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企可以没有“纸原油”


  10月16日,在中国工商银行的个人网银菜单栏上,悄然显示出了“账户原油”的理财选项,被市场称为“纸原油”。虽然还无法交易,但在百度上搜一下,仅1天多的时间,就竟有近两万条的相关信息被报道。尽管工行对“纸原油”的相关信息批露的还不充分,可“纸原油”被市场各方热捧后还是依然莫衷一是。

  “纸原油”是工商银行针对个人投资者将要推出的投资产品。在其网站上也仅能看到该交易将拥有“先买入后卖出”、“先卖出后买入”、“管理委托交易”等功能。为此,各方的推测颇多,预期会以其他国家的国际石油市场的交易数据为基值,再加上适当点数进行挂牌报价;若真要参与交易,就必须支付原油交易的全价款,即无杠杆交易,也无实物原油交割,投资者只能靠在交易中选对了操作方向来谋取价差收益;若要做空,进行“先卖出后买入”操作,在支付交易金额的全款后,还需要冻结一定比例的“做空保证金”。从纸黄金等贵金属当前做空交易的惯例看,通常被冻结的金额是交易金额的50%。因此,做空成本极高,资金使用效率低,绝对不适合石油企业参与。

  “纸原油”挂牌报价参考的根合约是其他市场的原油期货合约,与这些合约又没有合约间延展、避险等功能的关联,实属独立于国际石油市场之外的孤立合约,所以,它不会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产生任何影响,进而也就废除了石油企业参与国际石油市场定价的武功。

  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该产品交易应属于场外交易产品。近似地相当于是银行为投资者开设的对赌盘,由投资者进场对赌。银行只靠设置在国际油价之上的买卖点数获取利润,而投资者收益状况取决于他对国际石油市场油价走势的判断能力,其中的风险却完全需要由投资者自己承担。所以,石油企业完全可以没有这类纸原油的投资理财产品。

  当前,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如NYMEX、ICE等),为石油企业设计有各类型的交易工具,仅场外交易的石油金融型交易工具就有几百个,它们都根植于有实物交割的期货合约上,并通过互换(Swap)、日历互换(Calendar Swap)、金融化(Financial)、指数化(Index)、对价格平均(Average Price)、两油品价差(Spread)等手段创设出来,使各类型石油市场的参与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投资或经营避险的交易工具,即使无法找到,也可以通过投资银行、信托公司等影子银行为其创设出新的交易工具。就因如此,各种石油的投资理财或避险产品及工具才备受跨国石油公司,甚至是石油财团们的热烈追捧。它们不仅成为许多国际石油公司避险的核心工具,而且成为国际财团能不用参与或控制实体石油产业的经营就可为实体产业定价和索取实体石油产业利润,以及直接从石油市场中牟利的工具。

  在中国,2011年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已超过16万亿元。庞大的资金需要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投资市场与产品,但与我国经济规模体量和国际金融资本市场以及金融创新能力相比,我们确实存在着巨大差距。同时,随着我国石油资源对外依存度的快速增加,石油生产和消费企业的避险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金融机构若想更好地为实体产业服务和从中牟利,也需要我国能尽早地建立完善的石油期货交易市场,以及能为市场各主体避险与牟利创设出来的众多石油金融工程工具。

  因此,“纸原油”原本就是为个人账户设立的投资产品,石油企业可以没有“纸原油”,但绝对不能没有石油期货市场及其相关的金融工程工具进行经营性避险与投资。

  本文刊于《中国石油石化》,2012No.21,P30

  因十八大,“盲人摸美国能源政策”系列之四将在之三后推两周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