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空”共在关系


1.2.7    --空共在关系

 

宇宙的所有都是“动--空”按自然规律的叠加、分布、组织以动态的方式存在,人类只能对其规律有终极的认识,而对其动力大小、组织的认识范围是极其有限的。动--空的不同组合、无穷的组织关系不能被人类全部直观到,人类对动力空的有限认知上产生了人类所见的世界。

宏观的,从太空星系的分布和运行,人类可以找出它的基本规律,却看不到它全部的所有,以致产生发散及无穷之感,如宇宙大爆炸之学说及宇宙是无穷的当然。

微观的,从“基本粒子”的组成到大脑组织结构乃至精神的产生,无一不是动力复杂存在的组织,最复杂的动力组织(大脑)产生了意识,并对人类观察得到的事物有所反映。基本粒子是“动--空”反映在人类有限感觉中的一种视觉。是高速的自旋运动、和运动产生的强力、辐射力在极小的空间构成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的自旋的高动力在空间的叠加成为在人类视界上的各种物质。

现实是“基本粒子”的各种“叠加动力”组织成为更大的空间,从而成为可见的基本物质及动植物乃至人,所有的可见事物都是动力空间组织复杂程度叠加的种种体现。

特别要指出的人类本身也是种种“动力空”按自然组织的最高级极限,这种最高极限产生了人类特有的意识。并有能力按人类生存意识的需要改变部分有限的动力关系和组织。由此构建了文化记忆和历史。不同的文化记忆和历史构成了不同的人类社会系统。因此,可以认为社会系统也是组织中的组织,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种种组织部分,它仍然是属于自然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因此广义地可以认为,社会的发展规律仍然隶属于自然发展的规律。是动力空间最高级的分布形态,这个最高级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主观能动性”。

宏观的宇宙整体到微观的精神层面是人类不可及的存在部分。用唯物观来看待宏观和微观,则产生宇宙具有无穷无尽的物质,精神意识属非物质的范畴。因此,仅仅唯物还不够,还必须有辨证。

宇宙无穷的感觉来自于动力在空间的巨大分布,精神的非物质属性来自于动力组织无穷纠缠的组合及所占空间极小而带来的质变。思维过程所占空间的极小性和复杂性将难于被完全实证。就如巨大宇宙的有限性不能被实证是同样道理,它们只是大小的对偶问题。

人类最为重要和实用的认识仍然是对现实可及的“动力空”改变和应用。在这方面,唯有科学的“实证”和量化才可以担当起其决定性的作用。也唯有通过科学对动力空间的局部认识之下的全面归纳,才可以引导出合理的逻辑哲学体系、合理的宇宙观及统一的终极理论。

总之,宇宙是动-力在空间按因果关系、自然规律的存在,是所有动力存在集合的总和。人类视觉的空间含有动-力,物质是高“动-力”在小空间的“叠加”成为可见。植物、生物、动物乃至人类都可以用动力空间组织关系来最终的界定。

可以这样认为,动力空间可以描述宇宙整体及宇宙内的任何存在。因此,我们的宇宙观、时空观如果改为动力空观,对于认识人类世界的任何事物就更具有亲近自然的世界观。

本小节对人类世界观一个最最重要的建议是:把已经深入人类科学意识的“时空观”这个物理代名词改为“动力空观”。虽然这个“观”的改变由于习惯所带来的阻力是如此的困难和缓慢。但应该坚信,只要不放弃对物理终极理论的追求,“时空”观转换为“动力空”观是人类意识发展必然的过程。这是人类认识自然、终极宇宙观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