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与秋的协奏——李成年《湖畔思絮》自序


  假如把人生历程比作一年中的四季,退休阶段就应是金色的秋天,因为秋天意味着悠然和成熟。可人们不愿这样作比,却比作人生的第二个春天。第一个春天是60岁之前,被称为耕耘劳作的春天;第二个春天即退休之后,被称作收获享受的春天。

  那么为什么弃秋而选春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秋主肃杀,春主和煦。秋风萧萧,落叶满地,会使人产生悲凉、伤感的情绪。请看曹雪芹为林黛玉写的那首《秋窗风雨夕》:“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寥寥数语,把林黛玉寄人篱下的那种孤寂、悲凉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而春天是昂然勃发的季节,三阳开泰,六合同春,莺飞草长,鸟语花香,“有天皆丽日,无地不春风”。因而有句名言:“律己宜秋,处世宜春”。意思是说,对自己要像秋风扫落叶那样严峻,而处世则要像春风抚慰草木那样热情。

  其实,这样作比也未必恰切。因为任何事物都有两重性,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不能以此之长比彼之短,更不能因其所短而否定全盘。就拿秋天来说,既有肃杀萧条、“秋风秋雨愁煞人”的一面,也有“万木霜天红烂漫”,“不是春光,胜似春光”的一面;春天亦然,既有姹紫嫣红、明媚娇艳的一面,也有春寒料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一面。

  比喻就是比喻,不可能十分恰切;更何况即便是对同一景物,同一现象,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也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但不管怎么说,在人们的退休生活中,不能喜春厌秋, 不能没有秋天。因为不经历秋天就感受不到丰收的喜悦;不经历秋天就感受不到成功的甘甜。秋天是成熟季节,是检阅旅途收获的驿站,面对沉甸甸的阳光,金灿灿的稻田,负重的枝头,压弯的扁担,仔细检查一下自已的旅途行囊,干瘪还是饱满?退而自省,欣慰还是汗颜?

  退休生活既不全像春天,也不全像秋天,而是春与秋的协奏,其音符就是春雨与秋云,秋菊与春兰,春暖夏凉兼备,春种秋收相伴。只有这样协奏,才能奏出多彩与绚丽,奏出幸福快乐的晚年:春听雨,秋观云,赏尽一年好景色;春耕耘,秋收获,享受人生真快乐。

  当然,春与秋的协奏,不仅能奏出老年的幸福与快乐,也能奏出青壮年的幸福与快乐。因为春与秋既是季节的代词,又不单是季节的代词,“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这儿春秋指的是年岁;“俯仰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这儿春秋是泛指时间和历史,意味着公正的评判。所以春秋既是时间概念,又不全是时间概念。“春花秋实”,“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是讲耕耘与收获的因果关系,告诫人们:有舍才有得,创造美好才能享受美好。只有付出辛劳和奉献,为生活添光增彩,才能坦然享受生活。望高峰而却步,看不到极顶风光;将出海而收帆,领略不到惊涛骇浪。因此,不论是老年朋友还是青壮年朋友,都应当以助人为乐、公而忘私的情怀,共同营造美满和谐的社会环境,以春的朝晖,秋的彩霞,为生活涂抹重彩,让思想和生命共同辉煌……

  本文集中的作品基本上是我退休之后的产物,也可以说是春种秋收的结果。有人说:“官儿是忙出来的,文化是闲出来的”。此言饱含幽默成份,当然是极而言之;但毫无疑问,文化创造的诞生,确实与生活环境有关,其中就包括着宁静与孤独。因而我这本小书的酿成,确实要感谢退休生的赐予,虽谈不上文化创造,亦可为晚年生活增添些乐趣,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只砖片瓦。今不揣浅薄,付梓面世,旨在给亲朋好友和愿读我作品的读者留个纪念,并期望能听到大家的批评和指正。

  李成年将军简介:山东金乡县人,1935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62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军。曾任空军宣传部长、空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93年授少将军衔。

  喜欢写作和书法。曾出版曾出版杂文随笔集《三湖漫笔》、《湖畔思絮》。主编过《世界空战》、《空军角斗士》等。

  自幼跟随外祖父读私塾,曾临摹过多种书帖,培养了对书法的爱好与兴趣。退休后潜心练字,书作曾多次参加军内外大型书法展并获奖,有的见诸报端、有的刻碑勒石、有的被档案馆、博物馆收藏,有被收入《20世纪国际文化大系》、《中国老将军书画珍藏集》、《爱在中国大型书画展作品集》、《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和谐华章》等80多种大型书画典籍。在《解放军报》、《空军投》、《中国书法教育》、《书法报》、《书法导报》,以及人民网、中青网网、中国书画网等媒体发表书画评论、书法拾趣和学书漫谈数十篇。

  现为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北京杂文学会常务理事、东坡书画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