酝酿了八年之久的收入分配改革方案,预计有望于今年12月份出台。此消息一夕之间便成为全国各大媒体的关注热点,足见这里面寄托了多少民意期待。那么,在这八年之中,什么是阻碍其出台的绊脚石?它的出台对民众有怎样的意义?对其作用主体中小企业有没有什么影响?他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即将出炉
在10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到四季度各项工作时提出,要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多位相关部门专家证实,该方案目前已经完成起草并上报国务院,预计可能在12月份出台。
了解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历史的人知道,该方案的起草工作2004年便已启动,并由国家发改委具体负责。期间,发改委多次组织征求意见讨论会,就收入差距大小的判断、控制垄断行业薪酬、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等问题,与各部委及各方专家进行分析讨论。并与2010年初、2011年末,两次将方案上报国务院,但都未获通过。
为什么方案会遭遇难产
改革开放初期,“让一部分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但如今,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渐拉大,却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可以说,收入分配改革迫在眉睫。但是,从该方案的提出到制定再到即将出台,为何却偏偏孕育了八年之久,这难产的背后有什么原因?
有专家指出,既得利益群体的阻挠是方案“难产”的重要因素。所谓既得利益者,大致包括新富者阶层、行政事业单位、垄断和准垄断产业,更确切地说是这些行业的各级高管。而收入分配改革的主旨是“提低、控高、扩中”,无疑既得利益团体不仅属于“控”的对象,而且拥有强大的话语权和博弈优势,因此,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也就很难出台。
同时,参与改革的部门本身也有很大阻力。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显示,部分行业工资上涨过快,如企业高管与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最大达4553倍、企业内部近5年来高管工资增幅明显超过普通职工工资增幅。如此一来,如果改革方案的具体操作者本身就是既得利益阶层,他们如何肯进行实质性的让利呢?这样,改革自然难以跳出“马太效应”的循环。
此外,中央精神难以具体贯彻落实,原因在于政策往往会被强势阶层掐头去尾、改头换面,将国家政策变通、勾兑,为自身利益服务,而弱势阶层也就难逃“被增长”、“被平均”的命运。
改革方案有何意义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持续减速,在这样大的经济下行压力下,投资和出口明显减少,而很大的力量都放在了推升消费上。而推升消费最重要的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使得居民能够有消费的能力。
在这种情况下,分配改革方案的出台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拉动内需。而内需的源头来自于老百姓拥有的可支配收入。“物价涨的速度好比光速,可我们的工资增长却好似蜗牛爬。”虽说这种说法有些过于夸张,但可见人们对收入分配改革方案八年的期待有多么迫切。
同时,根据人民网公布的一组关于收入的真实数据,在至2010年的5年间企业高管年薪年约增长7-8万元,而员工工资10年内才涨了3万元。这千元和万元之间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的差距,让老百姓唏嘘不已,并且这整体的收入增长虽然促进了物价,却无法区分贫富的差距。因此,在“涨工资”的同时人们也更关心“分工资”。如此,“公平”成为推进收入分配改革进程中的关键词之一,如此才能切实削减严峻的贫富差距现象。
再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规划要调结构,而调结构对于国民收入分配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收入分配差距,更应并加以改革,这样才有利于经济增长环境和社会结构的创建。所以,不管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收入分配方案的出台都对国家经济有重要意义。
方案于企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前面讲到收入分配改革方案的主要意义在于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收入。他们的收入哪里来?大部分自然是工资。如此,改革方案的主体其实就作用于企业。那么,该方案于企业发展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知道,中小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它们的发展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将对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透过目前的种种迹象,中小企业却面临着“蛋糕难做大”,“蛋糕份额少”的困境。
1、中小企业收入分配现状
(1)成本优势渐失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民族工业,降低失业率,纷纷出台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国外市场大规模萎缩,劳动力成本小的比较优势难以发挥。同时,部分中小企业融资难、担保难、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企业负担重、市场需求不足等问题没有解决,又增加了人力资本上升的难题。
(2)收入分配的困境
中小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它的初次分配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国家的财政收入以及老百姓的“钱袋子”。但在收入分配改革中,企业不可能自觉自愿地提高基层员工的收入,而基层员工也没有能力仅凭自身力量来与企业讨价还价,于是需要国家通过强制力参与企业的收入分配,合理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而且,企业本身也有生存压力,如何在企业困难的时候留住工人是亟待解决的事情,而在经营困难的情况下,政府每减一分税,企业主就会为工人多发一份工资来维持经营现状,共渡难关。
(3)企业赋税重
目前我国企业要缴纳、承受6种税费或“隐性”负担,如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费,包括教育费附加、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等。但与国有企业、垄断行业等相比,中小企业的负担却更重。这里面的原因有三:其一,大企业多处于煤水电、“铁公基”等垄断行业,利润相对丰厚,而中小企业多处于竞争性领域,利润较为微薄;其二,不少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账册体系,税务部门难以对其实行查账征收;其三,中小企业的遵从成本与利润之比要高于大企业。
2、企业收入分配改革是必然
从中小企业收入分配现状来看,收入分配改革于他们依然是压力难减。但随着技术、品牌、管理等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合理用工、高性价比用工将成为中小企业未来用工的趋势。应该说,对于中小企业来讲,国家政策的规定是一项硬指标,市场大环境、发展的大趋势将最终推动企业收入分配的变革。
然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垄断以外的中小型企业正面临微利时代的挑战。原因在于这类企业还停留在操作简单、机械化作业阶段,基层员工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有限,企业利润少,员工的薪酬也不高。目前,只有那些原始工资水平长期徘徊于最低工资标准上下,或者近几年一直没有涨过工资的企业,才跟进了涨薪的政策。而一旦要落实 “最低工资标准5年倍增”的收入分配政策,基层员工将会是受益人群,而企业也将更容易招聘到人才。
如此,收入分配制度其实是给中小型企业用人观念与机制的根本转变打了一针催生针。所有具备一定专业技能的基层员工,都将在分配方案的推进过程中,逐步由黑领向蓝领转变。在企业在用工观念与战略上转变的同时,其原有的收入分配比例也必将随之而改变,基层员工获得的将不再是从前的简单的效益工资,而是根据技术等级领取含带着技术含量的薪资。
但是,目前面对工资增长的发展趋势,很多中小企业却还没有制订相应的增长制度。如何应对这种薪酬发展趋势,让增长后的薪酬水平能够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激励作用,并得到最大化的回报呢?这就考验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能力了。对此,我的建议有两点:一是结合企业发展形式、财务能力研究薪酬调增的空间,提早设计企业薪酬制度改革计划,保证在“吸引人才”的竞争中占有优势;二是做好薪酬调增的结构分配和比例分配,并转化为奖惩凭据,减少因企业待遇低下而另找出路的频率。
因此,在目前的语境下,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牵涉面十分广泛,非一朝一夕所能一蹴而就的,更不是出台一个方案就能够彻底解决的。就本次收入分配改革而言,也绝非仅仅是为了短期刺激内需的救急需要,而是攸关我国经济转型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策略。而当前在改革方案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也是在所难免的,就好比一个人在生长发育时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才能茁壮成长一样,我们需要正视眼下碰到的问题,接受事实,并在方案推出后,更好地实施和应用,真正为各个阶层的劳动人民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