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报》长空副刊编辑同志:
> 拙著《湖畔思絮》出版后,寄给我的一位大学同窗好友周定汉。此人学养深厚,文采斐然,在江西从事教育工作多年,一直坚持笔耕不辍。不久,便收到他热情洋溢的回信,信中谈了他读后的看法和感受,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现将他的来信原文寄上,请审阅酌处。
> 祝好!
李成年 零七年十月
关于《湖畔思絮》的来信
成年兄:
十年后又捧读大作,大喜大说。
昆明湖畔,思絮飘飞。与《三湖漫笔》作比,内容更丰赡,文笔更机趣,思绪更沉稳。每天清晨,我泡上一杯家乡龙井,细细读来,如听同窗倾谈,感悟多彩人生。我从封面到封底全部读完,作为感谢与回报,自然要执笔回书任性而谈。如果看法一致,不妨莞尔一笑;如果看法有异,则恕童言无忌,回想南大五年抵足而眠,什么都可谅宥。
——这本书中最让你震撼的篇章是什么?
当然是《那次校对》。这篇千字文你直白写来,毫无藻饰,在我心底激起的波涛却是翻江倒海直薄云天。如果改写成一篇短小说,堪称学习契诃夫之翘楚矣。试想两个很有文化的文化人,被迫临危受命,竟是和如此的诚惶诚恐,自校互校后的点校,一字重读十数遍,分明是文化人心灵的颤抖之音。文革中一字夺命並不鲜见,如此校对以求自保令人心酸。老兄此文可谓揭露文革第一高文,他日若有文革博物馆,应是首选。
——最能引起你共鸣的是什么文章?
是第一辑的《笔缘乡韵》。每个人都有童年,都有童年的生活情趣。而且我认为,童年在农村度过,似乎更加丰富多彩,这种偏见缘于我也足是在农村度过。你生活在辽阔平原,我生活在覆盆戴天的山区;你生活在儒教浓郁的孔孟之乡,我生活依然因袭余绪的江南山村,风俗有异,教化一体。爬树眺望可怜,三字家书辛酸,但又无不渗透着长辈的殷望,泪眼中有温馨。正因为凄风苦雨夜归人,才有今天逐日园梦一儒将。
——阅读中你最感意外的是什么?
是第五辑《翰墨情缘>>。在我记忆中,同班有金石书画之好者是周慰慈,至今仍珍藏他赠我的“周围之印”方章。你不显山不露水,幼小即秉承师训,在龙头拐杖下苦练书法,日有长进。退休后“书兴”勃发,所写多篇学书漫谈,令我这局外人大开眼界。在扉页“作者简介’’中,见出你巳获得诸多成就,可喜可贺。正因此,我斗胆向你求字,润格是请求豁免了。
——阅读中最让你得意忘形的是什么?
是第三辑《淘书拾趣》。淘书不在珍稀,而在于个人所需。当然,如你淘得俞铭璜主任的旧作,那可是另一番感慨了,见物思人,以书承托对长者的深切怀念,正是人情可贵之处。记得文革前我曾淘得《西厢记》旧本,引为镇宅之宝,但文革中被付之一炬,只留下鲁迅全集与四本宝书而已。现在见你如一老顽童,淘书如此专注,手法如此诈巧而近天真,令人忍俊不禁,我能不再度东施效颦领赏其乐乎?淘书而得意忘形方是人生至高境界也。
祝金猪之年欢乐健康,万事顺遂
周定汉 2007年“八一”建军节
(原载2007年11月3日<<空军报>>长空副刊。)
李成年将军简介:山东金乡县人,1935年出生于山东省金乡县。1962年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军。曾任空军宣传部长、空军指挥学院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93年授少将军衔。
喜欢写作和书法。曾出版曾出版杂文随笔集《三湖漫笔》、《湖畔思絮》。主编过《世界空战》、《空军角斗士》等。
自幼跟随外祖父读私塾,曾临摹过多种书帖,培养了对书法的爱好与兴趣。退休后潜心练字,书作曾多次参加军内外大型书法展并获奖,有的见诸报端、有的刻碑勒石、有的被档案馆、博物馆收藏,有被收入《20世纪国际文化大系》、《中国老将军书画珍藏集》、《爱在中国大型书画展作品集》、《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和谐华章》等80多种大型书画典籍。在《解放军报》、《空军投》、《中国书法教育》、《书法报》、《书法导报》,以及人民网、中青网网、中国书画网等媒体发表书画评论、书法拾趣和学书漫谈数十篇。
现为中国将军书画院理事、北京杂文学会常务理事、东坡书画院名誉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