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藏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吗
有人问,领导者采取潜藏方式进行组织管理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吗?会令整个组织都学着打“太极”吗?会让整个团队陷入“和稀泥”的泥潭里吗?会使组织散失向心力和执行力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先不做回答。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什么是执行力。
执行力是什么?按权威机构的解释,执行力可以理解为:“贯彻战略意图,有效利用资源,保时保质保量达成目标的能力。执行力包含完成任务的意愿,完成任务的能力,完成任务的程度。衡量执行力的标准,就个人而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下面,我们将对这个解释,进行放大、分析。这个对执行力的解释,至少包含三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要让员工具有执行力,需要员工贯彻战略意图。
第二层意思:要让员工具有执行力,需要员工有效利用资源。
第三层意思:要让员工具有执行力,需要员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接下来,我们对这三层意思进行一一分析:
第一,如何调动员工贯彻组织或领导的战略意图?
如何调动员工贯彻组织或领导的战略意图呢?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企业往往采取思想教育、培训和一对一或团体座谈会的形式,进行贯彻执行。这种形式有效果吗?
为什么很多企业,董事长今天刚强调说,每个员工,特别是高层领导、分公司要正确认识到总部战略意图,但过几天后再去问,很多人都把董事长的战略意图抛之脑后,不知所云。这是董事长制定的战略错误、不正确,还是制定的战略不合适企业的实际呢?
其实,我认为,这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根本所在是这个董事长没有把员工的心抓住。
我们都知道,企业的战略是离员工最为遥远的东西,对员工来说,也是最不靠谱的一个。这如同中国目前的宪法,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因为没有系统的、可操作层面的措施去支撑它,所以被称为正在沉睡中的“睡美人”。
试想一下有这么一个企业正在开集团公司的“战略会议”,刚开始是董事长再讲,然后是各个部门高管、分公司高管在谈感受。但不管谈什么,会上无一例外不是在大赞董事长的战略制定英明神武,但会后转眼一想,有几个人是真正按董事长的战略意图在认真、严格地执行呢?
这就是中国式的“会议”:会上一套,会后一套,甚至几套!
因此,要调动员工正确贯彻组织或领导的战略意图,光靠形式上的思想教育、培训、座谈会是不够的,最重要的还是要抓住员工的心。只有抓住了员工的心,激发出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让员工主动、正确地去贯彻执行,而不是错误或弄虚作假地贯彻执行。
曾在四通公司当过高层领导的李玉琢在谈到四通的兴衰时说:“‘做中国的IBM’和‘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干一番事业’曾将无数人才从四面八方集合到四通的旗帜下,人们在四通宏伟目标的激励下,充满了创业的热情,几乎没有计较过什么。”但是,到了90年代,四通公司第二代领导人为了配合股份制改造,开始提倡“打工意识”,甚至在四通内部组织了关于“打工意识”的大辩论,将员工的思想都搞乱了。
李玉琢说:“在此之前,人们认为四通是大家的,为四通的成绩而骄傲,也为四通的困难着急。”而提倡“打工意识”后,大多数员工对四通变得漠不关心、失落与失望。
因此,为了最大化、长期地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企业的制度、纪律等强调手段能长期做到吗?不能!物质诱惑、情感关怀、兴趣诱引能长期做到吗?也不能!
能长期让员工自觉做到的,只有一种手段:那就是一种宗旨、一种信仰、一种精神!而这种宗旨、信仰、精神,靠什么去推行,那就要发挥一个领导者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
第二,如何让员工有效利用资源?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提出一个问题,即:“什么是有效资源?”
为了完成一个任务,我们可能需要牵到多方资源,如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力资源、客户资源等。而影响员工有效利用资源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员工个人的能力因素;二是员工个人的意愿因素。关于员工个人的能力因素我们在这里忽略分析,在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如何调动员工的个人意愿因素。
员工愿不愿意有效去利用资源,归根结底,是一个人的心态和态度问题:一种是主动地,想法设法地去执行;一种是消极地,慢条斯理地去执行。
而如何激励员工主动去做呢?一是要靠物质激励,二是靠情感诱引,三是兴趣诱引。但我们知道,不管物质激励还是情感诱引、兴趣诱引,都存在着短视的、诱引疲劳的问题,都有一个期限,过了这个期限,员工照样会不思进取,慢条斯理,都不能长期地地保障员工积极地、有责任感地去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需要用别的方法。
这种长期有效的方法是什么呢?我认为,仍然需要在组织中形成“一种宗旨、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仍然需要加强领导的个人魅力和亲和力来达成。
第三,如何让员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
让员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有几种结局:
一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了工作任务。
二是提前、按质、按量完成了工作任务。
三是提前、超质、按量完成了工作任务。
四是提前、超质、超量完成了工作任务。
如果你是这个企业的老板,你会选择哪种结果呢?当然是第四种结果。原因很简单,企业原本只是要求员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但这个员工不权没有延期,反而在时间上提前完成,质量的更加优良,而且在相同的物料成本上还生产出更多的数量,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价值。
而这个员工是你的下属,为什么这个员工会提前、超质、超量地完成这个任务呢?他的积极性会为什么会这么大呢?是他闲着没事干吗?不是的,他也不傻呀!
那么只有两种原因:一是他想得到物质激励;二是形成了自觉自主的企业文化。
但物质激励的缺陷,我们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即使是老板,也不能每次都奖,也奖不过来。在不能每次都奖的前提下,一个领导如何让员工发挥自觉意识呢,那只有第二原因,即这个企业形成了自觉自主的企业文化。
而这个自觉自主的企业文化从哪里而来?我认为,它与领导平时的个人行为密切相关。
孔子说:“为政以德,辟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个领导只有自己的行为端正正派,才能影响到身边的员工跟随跟从;只有一个领导自己身体力行自己的文化主张,才能要求身边的员工忠实践行。
海尔集团的张瑞敏说:“什么叫不简单,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叫不简单;什么叫不容易,把容易的事情做100遍就是不容易。”
而把简单“修炼”成不简单,这就是领导者自身身体力行的修炼。
通过对以上三条对执行力的全方位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要打造最有效的执行力,其根源不在于制度强制驱动,也不在于物质激励和情感诱引、兴致诱,最根本的是在于“人”,即“人心”的经营。
制度、物质、情感和兴趣,虽然能促进员工的积极性、执行力,但这些只是执行力的外围因素,不能从根源上让组织成员具有巨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只有在组织成员内形成了自主自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组织成员才能为了同一个目标、同一个方向,前仆后继、义无反顾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执行力。
一个领导者如何使组织成员具有巨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在于如何把握“人心”,学会如何“安人”,如何“利人”。一个领导者要让员工具有巨大的责任感和是使命感,在德行、能力方面加强自我修炼到家很重要。这种自我修炼很重点一点就是如何潜藏自己,如何在不露锋芒的基础上,进行“安人”、“利人”、“亲人”。
领导者的德行、能力修炼要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只有领导者自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才能在组织成员中产生号召力,产生震撼力,组织成员也乐意服从、跟随。领导者只有这样做,才能在组织成员中树立威望,建立软威力。
《孙子兵法》云:“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对于一个善于用“势”的领导者来说,他的软威力就在这种“势”中产生。这种“势”其实包含两层意思,是造给两种人看的:第一种人是内部的人;第二种人是外部的人。
内部的人看到造出的这种“势”,会增强信心,激发创造力,增强整个组织的执行力,《曹刿论战》中“一而起,再而衰,三而竭”正是这个意思。而外部的人看到造出的这种“势”,会被这种“势”所吸引或吓退,并为这种“势”所感染。
而这种“势”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这个造势的人如何去“包装”自己的智慧,如何把自己潜藏起来,以达到“以小博大”、“无招胜有招”的目标。
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说过一句话,他说:“思想工作一定要做‘势’,即努力造就一个强大的、拥护主流价值观的舆论氛围,明确要求组织内部从上到下要人人喊好,个人赞同。开始的时候,可能只有少数人是百分之百认真同,绝大多数人会有不同程度的保留。这不要紧。‘假’,也要跟着喊,只要最高管理层是真想、真说、真做,并且长期坚持下去,下面的人‘假’久了,慢慢也能成真。”
而这种“假”,即是潜藏的的领导者智慧。
“潜藏”的实质也是一种“势”。而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势”,是巨大的。“潜藏”的这种“势”不仅不会令组织缺乏执行力,而且更能够调动组织的积极性和热情,更有力度地维护大局的整体利益。
二、人人潜藏怎么办
又有人问,一个领导者“以身作则”地潜藏行为是否起到上行下效的作用,从而造成整个组织人人都潜藏呢?如果整个组织内部人人都潜藏,造成阿谀奉承的风气和小人当道的局面该如何应对?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分析一下,领导者采取潜藏策略的目的。
领导者潜藏目的是什么?
领导者潜藏的目的是什么?两个:一是为了个人利益;二是为了组织整体利益。
因此,判定一个领导者潜藏的目的是为了个人利益还是组织整体利益,就必须要从这个领导者的本性开始分析。
三千多年前,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讲一个领导者,在为人处世时,自己心术要正,只有这样,不管自己做什么,都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支持和跟从;如果一个领导心术不正,巧言令色,那么不管其如何潜藏,都不能让别人信任、支持和跟从。
从孔子的话中,我们可以得出,判断一个领导者的潜藏目的,要依据这个领导的“心”的善恶来来判断。
如果这个领导“心正”,就会是一个善的潜藏本质;如果“心不正”,就会是一个恶的潜藏本质。
但对于一个“心正”的领导者,仅仅“心正”还远远不够,还必须借助于一种“术”来辅助。这种“术”便是“变通”,便是一种懂得变通的“潜藏精神”。
对这一点,孔子说得很明白,他说:“邦有道,则危言危行;危无道,则危行言孙。”这就告诉一个人,在环境有利,政清人和的环境下,自己的说话和行动都要正直,都要符合“道”的标准;但是在环境不利,政治昏暗的环境下,自己的说话和行动就要谨慎,自己做的事要正直,但说话却要婉转起来,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要学会“潜藏”地进行权变。
因此,一个正直的领导者采取潜藏的权变策略,不是为了纯粹地明哲保身,不是为了损害大局的利益,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为组织的大局利益考虑。
从这个出发点看,作为一个领导者,对于组织内下属员工的潜藏行为,要从对这个下属的潜藏行为是为了个人利益,还是为了大局利益,判断标准是看这个下属的潜藏行为符不符合“道”的要求。
如果这个下属员工的潜藏行为符合“道”的要求,符合大局的方向,那么作为这个下属的领导,即使不能表面上鼓励他、表扬他,但也要在心理上默认他、支持它。
如果这个下属的潜藏行为不符合“道”的要求,不符合大局的方向,那么作为这个下属的领导,该怎么应对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动声色地坚决打击,毫不手软。
如何默许下属正当的潜藏行为?
在企业管理中,一个领导如何默许下属正当的潜藏行为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这个领导要在表面上不动声色,行动上却要有所鼓励的动作。
案例: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当众答应要提拔张融为司徒长史。但是,过了很久也没有兑现。
有一天,太祖外出狩猎,众官员无不兵强马壮的列阵以待,只有张融骑着一匹弱不禁风的马匹,在队伍中显得非常碍眼。
太祖一眼瞧见,就召张融前来问话:“你是怎么喂马的,瞧它瘦成这个样子。”
张融毕恭毕敬的回答:“臣每天喂它一石的豆粟。”一石的豆粟足以用来喂一队的马匹。
明太祖相当诧异:“即然喂一石,马怎么还会这么瘦弱呢?”
“启禀陛下,其实臣口头上是这样告诉它,但事实上没有真的喂它这么多。”
明太祖一听,当然知道张融言外之意,就不再继续追问,回到宫中,立刻发布对张融的晋升命令。
案例分析: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这么一个道理:面对下级主管合理的潜藏暗示,我们该如何做?
在本案例中,张融的请求合情合理,也很符合中国人的处世风格。对于张融来说,他要想想达到得到提拔的目的,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直白的要求,第二种是潜藏地暗示。
但采用第一种的方式,即使得到提拔,效果也不会太好。
我们试想一下,当一个上级面对自己的下级的要求,即使是很合理的要求,如果明目张胆地伸手去要,即使这个上级给予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张艺谋拍的电影《满城都是黄金甲》中周润发扮演的皇帝对周杰伦扮演的B君子说过的一句话“我给你的才是你的,不给你就不能抢”,正是这个意思。
而采取第二种暗示的方式,效果却为出奇地好。
因为采取这种方式,首先是这个下属在形式上尊重了这个领导,让这个领导有台阶可下;其次是让人感觉到这个领导说话算话,从而帮助领导树立了言而有信的正面形象。
因此,对于下属的合理的潜藏行为,即使表面上不能做到鼓励他、支持他,但也要在行动上要支持他、鼓励他。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他们的积极心,增强他们的忠诚心,增加自己的威望和凝聚力。
如何打击下属不正当的潜藏行为?
在企业管理中,一个领导者如何打击下属不正当的潜藏行为呢?我认为,这个领导者也要做到这一点,即:在表面上不动声色,但在行动上要有打击的动作。
案例:
司马懿,字仲达,公元179年—251年,72岁,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权臣。多次率军对抗诸葛亮,以其功著,封宣王。其后,司马懿司殊曹爽,从而控制曹魏中央政权,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为晋宣帝。
而司马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据史书记载,司马懿的最大特点就是隐忍,不出手则已,一出手必是石破天惊,一击必杀。曹操的组织部长、尚书崔琰与司马懿的兄长司马朗交好,就曾对司马朗评价司马懿说:“君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司马懿为人“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曹操知其“有雄豪志”。
据说,还做了个梦,梦见三只马在吃草,意思就是三马就是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个人,草就是曹氏。做了这梦之后,他看见司马懿是狼背,说明这种人是不仁不义之人,可司马懿把自己潜藏得很深,曹操只看见司马懿为人老实的一面,而没有看到司马懿心术不正的一面,就认为自己和他儿子能驾御他就没杀他,只是说:“不可付司马懿以兵权!”
但是,曹操临死前,又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他既然知道司马懿不可重用,不可“付予兵权”,可为什么在临死托孤时要让司马懿辅佐接班人曹丕呢?正是曹操的这个决定,最终让司马懿有了喘息的机会,并为曹魏的灭亡埋下的隐患。
案例分析:
从曹操默许司马懿我们可以得出这么一个道理:“一个人有德无才,不至于落得被自己人背叛的下场;但一个人有才无德,那就是自己最大的威胁,也是组织内的最大隐患!”
而对于这种人,我们首先要正当地加以引导,如果还是不能把这个人引导到健康、正道的方向上来,那只有坚持地打击,才能保证组织大局的利益。
当然,在现代企业管里中,组织内存在这么一群人,不可能采取一刀切的模式。那么,为了达到清除隐患的目的,就要讲一些策略,即自己的打击行为要采取正确的方法。主要有三种方法可供参考和选择:一是自己要做到神情坦然,不动声色,以免打草惊蛇;二是把这个下属调到远离权力的岗位,授以小用或闲置不用;三是如果前三种办法仍然无法对其达到敬戒的效果,就务必坚决采取把这类人清除出局的最严厉方法。
如何识别下属的潜藏行为?
但这时,又有人会问:“你怎么判断一个人的潜藏行为是否符合‘道’或大局利益呢?你怎么判断这个人潜藏行为是不是为了达到个人私欲呢?”
这个提问提得非常好,非常关键,也很切中要害。
在这里,我只能用一个字来回答:那就是领导自身要有“智”!
人是一个很复杂的动物,人心的变化,是没法用度量衡的,即便用最高倍数的显微镜,也无法看清楚人心的变化。
而一个领导者要要识别一个人的忠奸善恶,只能依靠自身的智慧,靠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去察颜观色,明察秋毫。
当初,尧打算从帝位退下来的时候,其大臣建议说,其儿子凡朱是一个合适的帝位继承人。但尧很清楚丹朱并非一个治国之材,不同意把天下传给他,于是采取权变措施禅位给舜。因为尧知道,把天下给舜,天下人都可以得到好处,只有对丹朱不利;传给丹朱,天下人都要受苦,只有丹朱得利,并说:“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意思是说:“终不能让天下人受苦,而让丹朱一个人得利。”因此,尧最终把天下传给了舜。
在这里,我为什么强调识别别人的忠奸善恶,要靠发挥领导者自身智慧密切相关呢?这还得回到中国企业管理的金字塔组织架构来分析。
在中国的企业现状中,金字塔组织组织决定了“人为”因素大于“制度”因素。虽然这种“人为”因素运营风险很大,但是截止目前,还没有其他办法可以彻底根治这个新弊端。因此,为了最大化地规避这种风险,只有从选人的角度上去规避这种运营风险。
因此,企业管理的金字塔组织结构现状,要求我们企业的领导务必做到具有明察秋毫、察颜观色的智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不仅不能推动组织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到组织的安危存亡。
还是以司马懿家族代魏建晋为例。
曹操、曹丕死后,曹芳继承了皇位。而作为皇帝的曹芳和作为作为首席辅政大臣曹爽,他们难道不知道去防备“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懿家庭成员吗?从史料上看,曹氏成员是采取了相应措施的,如采取“明升暗降”的策略把司马懿封为太傅,表面上是把司马懿升官了,实际上是剥夺了他的兵权。后来,为了进一步限制司马懿势力的扩张、膨胀,曹爽又派亲信李胜到荆州作太守,到司马懿家里打探消息。但司马懿假装耳朵不好,故意把荆州听成并州,又在喝汤时假装吐出,和李胜说:“我已经不行了,还剩两个不成材的儿子,要你多多照顾。”
曹爽得知这个消息后,觉得司马懿都病入膏肓了,已无力造反,便再也无后顾之忧,于是就同小皇帝曹芳出诚打猎去了。但他不知道,他一出城门不久,就被司马懿夺走了兵权,最终落得“亡族亡身”的下场。
孔子说:“舜有天下,举皋隐,不仁者远也;汤有天下,举伊挚,不仁者远也。”一个英明而有智慧的领导者能否令自己的组织“政清人和”、“国强民安”,跟领导者自身的修炼和智慧是有密切相关的。
不明智的领导者会“举枉错诸直”,英明的领导者会“举直错诸枉”。一个“直”,一个“枉”,只在于领导者的一念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