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关爱”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8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文明委副主任刘淇在长春调研志愿服务工作时指出:组织开展“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举措,是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有力抓手,是实现公民自身价值的重要途径。

“三关爱”即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从哲学的角度来说,是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举措。

“三关爱”从本质上来看,是倡导付出和讲奉献的一种良好道德风尚,也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应该具备的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道德常态。但在现实当中,具备这种社会道德常态的群体却逐渐被各种利益群体的强势所湮没,那个年代曾经倡导的学雷锋、讲文明、懂礼貌以及开展声势浩大的“五讲四美”等活动已经随着那个时代的结束而被整个社会抛之脑后,整个国家的价值体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绝大一部分的80后、90后年青人心目中,物质生活的好坏成了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过度追求物质生活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营养吸取成了大多数人追求的生活目标,他们当中有多少人知道雷锋?懂得继承雷锋精神的社会意义和价值所在?对他们来说,那只是中国过去的一段历史,是过去了的一个毫无学习价值的榜样而已。这种现象也许很正常,但也并不是说要抛弃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因为社会本就具有多元性,任何一个国家在打开国门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本国的传统文化必然都会受到极大的冲击,但这种现象在经历了一定的时期后必然理性的回归。但如果一个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丧失了本民族文化的根基,相对于战争的形式,文化的入侵将显得更加的可怕,因为文化的入侵可以不费一枪一炮就可以打垮一个民族,打垮一个国家,国之无魂,皮之焉存?也许对我们普通百姓来说,学雷锋也好,学榜样也好都是一种形式,我们在某些时候甚至于反感各种流于形式的“号召”,殊不知国家如果不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文明道德风尚,等整个国家、整个社会都处于私欲膨胀的时候,等我们丧失了起码的国家荣誉感、民族责任感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的时候,中国要想在世界立于不败之地谈何容易!因此,全民都应该动员起来,重拾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论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当中有多少丑恶现象,有多少让我们失望甚至伤害我们的地方,毕竟这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爱党、爱我们自己的祖国,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责无旁贷的责任与义务,也许当我们把所有的抱怨转变为一种“三关爱”的实际行动时,社会风气将会沿着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正如现在活跃在各个战线上的志愿者们一样,他们用自己无私的奉献诠释着“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的价值所在,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传递,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崭新的中国,一个崭新的时代会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下实现,我们期待着!(原文已被<中国文明网>采用)(作者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