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如何走进非洲(1)


  近十年,中国企业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增长显着。2004年到2009年,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增长超过400%。2009年投资额达到14亿美元,其中非金融类投资较上年增长55.4%。

  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的区域比例已经达到83%,直接投资项目分布在非洲49个国家与地区,高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平均覆盖率71%,仅次于亚洲的89%。

  中国企业在非直接投资范围广泛,包括农业、采矿业、制造业、服务业等行业。其中对自然资源开发投资较多,在非洲国家的大使馆推出的投资项目中,80%以上都跟矿产资源的投资有关。过去,投资非洲以国家经济援助,大型企业承担为主。随着中小企业力量的增强及非洲的开发,非洲国家逐步成为中小企业投资首选。2008年中小企业对非洲投资达海外总投资的32%,远高于第二名东南亚的20%和位居第三的拉美地区的18%。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共有900多家中国企业在非洲进行直接投资,而中小企业接近800家,占比超过85%,对非投资呈现出中小企业迅速崛起的局面。

  “走出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走进非洲”则成为中国海外投资的新热点。然而最近非洲局势一系列的突变,投资非洲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

  新挑战之一:对部分企业监管不力

  中国政府对企业海外投资缺乏有效监管;缺乏企业非洲投资宏观环境评估体制和风险预警机制;在非洲当地,缺乏全方位、多层次公关战略等问题。应对非洲投资新挑战,中国政府的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缺乏有效监管能力,导致监管结果与政府部门初衷背道而驰。政府对企业海外投资进行监管,可以促进企业有序高效投资。然而,政府对监管和监管程度的把握不当,使得“监管程序复杂,效率低”,成为了部分优秀企业“走出去”的瓶颈,而“该管的,缺乏监管”使得部分中小企业缺乏海外投资引导,在海外自行其是,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形象。最终,政府的监管结果使得“想"走出去"的企业无法走出去,不该"走出去"的企业,走了出去”,与政府促进优秀企业走出去,树立中国企业良好形象的初衷背道而驰,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民营企业由于海外投资数额较低,一般不需要国家级政府机关审批,“走出去”所受监管力度也较低。由此,在缺乏政府监管和把关情况下,“走出去”的部分企业出现了不遵守当地法律,不重视安全和产品质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中国企业在非形象。

  由于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一些不良企业走了出去,它们在非洲无视当地法律,不与雇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解雇劳工,工资标准甚至低于所在国规定的最低保障工资,严重影响中国企业在当地形象。还有部分企业,不顾当地国法律,在东道国行贿,严重影响当地正常秩序。有评论家说:“中国在给非洲带去贸易、投资、工作和技能的同时也带去了坏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