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式大锅饭


欧式大锅饭
陆善民
 
关键字:大锅饭,共产风,欧元区,欧债危机
 
欧式大锅饭,就是欧洲式大锅饭,又称为西式大锅饭,它区别于中式大锅饭。人们对于中式大锅饭比较熟悉。中式大锅饭出现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大陆农村,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当时的中国农村搞合作化、大跃进,敲钟下地干活,收工回家不用做饭,男女老少都吃食堂,不论家境贫富、地位高低,都吃一样的饭菜,吃饭也不用交钱。——史称吃大锅饭、刮共产风。由于人们的劳动能力,无论从体力方面还是脑力方面看,都有高下之分,各个家庭的负担也不尽相同,家庭状况千差万别,所以,强制居民都来吃大锅饭,实际上是强调干多干少一个样。由于多付出劳动的劳动者得不到合理的经济补偿,因而劳动者的积极性无从谈起。人们不是比谁多干活,而是尽量少付出,换句学术语言:以最少的劳动付出,获取相同的收益。如此,必然降低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收成不好,大锅饭就难于维持,进而出现挨饿现象。……最后只好散伙,各回各家自开炉灶。
欧式大锅饭与中式大锅饭情况不同,层次也有差别。欧洲大陆面积不算小,但是国家数目多。除了俄罗斯,其他都是些面积不大的国家。有的欧洲国家,象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发展较早较快,属于老牌资本主义强权国家,他们瓜分了世界,有许多殖民地。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殖民地国家相继独立。资本主义强国不能再象过去那样掠夺、奴役殖民地国家了,只得依靠商品交换来发展自己。战后的德国就是依靠国际贸易壮大了自己。日本与德国不同,日本则是利用邻国内斗连绵不断的战略机遇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妄图称霸东亚。既然是商品交换,那就不同于殖民掠夺,要遵循商品交换的规律。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在国际贸易中,各国间的货币比价即汇率用来调节国际贸易的平衡与否。此外,由于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生产率以及经济增长速率往往不同,使各国的利息率高低不等,汇率与利息率的差异使国际炒家投机货币谋利,继而引发货币金融危机。为了摆脱由于不同币种引起的货币危机,有人就联想到欧洲统一货币。在欧盟的基础上,统一使用欧元以提振经济,并与其他国际货币匹敌。于是出现了欧元区。然而,在欧元区,货币是统一了,发展的不平衡仍然存在,各国的利率差异仍然存在。货币统一后,缺少了汇率调节杠杆,省去了币种之间的转换成本,反而使炒家炒作欧元更加方便。更要命的是经济相对后进的国家急于向发达国家、高福利国家看齐,盲目提高社会福利,财力不够就发债借钱,超前高消费。但是举债是要还本付息的。利息率应该低于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的增长率应该与国民收入的增长率相协调,债务总量应该与国民总收入相适应,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速率应该与国民总收入的增速相匹配,——这些都是经济发展中的约束条件。否则,时间一长,债务链断裂,就造成所谓“国家破产”,主权债务危机。举债不是不可以。举债用于投资国内产业,增加产出,才有能力还债。举债用于消费,盲目用来提高公共福利水平,还债就可能陷入困境。拿到了欧元,不一定在本国消费,他可能到欧元区的其他国家消费,而不必经过换汇。举债不一定能拉动国内消费。
归纳起来,欧式大锅饭的基本准则是:各国都以尽可能少的付出,获取尽可能大的享受。这与中式大锅饭的准则大同小异。能够带来社会进步的基本准则应该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所以,解决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最终办法可能还是“分灶吃饭”。即使欧洲有一个统一的财政机构,来约束整个欧元区的财政,各国的财政还是应该账目清楚,盈亏自负。一句话,按国家“分灶吃饭”。
201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