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战争制约印度发展


 

 

    中印两国,一龙一象,同为东方两大发展中国家,历史源远流长,却因隔了一座喜马拉雅山,互相之间就显得那么陌生,不仅带有一点点历史的敌意,甚至还牵制着各自的发展步伐。

 

    历史恩怨

    1962年6月至11月间,中印两国在世界屋脊的喜马拉雅山区进行激战。这次战争在中国被普遍称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同时亦有意无意地把历史上的这一页给翻过去。然而战争中完败“阵亡3770人”的印度,对此却还依旧耿耿于怀,他们认为战败粉碎了尼赫鲁和整个印度的自信。

    在50年后的今天,印度军方第一次举行了高规格的大规模纪念仪式,包括印度国防部长、空军元帅和三军参谋长在内的印度高级军官共同出席了在新德里举行的纪念活动。同时,印度开始大幅加强在中印边境的军事部署,目前一个有关二期军事现代化工程的整体方案已得到印度国防部审批,价值总计约人民币740多亿元。

    但此时,他们的情绪是复杂且百味杂陈的,内中既有自信及对历史挫折的反思,但更多的是不平与不服。加之现在中印所处的国际情势和当年有相似之处:美国依然支持印度制衡中国,俄罗斯还是印度的主要武器供应商,且因南海和东海的岛屿争议,相关国家也希望印度加入到以美国为首的对华地缘约束圈中。

    的确,虽然中印两国在“金砖国家”框架内对挑战西方国家既定秩序中存有共同利益,但两个大国的边境争端并未解决。更重要的是,印度有最大民主国家的自负,有和美日对华在地缘政治形势上的呼应,且印度也是发展最快并拥有核武的大国。

    如此种种,可以窥看到印度对华不仅有旧恨也有新仇。甚至更有印度媒体强调,中印两国再次开展不可避免,中国随时都可以给印度再上一课,云云。

    这一切的一切,导致如今中印两国的边境争端依然存在,两国冗长的边境谈判看不到尽头。但是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其实印度不过是美国用来制衡中国的大块头工具罢了。

    因此,凭借中印两国的政治智慧,龙象之间不可能再战。和平与发展,才是中印两个新兴大国最亟需的---尤其印度,因为那场战争,印度东北靠近中国的阿萨姆邦等地一直处于赤贫状态,成为制约印度发展的一大硬伤。

    如今,印度需要从历史的恩怨中走出来,分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从而促进自身更好地向前发展。

 

    印度的发展模式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人开始讨论印度的发展模式与治理模式——这被印度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Lawrence H. Summers称之为孟买共识,并把其当作北京共识的替代品。虽然孟买共识远不及北京共识成熟,但是,随着印度经济成功得到普遍的国际认同,以及越来越多的印度公司着手并购世界各地的企业,印度模式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清晰。

    从经济上来说,印度模式较出口更依赖于国内消费,服务业胜过制造业,私人企业和投资胜于国有企业和投资。而所有的这些方面,印度尤其更依赖于私人化,并且这种充满活力的私人活动极有可能是民主的受益者,这会让企业拥有更多的自由,这是与北京模式完全不同的。

    而印度经济的最大优势体现在金融方面。印度的发展跟中国的路径是很不一样的,印度1991年的经济改革是外部推动的。当时发生了卢比危机,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介入,要求印度进行金融改革。印度的步伐非常快,1992年就已经开始银行的私有化了,并且同时对内资和外资开放,这与中国只对外资开放是有区别的。

    举个例子。INFOSYS是印度当地最有名的软件公司,拥有9万多名雇员,销售达50亿美元,可以说是全世界最大的软件公司。而该公司的发展跟印度金融体制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当时INFOSYS的竞争对手是IBM、通用电器等等,怎样能留住人才呢?而INFOSYS得做法是,给雇员一个将来的优势,即股票的期权。如果引申的话,就是私营企业必须有上市的渠道,才能够有这样的人才竞争的工具。而如果1993年孟买股票市场不让INFOSYS上市的话,印度现在根本没有这样的一家公司。

    同时,有人认为经济发展取决于硬件设施,如公路、铁路、飞机场的建设,但其实更多的是取决于无形的因素,如制度设计、金融体制、法律体制。在印度,很多关键性的软件方面是领先于中国的,这是印度的另一个优势所在。

    此外,印度经济还有一个比较优秀的表现,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和国民收入的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是相当高的,基本上是同步的速度。而中国出现了国民生产总值增长很快,但是居民收入增长相对来讲是滞后的情况。因此,从长期来看,印度持续的经济增长模式是能够自我维持的。

    在此,如果未来印度能够进行改革,那么它的民主发展模式可能最终证明是要比中国那种自上而下、国家主导的更灵活,因此更有弹性。

 

    印度发展面临的问题

    1、腐败问题

    印度经济发展的模式总体来说是一种混合经济模式,这是当年尼赫鲁受到苏联选择计划经济从而迅速崛起的经验影响而选择的。而说到印度的混合经济,一方面是指国有企业非常强大,同时也允许私有经济的存在,但是对私有经济又进行非常苛刻的制约和紧密的监控。

    然而正是这个政策,导致了印度今天的腐败。因为无论是开一个公司,还是进口一样东西,或者开一个商店,签合同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在他们来说,要打击私营企业,就要控制其发展,并且抑制这种“邪恶的、不高尚的行为在印度国土内蔓延”。所以这些工商部门对私营企业的打击是不遗余力的,他们也很乐意这样做。

    而官僚贪污的问题,就直接影响了很多潜在的投资项目比如说国外投资,甚至一些基础的设施无法达成,往往是因为要疏通的这些环节实在太多了,很多人就放弃了。这对于印度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制约。

    鉴于这样的问题,印度去年夏天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反腐败运动,并最终以政府的妥协而告终,眼下一个更加严厉惩治腐败的法律草案正在起草之中。

    2、种姓问题

    在社会文化层面,制约印度发展的是种姓问题。在中国,单看一个人的姓和名是不可能知道他的阶层属性的;但在印度,一看他的姓就知道他所属的种姓,甚至信仰什么宗教。除此,还可以通过相貌、肤色和眼神,大概判断他的种姓。

    虽然在1950年印度颁布的宪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有任何的歧视。但是现实的情况,种姓的影响仍然存在,并且影响了印度几乎所有的方面。在德里大学那些比较开明的学院里,不同种姓如吠舍、婆罗门和萨帝利的都可以一起玩,但如果是低种姓的首陀罗或者贱民的学生就比较困难。在印度,种姓以外的,或者跨种姓、跨宗教通婚的,历来都是非常困难的,而且酿成了不少的家庭婚姻悲剧。

    3、教育问题

    尼赫鲁时期,在1962年中印边界争端之后,尼赫鲁在军事和国防上投入了更多的资金和时间,加上克什米尔问题的恶化,从而牵扯了在经济发展方面的精力和财力。尤其在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投入的钱差不多,但由于高等教育的院校毕竟是少数的,基层教育的人数还是更多的,这就造成了基础教育的落后。

    印度基础教育分为两种,一种是公学,还有一种是私学。对于公学,孩子上学不用钱,可以保证教学,但书费和文具需要自己买。但是这种情况下给老师的待遇不可能很高,不可能像私学那么高,所以师资不能保证。

    正因为印度在基础教育程度普及方面的欠账,又伴随种姓问题带来的人才的浪费是很可怕的。印度有15种官方语言,相互沟通非常困难。同时,只有30%的人懂英语,10%左右能够流利地使用英语。如果基础教育不是很普及,英语就不能在全国通行,这样带来的一个问题是,当地特色、地域文化会保留得很好,但是现代化程度、地域之间的沟通肯定要弱一点。这就造成了很多资源的配置,或者说地区之间的合作非常有限。

    4、宗教问题

    在印度,各宗教之间的互相仇恨是非常厉害的。如印度教徒对神牛奉若神明,但穆斯林习俗是要宰牛吃,两者之间的冲突很多情况下就是因为牛或者是其他宗教圣物而起。并且,印度历史上很多次宗教的大屠杀都跟这些仇恨有关。而每一次类似宗教的问题发生了,政府都要动用很大的资源,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平息下来。

    同时,在印度地方各邦的民主选举中,实际上也常被地方官员利用种姓和宗教的天然区分来达到选举目的。而婆罗门在印度的各乡镇则是天然的代表,因为占印度人口大多数的印度教徒从出生到死亡,都需要婆罗门的祝福和祭祀活动。在印度采取了民主模式以后,各地的婆罗门也就很自然地成为了各地区的民意代表,并且印度国会的大多数成员都是婆罗门。

 

    如何走出阴影向前发展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印度虽然面临着很多的问题,但其发展前景的确是势不可挡的,但是由于对战争的耿耿于怀,印度政府不顾国内经济发展状况,优先大力发展国防,在南亚地区展开了军备竞赛等,致使其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那么,印度有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与中国展开合作,共同致力于经济发展的可能呢?

    近日,《环球时报》旗下的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在全国7个具代表性的城市进行了随机抽样民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约3/4的人认为,中、印两国可以走出战争阴影。

    而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于2012年7月3日--7月17日也与环球舆情调查中心联合对1000余名印度民众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近40%的印度受访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有利于印度,中印经济合作大于竞争”,并且5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

    虽然在体制上,印度和中国形成两极形势:中国最高当局以绝对权威领导全国一盘棋,虽然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说法,但上行下效的成绩卓著;在印度方面却是相互扯皮现象严重,效率和速度都受影响。但是,中印之间其实是存在很大的互补性的。比如,印度在哲理上面有着创新的思维,中国在实施层面非常的强。所以这方面双方都可以互补,并且如果中印这种强强联合,将会有产生很大的力量。 

    在此,有人把中印两国发展比作龟兔赛跑,这种比赛谁也赢不了谁。虽然在陆地上兔子会比乌龟跑得快,到了水里,乌龟会一往直前,兔子就会淹死。而最好的情况是,两国互相帮带,陆地上兔子背着乌龟跑,水里乌龟背着兔子游水前进。

    因此,随着全球化不断加深和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重构,印度应尽早走出1962年这场战争的阴影,抛弃冷战思维,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双边合作。

 

    印度是一个民主的国家,在言论自由上是比较开放的。但同时也极易受到了西方媒体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无疑是CNN和BBC。而这些媒体都直接影响着印度对中国的印象,这对两国的发展都是无益的。印度应该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尤其是战争,不能沉浸在50年的噩梦中不能自拔。与其这样损人又不利己,还不如从历史的恩怨中走出来,扔掉包袱,轻装向前发展。并且,只有中、印两国真正建立一种互利共赢的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现亚洲地区的整体崛起和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