套算汇率:外国货币的种类很多,如果制定或报出本国货币与每一种外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既不方便也无必要,因此,就选择出一种与本国对外往来关系最为紧密的货币即关键货币,并制订或报出汇率。本币与关键货币间的汇率称为基本汇率。在制定出基本汇率后,再参考主要外汇市场行情,推算出本国货币与非关键货币之间的汇率,即为套算汇率。
59、基础货币:又称高能货币或强力货币,它通常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之和,可用公式表示为:B=C+R式中,B代表基础货币,C代表流通中现金,R代表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存款。
60、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即期汇票是见票即付的汇票。远期汇票则是出票后指定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付款的汇票。远期汇票经过承兑才有效,由银行承诺到期付款的汇票为银行承兑汇票,由企业承诺到期付款的汇票为商业承兑汇票。
61、即期外汇和远期外汇:即期外汇又称现汇,是指在买卖成交后的两个营业日内办理交割手续的外汇。远期外汇又称期汇,是指买卖的双方先按商定的汇率和数量签订买卖合同,约定到将来(如30、60、90天等)办理交割手续的外汇。
62、价格-铸币流动机制:由大卫·休谟所揭示。在金本位制度下,一国国际收支出现赤字,就意味着本国黄金的净输出,由于黄金外流,国内黄金存量下降,货币供给就会减少,从而引起国内物价水平下跌。物价水平下跌后,本国商品在国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就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的竞争能力就会下降,于是出口增加,进口减少,使国际收支赤字减少或消除。同样,国际收支盈余也是不能持久的,因为造成的黄金内流趋于扩大国内的货币供给,造成物价水平上涨。物价上涨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从而使盈余趋于消失。
63、间接金融市场:间接金融市场是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进行融资所形成的市场。在间接金融市场上,是由资金供给者首先把资金以存款等形式借给银行等金融机构,二者之间形成债权债务关系,再由银行等机构把资金提供给需求者,又与需求者形成债权债务关系,通过信用中介的传递,资金供给者的资金间接地转到需求者手中。
64、剑桥方程式:是一种从人们保有货币的动机出发说明货币数量对货币价值决定作用的理论,认为货币与物价之间的关系取决于人们手中保有的货币量。这种理论最初由马歇尔提出,后由他的学生、剑桥学派的主要代表庇古(Arthur Cecil Pigou,1877-1957)加以系统化,并用方程式予以表述,即:M=KPY或P=M/KY 这一方程式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或剑桥方程式。式中,M代表一国的货币供应总量;Y代表实际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即总产量;P代表平均物价水平或货币价值的倒数;K代表人们手中经常持有的货币量(现金余额)与以货币计算的国民收入(或国民总产值)之间的比例。
65、交易方程式:是一种从货币服务于商品交易的角度来说明货币数量与物价关系的理论公式。这种理论认为,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包括:①流通的货币数量。②流通货币的效率,即货币流通速度(一年内同一货币与商品交换的平均次数)。③商品交易数量。这三个因素与物价水平的关系,美国经济学家费雪用方程式表示为:MV=PT其中,M表示流通的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MV即为用以购买商品的货币总量。p表示商品的平均价格,T表示商品交易总量,PT即为商品交易总值。
66、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整个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方面因素的变化,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具体又可分为需求转化型、部门差异型、二元经济结构型、开放小国型等类型。
67、金本位制度:金本位制就是以黄金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在历史上,曾有过三种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68、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指西方发达国家自七八十年代开始至今,由于金融业竞争加剧,市场波动,为了逃避金融管制获得发展,金融业不断超越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在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方式、金融服务技术、金融市场组织等各个方面所进行的大量革新与创造活动。金融创新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业务创新,另一种是制度创新,是指为了保证金融机构和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所进行的一系列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活动上的调整和改善。其内容包括金融产品、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机构功能和金融市场组织体系的创新。
69、金融发展:(Financial Development)指在金融增长的前提下,一国金融状态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渐进过程。它主要是指各类金融资产的增多及各种金融机构的建立,表现为各种非货币金融资产和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的大量出现和发展。金融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沟通投资者与储蓄者,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便利交易,减小市场摩擦,提高资金的积累率和使用效率,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的状况可以通过该国与别国或该国的不同历史时期的金融结构变化的情况反映出来,它包括各种金融工具、金融机构的性质、经营方式及其规模的变化,各种金融中介的分支机构情况及其活动的集中程度,金融工具总额及其占国民生产总值、资本总额、储蓄总额等经济总量的不同比重等等。
70、金融风险:(Financial Risk)指在金融活动中,由于各种随机因素的存在,使金融机构、投资者等参加金融活动的各个经济主体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不确定性。由于金融活动的核心领域是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所有的金融活动几乎都是围绕着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和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来展开的,所以,通常说的金融风险实际上主要指的是银行业的风险和金融市场的风险。金融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购买力风险,经营风险,政策性风险与国家风险。由于金融与经济密切相联,且金融风险具有突发性,涉及面广,破坏性强等特点,所以,各国对金融风险的防范都予以高度重视。
71、金融工程:金融商品或金融工具的发行和转让流通,需要金融市场为其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规则和组织形式等,而这些金融商品或金融工具自身的形成则需要设计、开发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不断形成的新的金融商品或工具始终推动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完善和创新,人们借用工程学的概念,将这种对金融商品或金融工具的设计、开发和创新的过程称为"金融工程"(Financial Egineering)。在金融工程学的众多理论著述中,对金融工程的定义也是不完全相同的,有的注重于金融工具的创造,将金融工程定义为运用基础性金融工具组合成新的金融工具的过程,或综合运用工程技术方法,设计、开发和实施新的金融工具的过程;有的注重于风险管理,将金融工程定义为组合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实施风险管理的技术;有的注重改善财务结构,将金融工程定义为调整旧的财务结构,获得更合理的财务特性的技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金融工程定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美国经济学家约翰·芬纳蒂(John Finnerty)在1988年发表的《公司财务中的金融工程》一文中提出的定义:将工程思维引人金融领域,综合地采用各种工程技术方法,设计、开发和实施新的金融产品,以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金融问题。再一种是英国经济学家洛伦兹·格利茨(Lawrence Galitz)在1994年出版的《金融工程学》(Financial Engineering-Tools and Techniques to Manage Financial Risk)一书中提出的定义:金融工程是应用金融工具,将现在的金融结构进行重组以获得人们所希望的结果。
72、金融工程师:金融工程的决定性要素是主持和操纵金融工程的人,这些人就是金融工程师。1991年国际金融工程师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Financial Engineers)的成立,既代表着金融工程学的正式问世,也代表着金融工程师这一特殊的群体已为社会所公认。由于金融工程要广泛涉及公司财务、证券投资、外汇交易、金融衍生品交易等许多领域,要求金融工程师必须具备与其所承担的金融工程职责相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虽然每一个金融工程师所承担的具体工作可能只涉及金融活动的某个或某些方面,但由于金融工程工作在设计、开发和应用新的金融工具这一基本内容方面是相一致的,因此,在一些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对金融工程师的要求是相同的。一般来说,一个合格的金融工程师需要掌握的理论除了包括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一般原理外,还应重点包括:价值分析理论或估值理论、证券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套利定价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等等。金融工程师要熟练地运用这些理论对已有的金融工具进行价值分析和风险测算等,然后进行创造性的构思和策划,形成新的金融工具组合或新的增值避险方案。一个合格的金融工程师需要具备的专业技能主要包括:对分析对象进行数学处理和统计学处理的技能、对金融市场运行特征和金融产品特征迅速把握的技能、运用电脑和远程通讯设施的技能、与会计、税收、法律等相关领域相协调的技能。金融工程师要运用这些技能使其所做的各种分析和测算达到方法科学和结果准确的要求,使其创造性的构思和策划最大程度地贴近现实并能付诸实施。从目前全球金融创新的总特点来看,金融创新最活跃的领域是投资银行业和金融衍生品市场,因此,金融工程师多为从事投资银行业务的投资银行家和那些从事资产证券化等业务创新活动的其他金融机构专家,以及从事金融衍生品交易活动的投机专家。
73、金融公司:金融公司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商业票据,以及向商业银行借款等方式筹集资金,向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或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金融公司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销售金融公司、消费金融公司和工商金融公司。
74、金融结构:(Financial Structure)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总和。主要表现是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性质、规模、种类和集中程度。主要衡量工具是金融相关率,即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之比。
75、金融抑制:(Financial Repression)又称金融压制,指发展中国家政府过分干预金融,不顾市场本外币真实供求状况,人为压低利率和汇率,而又不能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从而使经济陷入金融与经济相互限制的恶性循环的做法。金融抑制最早由罗纳德·麦金农在《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中提出,后来又经过一些学者的探讨,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萧,金德伯格和西班牙的加尔比斯的研究金融抑制的主要表现有:(1)对存贷款利率实行高限,通常低于市场平均利率。(2)对贷款额及贷款增长率进行限制。(3)政府对金融机构的设立以及经营活动严加管制,存在金融市场的分割,整个金融业效率低下。4)限制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工具的发展,对国际资本流动实行严格管制,限制本国居民购买外国金融资产,并实行外汇管制。
76、金银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金属货币同时作为本位币的货币制度。其基本特征是:金银两种本位币都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两种金属及其铸币可以自由兑换,可以自由出入国镜。
77、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帐户:经常帐户有时也被称作经常项目,它反映了一国与他国之间的实际资产的转移,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账户,包括商品、劳务、收益和经常转移四个科目。资本与金融帐户反映了金融资产在一国与他国之间的转移,即国际资本流动,包括资本流出和资本流入。资本账户包括资本转移和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放弃。金融账户是指一经济体对外资产和负债所有权变更的所有权交易。
78、看跌期权: (Put Option)看跌期权或卖权赋予期权购买者卖出标的物的权利,当期权购买者预测某种标的物的未来市场价格将会下跌时,就向期权出售者卖出对这种标的物的看跌期权,若标的物的市场价格果真下跌到比执行价格减去期权费后还要低的水平,执行期权就可获利;若市场价格未低于执行价格减去期权费的水平,执行期权就会发生损失;若市场价格未低于执行价格水平,放弃执行期权,就可将损失锁定在期权费水平。
无论是看涨期权还是看跌期权,对于期权的卖出者来说,买者的收益就是他的损失,买者的损失就是他的收益。由于买者的收益取决于标的物市场价格的变化情况,是没有限定的,因此,卖者的损失也就没有限定;又由于买者的损失最大限度是期权费,因此就决定了卖者的最高收益水平只能是其收取的期权费。简单地说也就是,在期权合约中,期权的买者收益无限而损失有限,期权的卖者损失无限而收益有限。
79、看涨期权:(Call Option)看涨期权,又称买权,就是合约购买者具有从合约卖出者那里买进某种标的物的权力的期权合约;看跌期权,又称卖权,就是合约购买者具有向合约卖出者售出某种标的物的权力的期权合约。
看涨期权或买权赋予期权购买者买进标的物的权利,当期权购买者预测某种标的物的未来市场价格将会上涨时,就向期权出售者购买对这种标的物的看涨期权,若标的物的市场价格果真上涨到超过执行价格加期权费的水平,执行期权就可获刊;若市场价格未超过执行价格加期权费的水平,执行期权就会发生损失;若市场价格未超过执行价格水平,放弃执行期权,就可将损失锁定在期权费水平。
80、可转让定期存单(CD):1961年,美国花旗银行首创可转让定期存单(CD),其特点是:(1)期限固定,存单的期限通常为1年;(2)面额较大,存单的面额通常为10万、100万美元;(3)利率高,存单的利率直接追随金融市场利率水平;(4)不记名,便于流通转让。这种金融创新非常成功,受到各方欢迎:对存户而言,由于二级市场非常发达,可转让定期存单具有高利率和高流动性相结合的特点,对银行而言,由于存户在缺乏资金时将在二级市场转让存单,而不会到银行提款,所以银行资金来源稳定,并且银行对这些资金不需缴纳存款准备金。此外,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出现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巨大变化,致使银行经营管理思想从资产管理转向负债管理。
81、立方根定律:是美国经济学家惠伦(Whalen)在研究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的关系中得出的货币需求理论模型,这种理论认为,预防性货币需求与利率同样有关,其关系式为:M=三次根号下(2b S平方/r)其中,b表示资产变现的手续费,r表示债券利率,S2表示净支出方差,M表示持有预防性现金余额.
82、利率互换:是指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一定期限内,按约定的名义本金和计息方式,用一种货币向对方支付利息。在利率互换中,没有实际本金的交换,本金只是为了计算利息额而设定的,在实际结算时,通常只按双方应支付的差额部分进行清算。利率互换的主要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固定利率对浮动利率互换。这是最基本的和标准的利率互换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一方向对方支付一笔固定利率利息,同时得到对方支付的一笔浮动利率利息,而对方相应地收到一笔固定利率利息和支付一笔浮动利率利息。第二种是浮动利率对浮动利率互换,即一方向对方支付以某种参照利率(如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为基础计算的浮动利率,对方则向其支付以另一种参照利率(如美国商业票据混合利率)为基础计算的浮动利率;再一种是复合货币利率互换,即一方按某种货币的某种利率基础计算的利息额向对方支付,对方则按另一种货币的一定利率基础计算的利息额向其支付,但双方实际支付的款项为同一货币。后两种形式以及其他一些形式,一般均被认为是利率互换的变形形式。
83、利率期货:是交易双方在将来某一时间以约定的价格对一定数量的具有利息和期限的金融商品进行交割的期货合约。主要包括以长期国债为标的物的长期利率期货和以短期存款为标的物的短期利率期货。由于对国债和存款的买卖是以利率报价的,买卖双方都是为了避免因市场利率变动而遭受损失或者为了获取市场利率变动所带来的收益,因此,这里的债券期货和存款期货就是一种利率期货。利率期货与其他期货合约一样,以合约的标准化为前提,通过经纪人在交易所内进行,交易者在参加交易时须在交易所的清算机构开立利率期货保证金账户,并按交易所规定的比例交存保证金。在多数情况下,利率期货都是在到期前用相反的合约对冲,很少出现真实的交割。
84、流动偏好:即人们愿意用货币形式保持自己收入或财富的心理动机。 21、供给政策:是指以积极刺激生产的办法增加供给,同时压缩总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政策。
85、流动性陷阱:当利率已降到某一无可再降的低点以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即人们只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意持有债券,"流动偏好"得以最充分体现,它能最大程度地吸收流通中增加的货币量。这种现象称为"流动性陷阱"。
86、伦敦金融时报指数:(Financial Times Ordinary Shares Index)是伦敦《金融时报》工商业普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的简称,由英国《金融时报》于1935年7月1日起编制,并以该日期作为指数的基期,令基期股价指数为100,采用几何平均法进行计算。该指数最早选取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30家代表英国工业的大公司的股票为样本,是欧洲最早和最有影响的股票价格指数。目前的金融时报指数有30种、100种和500种等各组股票价格平均数构成,范围涵盖各主要行业。
87、伦敦同业拆借利率(LIBOR):伦敦同业拆借利率
(London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为LIBOR)是国际短期资金拆借市场上的基础利率。这个利率是在伦敦的一些指定银行的指定利率基础上形成的,具体的程序是将指定银行的指定利率从低到高排序,去掉最低和最高利率,然后求出剩余利率的平均利率,将得到的平均利率四舍五入,精确到1/16%后所得到的利率就是LIBOR利率了。
88、马克思货币必要量公式:是马克思提出的说明"流通中的货币量不仅决定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同时也决定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公式,其基本含义为:一定时期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量与该时期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用M表示货币必要量,用Q表示商品供应总量, P 表示商品平均价格水平,v表示货币流通速度,那么,一定时期流通中所必要的货币量就可表示为:这就是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
89、买入汇率和卖出汇率:买入汇率也称买入价,即银行从同业或客户买入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卖出汇率也称卖出价,即银行向同业或客户卖出外汇时所使用的汇率。
90、名义汇率和实际汇率:名义汇率就是现实中的货币兑换比率,它可能由市场决定,也可能由官方制定。名义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双边汇率,运用名义汇率值的变化说明汇率的变动幅度和趋势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用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即外国商品与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反映了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
91、名义货币需求:是指各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在考虑货币需求时没有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如:在一定时间生产、流通规模和实际产量水平并没有变化,而物价上涨了1倍,进而使全社会的商品和劳务的名义价值增加了1倍,如果假定货币流通速度等其他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不变,人们既使是完成不变产量下的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和支付,也需要比过去多1倍的货币,即货币需要量因物价的上升而增加1倍。
92、平方根定律:是鲍莫尔将利率因素引入交易性货币需求分析而得出得出的货币需求理论模型,这种理论认为,用于交易的货币持有额或交易性货币需求有一个最佳规模,这个规模的确定与收入Y和利r有关,其关系式为:Md=αY0.5r-0.5该式说明,交易性货币需求与收入正相关,与利率负相关。收入增加,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增加,但Y的指数0.5说明,Md随Y增加的比例并不大,利率提高,交易性货币需求随之减少,但r的指数-0.5说明,Md随r减少的比例也不大。
93、普通股和优先股:普通股是股份公司最先发行的股票,持有人是公司的基本股东,红利随企业利润成同方向变动,即随公司利润增加而增多,反之就降低,有时甚至不发放红利;普通股股东有权出席股东大会,享有表决权;当公司增资配股时,向股东发出"认股权证",普通股股东享有按特定价格认购新发行的股票的权利。优先股也代表持股人在公司中的财产或所有权,但股息一般固定,一般也没有经营管理权;优先股持有人享有优先的利润分配权,即公司在纯利润中提取公积金后,首先向优先股股东支付股息,最后才将剩余的利润分配给普通股股东;优先股持有人享有优先的剩余财产索取权,当公司破产、改组和解散时,首先还清对外所欠的一切债务,其剩余部分则优先分配给优先股股东,若还有剩余,才分配给普通股股东。
94、期货合约:这是一种为进行期货交易而制定的标准化合同或协议。期货交易是指买卖双方事先就交易对象或标的物(商品或货币、证券、股票价格指数等金融产品)的品种、数量、交割日期、交易价格、交割地点等达成协议,根据协议在未来的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以双方约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商品或金融产品;或者,也可以在交割前采取对冲的方式来避免实物交割。期货合约与远期合约的原理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期货合约是在有组织的交易所内进行的,合约的许多内容不是由交易双方临时磋商确定,而是由交易所事先设定好的,除了交易价格由交易双方在交易所内公开竞价达成外,合约的其它组成要素包括标的物的种类、数量、交割日期、交割地点等,都是标准化的。
95、期货市场:期货市场是以成交后按约定的后滞时间交割的方式进行交易的市场。在期货市场上,买卖成交后并不立即交割,而是按合约规定的日期交割。现代期货市场中,一般都规定标准化的合约形式,对交易对象的类型,交易数量的最小单位,交割时间和地点等都作出标准规定。在金融期货中,实际交割的并不多,绝大部分交易都是在交割日到达以前进行转让或对冲。
96、期权合约:这是一种约定选择权的合约,即对标的物的"买的权力"或"卖的权力"进行买卖而鉴订的合约。这种合约规定,买方有权在约定的时间或时期内,按照约定的价格(即合约执行价格)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标的物(实物商品、证券、期货合约等),也可以根据市场变化情况放弃买或卖的权利,在买方选择行使权利时,卖方必须履行合约规定的义务。买方购买这种选择权必须付出费用,这个费用就是其向卖方支付的期权费或权利金。在期权合约下,合约的买方(即支付期权费,买下选择权的一方)希望的是,当出现有利于自己的市场价格时,行使买或卖的权利,获取标的物的差价收益,而当出现不利于自己的市场价格时,则放弃行使权利,将损失锁定在期权费的水平;合约的卖方希望出现不利于买方的市场价格,只要买方放弃行使权利,收取的期权费就成为卖方的实际收益。
97、日经道·琼斯股价平均指数: (Nrkkei Dow-Jones Stock Price Average)又称"日经225股价指数",是由日本经济新闻社编制的股价指数,使用道·琼斯公司商标,以东京证券交易所第一批上市的225家公司的股票为样本,后来又编制和公布日经500种股价平均指数。日经指数从1950年9月起开始编制,是西方报刊最常引用的反映日本股市变动的股价指数。日本另一个影响较大的股价指数是1969年7月1日起编制的东京股价指数。
98、融通票据:融通票据又可称为金融票据或空票据,它是在当事人双方没有发生真实商业交易的情况下直接达成协定后产生的,一方作为债权人签发票据,另一方则作为债务人表示承兑,发票人要在票据到期前把款项交给付款人,以备付款人清偿之用。
99、商业本票:商业本票是一种承诺式票据,通常是由债务人签发给债权人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无条件支付款项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债务证书。
100、商业汇票:汇票的一种,是由企业签发的,要求付款人于一定时间内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收款人的信用凭证。
101、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企业之间在商业活动中产生的信用形式,多数情况下表现为卖方以赊销方式为买方提供信用,买方以延期付款方式偿清货款。但有时候商业信用也以买方预付货款的形式出现,如生产周期较长的大型设备、农产品等的交易中常常要求买方预交一定比例的订金。
102、上证30指数: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价指数,从上交所上市的所有A股股票中选取30只样本股,以流通股数为权数加权平均计算,基期为1996年1月至3月,基期指数为1000。该指数的30只样本股中,包括工业股、商业股、房地产股、公用事业股和其他行业股。
103、上证综合指数:由上海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价指数,以在上海证交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样本,以发行量为权数加权平均计算,基期为1990年12月19日,基期指数定为100。1992年2月21日,增设上证A股指数和B股指数,分别反映全部A股和全部B股的股价综合变动,其中A股指数仍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B股指数以1992年2月21日为基期,基期指数都定为100。之后,上证综合指数则成为综合反映上交所全部A股和B股股价变动的综合性指数。
104、深证成份指数:由深交所编制的股价指数,从深交所上市的所有股票中选取40只作为样本股,其中A股用于计算深证成份A股指数,B股用于计算深证成份B股指数,以成份股的可流通股本数为权数加权平均计算,基期为1994年7月20日,基期指数定为1000。
105、深证综合指数:由深圳证券交易所编制的股价指数,以在深交所挂牌上市的全部股票为样本,以发行量为权数加权平均计算,基期为1991年4月3日,基期指数定为100。除此指数外,深交所还编有分别反映全部A股和全部B股股价变动的深证A股指数和深证B股指数,前者仍以1991年4月3日为基期,后者以1992年2月28日为基期,基期指数都定为100。
106、实际货币需求:是指各经济单位或整个国家在剔除了物价变动因素后根据经济实际变量而确定的货币需求,这种货币需求所对应的主要是商品和劳务的实际产量或供应的变化。
107、实际利率:实际利率是指名义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后的利率。实际利率的意义在于,它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对利息真实水平的影响。
108、世界银行集团:世界银行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IBRD)的简称。世界银行集团是由国际开发协会(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IDA)、国际金融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orporation, IFC)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组成,三者一起称为世界银行集团(World Bank Group)。世界银行是与IMF同时成立的两个国际金融机构,两者紧密联系,相互配合。IMF主要负责国际货币事务方面的,主要任务是向会员国提供解决国际收支暂时不至衡所需的短期外汇资金,以消除外汇管制,促进汇率稳定和国际贸易的扩大。世界银行则主要负责会员国的经济复兴与开发,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消除贫困,并向会员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发展经济的中、长期贷款。
109、市场利率:市场利率是指由借贷资本市场上的供求双方在市场规律支配下自由确定的利率。市场利率水平及其变化反映借贷资本的市场供求状况,而借贷资本的市场供求变化是与经济周期变化或波动相联系的。
110、私募: (Private Placement),即只向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发行,其主要对象,一是私人投资者,如本公司职工和原股东、本公司产品的私人用户等,二是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和与本公司关系密切的企业等。私募发行的优点是手续简便,一般不必向管理机构办理注册审核手续,因此,发行成本较低,但其最大的不足是发行的股票不能公开上市,股票难以转让。
111、套利:这是投机活动的高级、复杂形式,它是利用金融资产或金融工具在不同品种、不同市场、不同时期、不同风险、不同税收之间存在的价格差异和风险、税收等差异来套取收益的一系列投资活动。根据不同套利机会下的具体操作,套利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如跨商品套利、跨市场套利、跨期套利、风险套利、税收套利,等等。
112、通货紧缩:经济中货币供应量少于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升值(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增加或购买力增强),价格水平普遍和持续下降的经济现象。
113、通货紧缩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所形成的差额。这部分差额的总需求所对应的是名义国民收入的减少和价格水平的下降。 3、通货膨胀:比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经济中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贬值(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减少或购买力下降),价格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即为通货膨胀。
114、通货膨胀:比较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经济中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客观需要量,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导致单位货币贬值(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减少或购买力下降),价格水平普遍上涨的经济现象即为通货膨胀。
115、通货膨胀缺口:是指实际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总需求所形成的差额。由于充分就业的总需求与总供给是均衡的,因此,差额部分的总需求是超过充分就业的实际收入的,所对应的是名义国民收入的增加或价格的上升。
116、投机:这是人们对金融资产和投资活动的一种超值要求,即利用市场价格的波动来赚取收益。通常的做法是,当预测某种资产的价格将来会上涨时,就在上涨前以锁定的价格大量买进这种资产,待价格果真上涨时,再卖掉这种资产;相反,当预测某种资产的价格将来会下跌时,就在下跌前以锁定的价格大量抛售这种资产,待价格果真下跌时,再买进这种资产。两种做法的结果都是最终赚得买卖的差价收益。
117、投资银行:投资银行是在资本市场上为企业发行债券、股票,筹集长期资金提供中介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证券承销、公司购并与资产重组、公司理财、基金管理等业务。
118、透支账户:透支账户是为那些在银行开有往来账户的客户提供贷款的方便形式。客户与银行事先约定透支最高限额期限和利率等,在约定的条件范围内,客户自由支取账户款,也可随时将款存入账户。
119、外汇储备:外汇储备通常是指由各国官方持有的,可以自由支配和自由兑换的储备货币,是一国国际储备资产的最主要部分。
120、外汇市场:外汇市场是不同货币之间的汇兑或买卖所形成的市场,简单说,就是买卖外汇的市场。外汇市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外汇市场是指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包括经营外汇业务的银行间的交易、外汇银行与中央银行间的交易以及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交易,由于这些交易通常都是大批量的,因此又称为批发外汇市场(Wholesale Market)。广义的外汇市场除包括上述银行间的批发交易外,还包括银行同普通客户之间外汇买卖的零售市场(Retail Market),它是一个由中央银行、外汇银行、外汇经纪人、企业、单位、个人等从事外汇交易和经营活动的总和。
121、微观货币需求:是指个人、家庭或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因生活或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而应该保有一定量货币的动机和行为。
122、无形市场:是指没有固定的空间或场地,而是通过电信、电脑网络等现代化通讯设备实现交易的市场。金融市场的绝大部分交易都是通过这种无形市场进行的。
123、现货市场:是以成交后"钱货两清"的方式进行交易的市场。在实际执行中,由于技术上的原因,现货市场的实际交割时间多在成交后1-3日内。
124、香港恒生指数: (HongKong Hensen Stock Index)由香港恒生银行全资附属的恒生指数服务有限公司编制的股价指数,以香港股票市场中33家上市股票为成份股样本,以每种股票的发行量为权数加权平均计算。恒生指数以1964年7月31日为基期,并令基期指数为100。33个样本股票选自香港金融业、公用事业、地产业和其他工商业(包括航空和酒店等)。
125、信用货币:是指币材的价值低于其作为货币所代表的价值甚至没有价值,只凭借发行者的信用而得以流通的货币。信用货币的典型形式是银行券和政府纸币。前者可称为可以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银行签发交给持有人以保证向其兑付金银货币的债务凭证。后者可称为不可兑现的信用货币,因为它是由政府发行并依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
126、信用膨胀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信用规模超出生产、流通需要而引发的通货膨胀。
127、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的增长超过了在现行价格条件下社会可能的供给量,造成强大的货币购买力对应较少的商品和劳务,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
128、养老基金:养老基金是以契约方式向雇员提供退休金收入的金融机构。养老基金的参加者逐月缴纳预付款,退休后,将按契约规定从养老基金领取养老金。
129、一级市场:一级市场又称初级市场或发行市场,是指筹资者将设计开发出的金融商品首次出售给投资者时所形成的交易市场,如债券发行市场和股票发行市场。
130、银行汇票:汇票的一种,是由银行签发,交由汇款人寄给外地收款人,凭此向指定银行兑取款项的汇款凭证。
131、有价证券:有价证券通常又称为资本证券,它是具有一定票面金额并能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益的财产所有权凭证或债权凭证,包括国家债券、地方债券、公司债券、普通股票、优先购买权证书、证券投资受益证券,等等。简单地说,有价证券主要是指债券和股票。
132、有价证券:有价证券是指具有一定票面金额并能给其持有者带来一定收益的财产所有权凭证或债权凭证,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广义的有价证券包括各种合法的有价值票证,如商业票据、支票、存单、提货单、保险单、股票、债券等。
133、有价证券市场:是有价证券发行和买卖所形成的市场,主要为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由于有价证券是长期金融工具,因此,有价证券市场与长期借贷市场一起,构成资本市场,通常所说的资本市场主要指的就是有价证券市场。
134、有形市场: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有形市场是指具有固定的空间或场地,集中进行有组织交易的市场,典型形式为证券交易所。
135、预期收入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它认为,任何贷款均不具有自偿性,即使贷款的价值转化成库存商品,贷款的偿还能力仍然依赖于销售收入的实现。保持安全性的关键不在于贷款的用途和期限,而在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因为任何贷款的偿还能力都是以借款人使用资金后的未来收入为保证。如果一项投资的未来收入较高,即使是长期贷款,也不会影响安全性,相反,如果一项投资的未来收入没有保证,即使是短期贷款,也存在发生坏账的危险。
136、预期型通货膨胀:是指人们已认识到通货膨胀的存在和发展趋势,由于心理预期的作用,在各种交易、合同、投资中都要把未来的通货膨胀率计算在内,从而无形中又加重通货膨胀压力并引起物价进一步快速上涨的现象。
137、远期合约:这是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一种保值工具,它是一种交易双方约定在未来的某一确定时间,以确定的价格买卖一定数量的某种金融资产的合约。合约中要规定交易的标的物、有效期和交割时的执行价格等项内容。
138、远期货币协议:是一种进行远期外汇交易而签订的协议,在这种协议下,外汇买卖成交时,交易双方无须收付对应货币,而是约定在未来某个时间进行结算与交割。协议要规定外汇买卖的币种、数额、期限和汇率等内容。
139、远期利率协议:是交易双方为避免将来利率波动的风险,或为在将来利率波动时获取投机收益而签订的一种协议。在这种协议下,交易双方约定从将来某一确定的日期开始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借贷一笔利率固定、数额确定,以具体货币表示的名义本金。远期利率协议的买方就是名义借款人,如果市场利率上升的话,他按协议上确定的利率支付利息,就避免了利率风险;但若市场利率下跌的话,他仍然必须按协议利率支付利息,就会受到损失。远期利率协议的卖方就是名义贷款人,他按照协议确定的利率收取利息,显然,若市场利率下跌,他将受益;若市场利率上升,他则受损。
140、再贴现率:(Rediscount Rate)再贴现是相对于贴现而言的,商业银行在票据未到期以前将票据卖给中央银行,得到中央银行的贷款,称为再贴现。中央银行在对商业银行办理贴现贷款中所收取的利息率,称为再贴现率。再贴现率工具在实际中的运用原则一般是:当经济出现需求过度、通货膨胀时,就调高再贴现率;而当经济出现需求乏弱、生产下降时,就降低再贴现率。不过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再贴现政策还包括对于申请在贴现的票据范围,申请机构范围等。再贴现通过影响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通过决定票据的再贴现资格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投向以及其告示效应来影响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和公众的行为来调控经济,是中央银行一项重要的政策工具。然而,他也有其局限性。首先是中央银行缺乏主动性,是否要申请再贴现,完全由金融机构自己决定,而且,由于有告示效应,该工具调整的灵活性和伸缩弹性也是有限的。另外,就再贴现率对利率的影响内容来讲,它一般只影响利率的总水平,而对利率的结构则很少有影响。
141、证券融资:证券融资是资金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之间以有价证券为媒介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活动。
142、政策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是指那些由政府或政府机构发起、出资创立、参股或保证的,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的,在特定业务领域内从事政策性融资活动,以贯彻和配合政府实现经济政策或意图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经济开发政策性金融机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和住房政策性金融机构。
143、支票:是银行活期存款户对银行签发的,通知银行在其存款额度内或约定的透支额度内,无条件地即期支付一定款项给指定人或持票人的书面凭证。
144、直接金融市场:是指由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融资所形成的市场。在直接金融市场上,筹资者发行债务凭证或所有权凭证,投资者出资购买这些凭证,资金就从投资者手中直接转到筹资者手中,而不需要通过信用中介机构。
145、纸币流通规律:马克思从纸币是金属货币的符号这一定义出发所阐述的流通中纸币需求量的规律,认为: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地说就是:纸币的发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量。根据这一规律,单位纸币所代表的价值可表示为:单位纸币所代表的金属货币价值=流通中所必要的金属货币价值/流通中的纸币总量
146、滞胀:是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
147、中央银行:中央银行是一个国家内制定并组织执行货币政策、实施金融监管的专门机构。是国家的货币当局和金融体系的核心。中央银行根据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政府宏观经济决策的要求,通过制定金融方针、政策、法规和秩序,制约金融机构的货币信用行为,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用规模,调节信用结构并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其特殊的业务与服务对象决定其在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中央银行的职能可以概括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
148、转换理论:转换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种理论认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关键不在于贷款期限与存款期限一致,而在于银行所持有的资产的变现能力,只要资产在需要时能够迅速地、不受损失地转换成现金,就可以保持充足的流动性。进一步来说,如果安排一定数量资金,购买足够的易于转让的资产,就可以消除保持流动性的压力,其余资金可以追求较高的收益。
149、准备金头寸:所谓准备金头寸,是指银行实际保持在中央银行准备金账户上的余额与中央银行规定的法定准备金余额之差,差额为正数时,银行有超额准备金或头寸有余,意味着资金闲置,存在利息损失或机会成本;差额为负数时,银行准备金不足或资金头寸不足,若遇必须的对外清偿或好的投资机会,就会因资金短绌而处于被动状态,因此,同业拆借市场最主要的目的和作用就是解决银行之间准备金头寸余缺的调剂问题。
150、准备制度:准备制度是国家规定必须储备一定比例的金银、外汇作为货币发行和国际支付与清算保证的制度。
151、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指期限在1年以上的金融商品交易的市场,包括以债券和股票为主的有价证券市场和银行中长期借贷市场。通常所说的资本市场,多指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由于通过长期证券筹来的资金大多用于企业的创建、更新、固定资产购置等资本性投资,因此,将长期资金市场称为资本市场。
152、资产负债管理理论: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后兴起的银行管理理论,它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经济环境和银行业务状况的变化,综合管理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规模与风险结构,在分析成本等因素的基础上,策略地确定负债方或资产方的调整项目。
15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把缺乏流动性,但具有预期现金流收入的资产,经过结构性重组和信用增级处理后,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出售和流通的证券,据以回流资金的过程。
154、自由浮动和管理浮动:自由浮动又称"清洁浮动",意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不加任何干预,完全听任汇率随市场供求状况的变动而自由涨落。管理浮动又称"肮脏浮动",指货币当局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汇率朝有利于己的方向浮动。目前各主要工业国所实行的基本上是管理浮动,绝对的自由浮动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155、自由外汇与记账外汇:自由外汇指无需货币发行国批准便可以随时动用,或可以自由兑换成为其他货币,向第三国办理支付的外汇。自由外汇的根本特征是可兑换货币。记账外汇也称协定外汇或清算外汇,是指未经货币发行国批准不能自由兑换成其他货币或对第三国进行支付的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