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筷子
中国人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确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
美籍华人、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经从中国人使用独有的筷子这一点认证: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种族。他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廷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刀叉,但刀叉哪能跟筷子相比呢?”李博士此番高论,的确是有得之言。一位日本学者对用筷子的人曾作过测定,他发现,用筷子夹食物,牵涉到肩部、胳膊、手掌和手指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的运动,而且和脑神经有关。因此用筷子吃饭,不但可以使人手巧,还有训练大脑的作用,促进人的脑子灵活,身体健康。国内的一位医学专家也曾对一些幼儿进食情况作过调查,发现用筷子进食的幼儿,大都心灵手巧。
对于筷子发明的背景,各国历史学家,尤其是西方学者,往往各抒已见,争论不休。有人认为,中国食物精美细巧,筷子的发明,是为了适应挟捡细巧食物之用;但有人却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是为了适应筷子的特点,中国食物才发展得如此细巧。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国的人类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取菜饭的过程。但热粥烫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辅助。手执棍条拨来拨去,不自觉地就练出了一种技艺——可以任凭自己的意愿挟取或拣食食物,这便是使用筷子的起源。
筷子又称“箸”,在史传记载中,远在商纣时(公元前1144年前后),就开始用象牙制成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就有“纣始为象箸”的记载。用象牙做箸,是富贵人家的标记。相传纣王用象箸,箕子认为过于奢侈,替他的前途担忧。
古人为何要称筷子为箸呢?《曲礼》中有句“羹之有菜者用挟”。由挟而称作箸,再由箸而改名为筷,那是因为忌讳之故。陆容的《菽园杂记》明确指出,民间舟行忌说“住”“翻”,所以“箸”改称为“快儿”,“幡布”改称为“抹布”。这同近代广东的生意人忌“舌”(蚀)音,连猪舌头也改称“猪脷”是相同的。
筷子虽然是两根简单的小杆儿,但制作的取材和形式却因地而异。最初的筷子,是竹筷、象牙筷和玉筷。至春秋时,铜筷和铁筷便问世了。到了汉朝,漆筷应运而生。之后,又出现了金筷和银筷。就总体上说,筷子一般以竹制的居多。通常用的毛竹筷,既结实,又粗壮,价廉物美,颇受劳动者的欢迎。也有用细小而结实的竹子做的,如江浙一带流行的天竺筷。而广东广西则用箸竹做。颇负盛名的还有四川江安的竹簧筷,它曾在1919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荣获过优胜奖章。制作一对筷上有狮头的传统竹簧筷,光是两只狮头便要雕上300—400刀才能成形。
用木头制作的筷子也很普遍。木质筷中有红木、枣木、桑木、楠木、冬青木等筷,其中乌木筷最为名贵。《红楼梦》第四十四回有一段写贾府用筷的文字:“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一把乌木三镶银筷,按席摆下。”乌木筷因木质坚硬,不易变形而名贵。用银皮镶裹的乌木筷进餐,除美观外,还有防毒之功,因银遇强酸会变黑,故当年富豪人多爱用这种乌木银筷。现代使用的筷子又有了塑料筷、有机玻璃筷、卫生筷等。我国湖南尚有长达2尺左右的筷子,坐在桌上这端的人,用它能够把夹起的菜递到桌子那边的人的碗里去。
与其它的器物一样,小小的筷子,也寄寓着一桩桩、一件件的趣闻轶事。汉谋臣张良曾借箸替汉高祖刘邦筹划打败项羽;唐玄宗时,京城发生叛乱,大臣韩凝礼便用筷子预卜凶吉为玄宗进京平叛出谋划策;还是在唐玄宗朝,宰相宋璟勤政廉明,很受玄宗赏识。有次玄宗亲自把自己用的一双金筷子赐给他,宋璟因“莫知其由”,不敢谢恩。直至唐玄宗对他说声:“赐你金筷,是表示你当朝耿直”,宋璟才消除了疑虑,叩头谢恩。
晚唐还流传有“以事折箸”的故事,故事说的是晚唐的于悰荣升了,皇帝决定让永福公主嫁给他。公主闻此消息,气得把筷子折断了,以表示自己的志向不可夺,促使皇帝撤回了诏书。后人于是就用“宁折不曲”来比喻筷子的耿直刚劲。
另据明徐祯卿《翦胜野闻》载,明太祖朱元璋最讨厌用饭后施行拱箸致恭礼,翰林应奉唐肃就是因为向朱元璋致以此礼,招致朱元璋勃然大怒,因而被谪戍濠州的。
我国筷子在国际上也富有影响,筷子之传入日本,那是唐代以后的事。而印度支那半岛上的越南等国,则早在唐代以前就首先学会了使用筷子。明清以来,马来亚、新加坡及以前印度尼西亚、瓜哇等地流入华人很多,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使用筷子的风习也随之传开。较早介绍中国筷子到欧洲者,是意大利人利马窦,如今我们在利氏所著的《中国札记》一书里,就可读到有关文字。
在国外众多的使用筷子的人们中,当推日本人对筷子最为推崇。自古以来,在日本许多地方,每逢播种、插秧、收获或庆贺生日之时,人们都换用新筷子,以表示欢庆的心情。此外,还有许多关于筷子的神话传说,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为了感谢筷子一日三餐为人们辛勤地“劳动”,日本还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年年纪念。在日本,筷子的造型也颇有特色。可能是因为日本人吃鱼片、饭团等片块形状的食物比较多的缘故,日本筷子的形状往往显得短而尖。根据筷子用处的不同,日本筷子又分为许多种:如烹调用的叫“菜箸”、“鱼箸”,招待客人用的叫“部箸”,平常在家里吃饭用的是涂了漆的“涂箸”。“部箸”又叫“一次用筷子”,两只筷子连在一起,吃饭时剖开使用,用后即扔掉。前些年,日本平均每年生产130亿双筷子,为日本全国人口的110倍以上,其中90%以上是只用一次的“剖箸”。
现在,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交往的日益频繁扩大,筷子正为更多的国家和人民所熟悉,初来中国的外国人,往往对两根小棍能施展出挟、挑、舀、撅等各种功能而倍感神奇,并以自己能和中国人那样灵巧地使用筷子而引以为荣。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访华前夕,曾专门在白宫练了一个时期的筷子,表示对中国文化的尊重。由于尼克松的带头,以后美国官员来华访问时,先得学会使用筷子。就连后来的里根总统和南希夫人访华时,也曾使用筷子进餐呢。有趣的是,上行下效,如今,许多喜欢吃中国菜的美国人,都纷纷学着使用筷子。有的商人瞄准这一时尚,适时特制一种适合美国人使用的筷子推出市场。这种筷子是在两根木棍中间装上一个滑轮,上下移动,筷子不会分开,也就挟得住东西了。其用心可谓良苦。
闲话筷子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