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


国贸三期

久闻国贸三期大名——当今北京的最高建筑,今有幸近距离观摩国贸三期,算是补了一课。

四年前我曾经观摩过国贸三期,那时正在施工幕墙,依稀记得幕墙向内收的角度是0.9度,竖向附着在幕墙上LED灯。

站在国贸三期80层的云.酷酒吧,可以看得非常远,不知是不是心理作用,感觉脚下有点摇晃。

隔着东三环,可以俯视央视大楼。在东三环上看上去显得很高的央视大楼,在国贸三期楼顶有点不起眼。高过旁边的每一座建筑,国贸三期无愧是北京的地标。

中国尊

站在云.酷酒吧,隔着三环可以看到一个施工现场,就是传说中的中国尊的施工现场了。在这个位置,几年后就会崛起一座超过500米、地上达到118层的庞然大物,比国贸三期高出200米,够吓人的。

500米的超高层建筑,建筑成本高是自然,使用效率低也是必然,虽然契合了集约使用土地的要求,也有不少绿色建筑设计,但是高昂的运营费用其实谈不上绿色,数据表明没有哪一个超高建筑的经济效益特别好。

几天前,北京交通广播中播出了北京消防局赵克伟总工讲:超高层建筑几乎只能是立足于自救,不能依靠他救。听了之后,我还专门给赵总电话,支持他的观点。

回想2009年的央视大火,再结合中国尊这么高的家伙,挺吓人的。

地标与经济危机

中国历来重视纪录,对早年间的如足球起源都耿耿于怀,对当今的记录更是重视。

近年来,世界上在建的十大超高建筑中超过一半在中国,在武汉还有一个666米的大家伙呢。

中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与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住宅地产受到打压,大家就开始进军地标建筑,某公司在许多地方都在建当地的标志性建筑。

据说世界上的地标建筑多与经济危机相关,当年巨人大厦再有1500万元就可以继续了,但就是烂尾了。现在超高建筑的业主多是国营企业,至少现在还谈不上资金压力,但对于风险也不应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