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3年增长17倍


 
衡水经济开发区财政收入3年增长17倍
 
提要:近年来,在省市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衡水经济开发区大力实施“工业立区、项目强区、产业兴区”三大战略,重点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工业运行、城市建设、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4900万元猛增至8.53亿,3年增长17倍。在全省48个省级开发区中,综合排名位居第15位,发展速度位居第3位。
 
衡水经济开发区是省政府批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目前,已形成了以现代食品产业为主的优势主导产业,以新能源、生物医药、物联网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的良性发展格局,拥有4家中国500强企业、6家国家级食品龙头企业、5家上市公司。2010年,衡水经济开发区入驻企业228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4.6亿元,工业总产值94.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0.4亿元。今年前8月份,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61亿元,同比增长33%;13家纳税增幅超50%,4家产值翻番,12家利润翻番。
衡水经济开发区主要从三个方面抓住了经济发展的根本:
第一,解放思想凝聚核心力量,让衡水经济开发区的发展环境风清气正。围绕“打造招商队伍,优化发展环境”这一理念,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首先更新观念,破除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小富即安、无所作为的现象,树立加快经济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一是开展“三查三看”活动,查作风、查工作、查项目;看是否务实,看是否科学,看是否落实项目。二是增强服务意识,强化责任意识,树立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和围绕发展搞服务,摒私尽责办实事的服务意识,破除部门利益以及个人主义思想。选树先进典型,开展争创“党员创业先锋、巾帼建功明星、青年奉献标兵、职工劳动模范”活动。开展党性教育、岗位奉献活动、服务群众活动、亮牌示范活动、组织创新活动,激发了全区党员干部的创业激情。三是勇于创新,破除办事机械,按部就班等封闭保守的思想观念,树立突破常规,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开发区用学习提升了队伍的水平,强化了队伍的“一线”观念。提高了服务效率和服务质量,打造了一支素质高、观念新、战斗力强的招商队伍,使开发区的发展环境更为优越。
第二,提高项目入园门槛,着力提高产业素质。为防止给衡水的长远发展留下“后遗症”,衡水经济开发区从源头在总规、产业规划上坚决杜绝三类工业入园,重点发展一二类工业,同时制定了严格的入园项目审批程序,对项目类型、科技含量、投资规模、投资强度等进行严格把关,凡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污染严重的项目,不管规模多大,效益多好,一律“严禁入内”。开发区非常重视企业与环境的协调,重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要求今后入园的所有企业,都要达到节能、节水、节地,同时,在其最新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中,特别提出要禁止或限制简单加工、组装型项目进入开发区。一旦发现“准居民”中有高能耗企业,管委会将启用一票否决制,不管这个企业蕴含多么大的经济效益。
第三,立足实际合理布局产业链条,渐次促进产业升级。衡水位于华北平原城市群中心位置,距京、津、石三大终端消费市场车程都在2小时左右,有着充足的消费市场,随着京津冀都市圈的形成,衡水已经成为圈里的菜篮子、菜园子基地。目前,衡水市有着年产160万吨水果、年产340万吨粮食、年出栏 350万头生猪、年出栏140万只羊、年出栏28万只牛、年产4000万只家禽和年产15万吨油料作物,发展食品工业已成为衡水开发区加速发展的增长极。开发区迅速对接京津,利用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发展食品工业,完善农副产品从初级到高端的加工体系,实现规模扩张和产业聚集,合理布局产业链条。为了加快食品工业的发展,开发区聘请省工程咨询研究院编制了包括引进项目、招商区域、招商途径、配套政策、环境评价等具体内容的食品产业园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了10平方公里,作为开发区第一产业园,力争建设河北省聚集规模最大、最具竞争力的现代化食品加工基地。2009年,汇源、雨润两家国内食品饮料和肉食加工行业的巨头先后落户园区。目前,汇源集团衡水基地已经从最初的2条生产线增加到5条生产线,投资从2亿多元增加到6亿元,不仅有饮料罐装,还增加了水果加工,每年将消耗30万吨水果,使20万亩果园成为汇源的果品基地。开发区充分利用雨润、汇源、老白干、养元等传统品牌、优势企业的品牌效应,加强了对重点区域食品企业集群的招商,引进与产品关联度高的上下游企业和配套企业,完善农副产品从初级到高端的加工体系,做宽、合理布局产业链条。目前,食品产业园内已有国家级食品龙头企业6家。
短短三年,衡水经济开发区走出了一条跨越发展、迅速崛起的道路,总结衡水开发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有强烈的发展意识。衡水是欠发达地区,主要矛盾是发展不足,衡水经济开发区非常明白肩负的重任:开发区应该是全市工业化的旗帜、城市化的促进剂、对外开放的典范和财政收入的支柱。正是这种强烈的发展意识,促使开发区几年来,千方百计增投入、蓄后劲,一直把招商引资作为第一抓手,项目投资总额和单体规模显著增加,呈现出外来企业多、大企名企多的明显特点。今年前8个月, 10个项目签约进区,项目总投资130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个,10-50亿元项目4个,1-5亿元以上项目5个。
其次,要有强力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企业对口帮扶、奖励政策力度,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和企业家给予重奖;为鼓励企业上市融资,为每个上市企业提供一定财政支持,作为上市跑办经费;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联盟,提高优质和高附加值产品比重;鼓励企业加大高素质科技人才、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技能人才的引进,管委会将按照有关政策给予补贴;同时,以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远程教育平台等为载体,帮助企业课题攻关和技术升级;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再次,要有高效的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工作是加快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和最有力的抓手。开发区以“项目入园、提高门槛、宁缺毋滥”为前提,围绕“以快争商,以细感商,以诚动商,以情融商”的理念,把主要精力放到招商引资上。一是强化专业招商。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开发区的招商引资先锋队,走出去招大商,创造性地工作,承担起招商引资的重要职责。二是强化全员招商。调动所有干部职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积极提供招商信息。企业则大力开展强强联合,努力吸引配套企业,推进以商招商。三是强化委托招商。充分挖掘社会人脉资源,通过有关领导、在外老乡、各地商会等,加快与大企业大集团对接,全力促成合作。四是强化产业链招商。明确产业链发展方向,选择什么产业进行延伸是首要问题,不能全面发展、全部延伸,而是选择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重点发展。
 
(课题组长:王书利,成员:张会普、慕 楷、胡冬原、徐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