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变迁镜像中印发展角逐与多国博弈:格局、时局与变局


   人口变迁镜像中印发展角逐与多国博弈:格局、时局与变局*

  周靖祥**



  【内容提要】人口规模是大国成长和崛起的决定变量,作为世界第一、第二人口大国的中国和印度再起是历史的必然,大国经济与人口位序排列必将趋同,人口、版图大国必将成为政治经济强国。相形之下,借势改革与开放先起的中国,人口扮演了能量储备器,未来发展的前行之路上将面临重重困局。亚洲国家发展能力提升必将托起世界格局演变大旗,亚洲复兴历史重演指日可待;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致使大国利益博弈出现增强趋势,相互牵制和联动,抗衡力量多元化致使亚洲充满诸多变局。中国、印度、美国和日本等大国博弈是未来经济横向联动发展的主旋律,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中国、印度和美国的经济发展角逐又会相伴于政治对话,大国政治与经济联动主宰世界格局向纵深方向发展。

  【关键词】竞争与合作 中印抗争 人口 地缘经济

  一、引言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发布《2011年国际形势总结报告》指出:美国的主导能力削弱,世界多极化更加明显;各种力量都在进军亚洲,亚洲成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基本确立;发展模式多样性的理念获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国际形势更趋复杂化。国际政界、学界依据地缘勾勒出政治和经济意义上的亚洲概念,从而被严格地划分为东亚、中亚、南亚和西亚竞争角逐的地域区块,东亚和南亚是焦点区域。马汉就曾说过:“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印度洋是7个大洋的关键,21世纪将在印度洋上决定世界的命运”,[1]世界以巴拿马运河和苏伊士运河为界以北大陆部分是世界实力集中地区,位于北纬30度至40度纬线之间的亚洲地区则是世界强国争夺最激烈的地方,也是发生冲突的心脏地带,而中国则是各国争夺的最大焦点。[2]从地图上看,环印度洋国家分布于亚洲、非洲和大洋洲三大洲的国家数分别为22个、15个和6个。[3][4]随着中国、印度新兴大国的发展壮大,环太平洋和环印度洋地区国家的发展角逐是常态,亚洲经济与政治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增强。由此看来,在讨论亚洲地缘政治和经济变化时,不可过分强调中国因素,原因是还有其他国家对亚洲地缘政治的变化起着并不亚于中国的影响,即日本、印度的崛起和美国的介入。亚洲并不存在一个能够主导地区局势的大国,不同于其他大洲的亚洲地缘政治的最主要特点是存在着多个大国共处一室——印度、俄罗斯、中国、日本和其他新兴国家。经济学家Jeffrey Sachs极有讽刺性地说,美国(政府)现在已经失去了思考经济长远发展的能力。[5]2016年,中美两国的GDP总量将分别各占世界GDP的16%,目前大致是中国占11%,而美国占22-24%。作此判断有其合理性,但是亚洲的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借助的内外部条件大相径庭,注意力过度集中在中国,而忽视了经济发展真正具有优势的是印度。

  在印度独立和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中国、印度、苏联三国曾经是亚洲的三大人口大国;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日本、印度、印尼和中国成为亚洲版图上的“五大国”。[6]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亚洲地缘政治的实际情形很可能处于以军事为主体的传统格局和以经济为主体的新格局之间移动;大国政治因素则是决定地缘政治格局是偏向军事为主还是以经济为主。从以往的经验和当代的实践来看,中国在转型过程中将起着关键作用。[7]当从印度洋地区中观视角切入研究亚洲或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时,又不得不将“中国”纳入其中并重点阐释。相关研究认为基于“国家主义”与“现实主义”方法论上的“传统”国际关系观念有其弊病,需要考虑使用国际政治经济学批评理论的分析工具来突破国内与国际政治学与经济学之间的藩篱,借此才可以脱离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特性。[8]对未来不可预知的变局商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在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总是孕育着曾经的强国衰落和新兴大国崛起。回顾世界近现代史:17世纪,荷兰称雄世界;此后18世纪到19世纪中叶150多年时间里,英国独霸世界经济,创造了“日不落帝国”奇迹;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美、德、法等共同主宰世界经济多极化。正如弗朗西斯•福山指出人类在一套由自由国家的先行者——英国建立的自由世界的秩序中步入20世纪。[9]从中我们会发现,世界经济与政治总是相辅相成的。20世纪70年代后,美洲、亚洲和欧洲的美国、日本、德国并发成为经济强国;之后,美国经济实现赶超出现单极化,世界政治格局的话语权争夺能力随之增强。时间指针滑入21世纪,变动中的世界秩序重塑步伐加快,多极力量博弈与竞争更趋激烈,被转移的目光和注意力主要聚焦到亚洲,大形势下日本、中国和印度已难独善其身,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生体形成倒逼出区域经济共同体的运行机制不断构筑,比如欧盟和东盟等。世界战略格局概念及内涵丰富,存在着“过渡说”、“多极说”、“单极说”和“中美两国集团(G2)”说众多理论争辩;“多极世界”理念及提法有其弊端,诸如多极世界是否具有稳定性、是否有利于维持世界和平、大国是否具备构建多极世界战略格局的能力;于是也有学者提出“一超”主导、“多强”制衡将是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世界主要战略力量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主要矛盾是“主导”与“制衡”的相互抗争,大国之间的主要目标是争夺国际规则制定权。

  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特点是:虽然大国关系进入以良性互动为主的新阶段,但是美国并未改变对俄罗斯与中国的防范,其与中、俄的矛盾主要以潜在形式存在与发展;欧盟已成为世界上抵制与牵制美国单边主义的主要力量之一,多极化趋势仍在曲折中向前推进。虽然各主要力量间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极小,但军事力量仍将是国家安全和大国地位的主要支撑。[10]正如有研究指出二战后的美国军事干预主义(精英和民众对美国海外军事干预的支持)有着深厚的物质与观念基础,不能单纯用观念或心理因素来解释,地理环境和被技术优势放大的综合国力是理解美国海外军事干预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物质变量。[11]军事、经济与政治互动是国家行动的基础,大国早已经成为世界格局的决定力量,国家之间的政治和经济利益交织编制了复杂的国际关系网络。在马克思•韦伯看来,国家就是成功合法地独占使用武力的权利的人的共同体;美国凭借其处于战略优势,通过建立和巩固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及金融霸权,快速建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经济体系。当今世界格局仍处于转型过渡期,权力的转移和扩散贯穿其中。权力从传统强国欧美向新兴大国转移,并扩散至其他地区力量中心。如今,世界格局进入了一个“无领导者的时代”,全球没有任何单个国家或国家集团能够推动国际议程,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首次出现这一局面。[12]亚洲国家无法自己营造出一种合作的制度与稳定的区域秩序,亚洲的稳定就无法脱离美国的霸权主导。东亚区域秩序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中国的崛起正在危及美国主导的体系,可以说未来不存没有中国或美国的区域秩序建构过程。[13]由于世界超级大国——美国的介入,世界和亚洲格局和政治、经济较量变得越发复杂,可以说这是一次结束的开始。美国总是一次次地借助地区性经济和贸易合作框架建构可控的世界经济新秩序,正是凭借对国家强有力地创造市场这一悠久历程的延续,才得以在20世纪末恢复了自身的霸权地位,而未像英国那样丧失霸权。纵览现实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的“三大”平衡支点——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地,各具特色,基于多样性的世界主要国家较量及彼此合作能够冲破的底线和极限仍然是迷局。

  诚然,社会科学研究构建的理论总是试图解释经验和事件背后的东西,以此构建真理性知识。但是,能够成立理论至少满足以下条件:其解释的对象是一个真实的事实,逻辑上自洽(Consistent);其各个不同部分形成一个整体(Coherent),但需要有一定的事实支持。而能够称为“好”的理论,除上述基本要求之外,还应该满足:有驱动因素(Factors)的因果机制(Causal Mechanism);一般而言,包括五个部分:归纳、推导、因素、因果机制以及过程。因此,描述一个事实不是理论,这是历史。[14]汲取历史学研究的相关知识是国际关系学走向成熟的重要基础,推进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转向”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要求厘清并处理好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与建构性之间的关系。[15]鉴于此,我们论证的亚洲中心与人口总量决定大国命运理论主要是基于大国兴衰历史的判断,世界经济发展现实格局的透视,以及对未来世界的预判。全球局势变幻和大国角逐遵循着发展的内在规律:时局孕育布局,布局左右格局,格局决定结局。本文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世界格局演变和大国博弈,阐释亚洲成为世界中心的缘由;第三部分,借助人口增长揭示亚洲国家发展的绝对优势,人口总量是决定变量;第四部分,阐述亚洲国家发展角逐的主角为何是中印两国;第五部分,从全球视角理解大国博弈,意在重现世界格局演变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第六部分,从外部经济发展角度指出中国的发展陷进和压力;最后部分是文章的总结,简论中国的应对思路。

  一、引言

  二、世界格局演变和博弈时局:亚洲再起时历史的回归... 4

  三、亚洲国家发展的绝对优势:人口总量与结构... 7

  四、日本、中国和印度:亚洲发展格局未来演变的“三角”架... 13

  五、世界变局和多国博弈:转变的漫漫长路... 16

  六、大国发展忧思:外资和外贸视野下的中国地缘经济安全... 18

  七、结语... 20

  * 感谢国家社会科学科学基金,“开放经济条件下中国经济预警系统设计及平衡增长路径选择”(批准号:10CJL036),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RIIO)重点课题 “环印度洋地区人口与发展转变比较研究”(批准号:12ZD04)资助。

  ** 云南财经大学印度洋地区研究中心(RIIO)兼职研究员,湘潭大学商学院讲师。本文在修改与成文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刘建研究员的虚心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1]  A.J.科特雷尔,R.M.伯勒尔:《印度洋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要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08页。

  [2]  [美]阿尔弗雷德·塞尔·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著):《亚洲问题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范祥涛译)[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分析的理论基点是欧亚中心论,阐述亚洲问题与国际政治的关系。

  [3]  参见:维基百科——印度洋,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D%B0%E5%BA%A6%E6%B4%8B。

  [4]  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12/27/c_111318848.htm)机构发布2011国际形势报告:亚洲成世界中心基本确立,2011年12月27日。

  [5]  参见:微财新闻(http://vnews.caixin.com/),克鲁格曼vs索罗斯之夜(四)。

  [6]  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虽然横跨欧亚,但是其政治与经济活动更为密切,大多数时候其地域归属总会纳入亚洲进行讨论。今天看来,前苏联解体与人口增长和结构变化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7]  参见:郑永年:《中国的崛起与亚洲地缘政治新格局》[N],《解放日报》2007-12-16 (008)。

  [8]  熊·布思林,庞中英:《国际关系学、区域研究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使用IPE批评理论研究中国的问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3期。

  [9]  刘继森,何传添:《世界经济概论》,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

  [10]  朱成虎:《关于当前世界战略格局的几点思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2期。

  [11] 唐世平、龙世瑞、郎平:《美国军事干预主义:一个社会进化的诠释》,《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9期。

  [12]  李慎明、张宇燕:《2011国际形势黄皮书--全球政治与安全报告(2011)》,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13]  巴里·埃肯格林:《大国兴衰录》,《比较》2012年第1期:

  [14] 唐世平:《寻求国际关系理论突破——将中国作为一个支点》,《中国社会科学报》第255期2012年01月11日。

  [15]  秦治来:《国际关系研究的历史学转向》,《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