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耳光”打出来的国民素质现状


    近期,各大网络均在报道“一个年轻小伙子因为在公交车上不让座被一男子连抽五耳光”的社会事件,看完整篇报道,内心总是感到不是滋味。如果仅仅是站在道德的高度来评判此事,这个年青人在公交车司乘人员多次提示乘客给抱孩子的妇女让座的前提下,而且在距离该妇女最近的情况下,理应做出让座的举动,因为尊老爱幼这是一个公民最起码的道德准绳,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种社会制度下生存的人们都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和人性本身来看待此事,不妨让我们大胆来猜测一下:从这个未让座的年青人前后表现来看,这个年青人多次与那个男子对视,我相信这个年青人绝对没有挑恤的任何表现,我甚至愿意相信那是他一种让座的意思表达,只是他一直因为某种心里或者身体的原因没有付诸行动而已。从网上众多网民表达出的意愿来看,在中国有很大一部分人不愿意让座,因为很多人在让出座位以后,受益者往往很少表达出一种真诚的回应,甚至连声谢谢都不愿说,更有甚者,往往把自己定位为这样的一种道德文明礼仪的理应受益者,从不考虑自己得到的前提一定是别人付出了什么。这几日曾在北京搭乘公交和地铁,此种感受日渐加深,在每个拥挤的地铁和公交车站,冲在最前面的几乎都是年青人,坐在座位上的年青人面对长者几乎都是一副心安理得的神态,由此我们应该意识到,一个小小的座位反映出的是一个国家整体的社会风气,在北京这样代表着一个国家整体形象的城市尚且如此,说明在中国提倡良好的道德风尚已经刻不容缓,而这种道德的提升不应该仅仅针对年青人,要想从根本上扭转这种社会不良风气的现象必须从小抓起,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各个领域道德滑坡的现象。

五个耳光,打在那个年青人的脸上,却打痛了很多网民的心。从那对夫妻来说,出发点就有问题,我们甚至可以合理怀疑,为什么不是这个丈夫抱着孩子上车?而是由妻子抱着孩子挤公交车,其目的就是他们希望有人给他们让座。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理应先想想自己能不能够做到,既然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强求于他人。自己连亲子都不抱的男人,何强求别人为自己付出。采取暴打别人以表达自己希望得到座位的强烈愿望,如此“强势”的需求还是不应当鼓励和提倡,甚至是违法行为。哪怕这个年青人没有其他任何原因没有起身让座有违社会公德,或者眼神有心或无心的冒犯了你,作为这对夫妻,也没有权利采用暴力的手段解决问题。我们可以善意的想象,如果这个年青人本就是个体力劳动者或者就是建筑工地上的一个民工呢?抑或是身体不适?没有让座,一定会有这样那样的多种可能,甚至是现在社会没有这样一种良好的氛围都可能导致他面对这样一个小小的让座问题都产生如此的困惑,因此,我们首先应该谴责的不是这个年青人,而应该是组成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每个自然个体,因为我们都是其中的一份子,面对自己需要别人帮助或者需要帮助别人的时候,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我们自己做好了吗?正如这对夫妻,总是拿着希望的眼光看待别人,哪怕对方有千错万错,采取辱骂加暴力的方式更加说明自身的素质更有问题。一个年青人不让座本应受到道德舆论的谴责,一对抱着孩子的夫妻希望得到座位本应得到大家的支持,但为什么网民反而声讨这对夫妻?不是网民是非不分,而是这对夫妻缺少更高的道德素养和善良本性,值得我们欣慰的是车上的一位老人对一个不让座的年青人施以关怀,这难道不是一种道德之外的人性光辉?!怀抱孩子的夫妻也是父母,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年青人也有父母,面对这样的伤害,心有多痛?!如果这个孩子本性善良,仅仅是因为这个不恰当的举动就被这样伤害甚至被媒体关注,谁能保证他今后的人生不被这个阴影缠绕?从这个年青人“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情况来看,我情愿相信这是一个还不失善良甚至很单纯的一个年青人。当今社会确实应该提倡和鼓励良好的道德文明风尚,但生活在这个大环境下的我们都多一些体谅、多一些包容、多一些付出而少一些索取、少一些抱怨,才真正离我们所希冀的和谐社会更近一步。(作者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