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斗米道及早期道教对汉中文化精神的影响


五斗米道及早期道教对汉中文化精神的影响

 

 

宗教作为一种成熟的意识形态,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方式,具有极宽广的文化涵盖功能。五斗米教以及由此而来的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包含着哲理思辨、人生理想、伦理观念、道德意识等内容,必然会给予社会文化带来巨大的影响。汉中作为道教发源地,除受地缘因素和自然环境之外,早期道教及五斗米教对汉中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汉中文化精神渗入了浓厚的道教文化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生意识。五斗米教在尊崇自然的同时,也珍视生命本体。东汉《仙人唐公房碑记》中就记载了一个发生的今汉中城固县升仙村“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著名道教典故。五斗米道的这种“乐生重生”、尊重人的基本权利的人本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特别是对于生活在汉中这块自然环境相对优越、历史上战乱较少的平静安逸之地的人民来说,更加滋长了人们重视生命、善待自然、知足常乐的思想意识,以及由此衍生的无为思想、享乐意识,与关中秦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隋书•地理志》载汉中人“朴无文,不甚趋利,性嗜口腹,多事田渔,虽蓬室柴门,食必兼肉,好祀鬼神,尤多忌讳,……崇生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焉”“多溺于逸乐,少从宦之士”。长期以来,这种注重口腹之欲、好为声色之乐、讲求安逸闲适的积习,在汉中这块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占主要导地位的“小江南”尤显根深蒂固。

      2、敬鬼情结。前面谈到,五斗米道是在吸收了古代鬼神崇拜以及巴蜀地区原始巫教发展面来的,因此崇神拜鬼是其基本的教理教义。正因为如此,五斗米教也曾被人称为“鬼教”。受这种鬼神思想的影响,汉中人笃信天命鬼神祸福,民间祭祀甚多,敬鬼祭神之风绵延不绝。由原始巫鬼之术发展而来的端公戏至今流传。时至今日,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一、十月初一、腊月三十等一些五斗米教的传统祭祀节日,汉中城乡处处香烛明灭,遍地纸钱飞舞,一派鬼魅之气。

      3、平均主义。五斗米教认为粮食财物乃天下人所公有,公共资源人人享用,饥寒者皆有权利取得衣食。五斗米道的这种致太平、守均一的社会政治思想,是一种农耕文化下的理想主义,它的积极意义是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谐,但是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形成了现在汉中人最为鄙薄自己的安贫乐道、缺乏进取的封闭、保守意识。而这种保守思想正好又蕴积于这样一个狭小的盆地之中,更加形成了汉中文化中摆脱不了的盆地意识。

      4、开放思想 。汉中地处秦岭、巴山拱围下的汉江谷地,交通相对闭塞,然而汉中人的开放意识和对外来事物的接纳程度,却远远超出地理所限。究其原因,这种开放思想应该基于以下三个来源:其一,多神崇拜。五斗米教是一种具有主神崇拜特征的多神教,多神崇拜决定了五斗米教实际上是一种松散的开放式宗教,而这种图腾多元化也奠定了早期汉中文化中的开放思想。其二,教内平等。五斗米教主张教内平等均一,教民不分民族、不分地域,一律平等。这种平等思想和博爱意识涵养了汉中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是汉中人乐于接纳外来事物的重要缘由之一。其三,民族融合。史载五斗米教“教内多蛮人”,“巴、汉夷民多信之”。《晋书•李特载记》云:汉末,张鲁居汉中,以鬼道教百姓。賨人敬信巫觋,多往奉之。又《蛮书》卷十引《夔城图经》:“夷事道,蛮(廪君蛮)事鬼”。这些夷、蛮、賨都是当时生活在汉中及周边的古代少数民族。张鲁在汉中建立五斗米教政权后,关中流民纷纷涌入汉中,“及至韩遂、马超之乱,关中游民奔鲁者数万家,……”后来,马超带领的氐羌人大量涌入五斗米教,马超本人也在汉中担任了都讲祭酒的高职。这些事实说明,在汉中这块小小的地方,远在东汉末期,就已经形成了秦雍文化、氐羌文化、巴蜀(蛮獠)文化、荆楚文化兼容并蓄、同生共融的大融合局面,也造就了汉中人对外来文化的开放胸襟。

      当然,汉中地域文化的形成历史上受方面方面的因素影响。文化精神是在长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积淀下形成的,不可能是一个事件、一段时空、一种背景的发展结果。但是,审视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道教文化在汉中的形成和发展对汉中文化基因确曾产生过非常深刻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绵延至今,构成了当今汉中文化精神的主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