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局不懂统计?
中国老百姓不太相信数据是有年头了,从亩产万斤粮起,总会质疑数据的可靠性,有的是根本不可信,有的是与自己的感受差异过大。
今天人民日报说:“统计数据正在丧失公信 专家呼吁民众要理性看待”,这篇报道讲了这么几个问题:“正点率、物价涨幅怎么和我感受不同?统计数据常是‘一篮子’项目的全国综合水平,往往与个人感受不一致;某些指标或算法有特定的含义”;“仅凭平均数可能会被误导?平均数不能代表一组数据,更不能反映一组数据间有多大差异,还会受到极端值的巨大影响”;“哪些调查的‘百分比’不可信?样本容量小、抽样不科学,一些街边问卷与网上调查的结果不可偏听偏信”;“为什么统计数据会打架?统计方法不同以及行政干预会导致数据打架,这提示统计制度及其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只要学过数理统计的人一看就非常明白这几段写得着实好!
换一个角度,国家统计局是不是就是只有一个职能——例行公事公布数据,而没有责任分析数据中的不确定性、差异性或者由于样本过小所引起的误差?
这些年一个“被”字折腾着老百姓,“被平均”,穷人“被平均”富了,富人“被平均”穷了就是这样产生的。实际上这个平均数就是一个算术平均数并没有反映出“一组数据间有多大差异”,中国社会贫富的差距正在加大,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平均数却掩盖了这个事实,并被一些官员利用了成为自己的政绩——如果把问题当功劳显摆,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不仅是误导,最重要的是颠倒了黑白,会使得问题越来越严重。
于是必然会追问:统计局不懂统计?
说这些学者专家不懂是我等草民胡掰。但是让老百姓看不懂,并掩盖了数据中本质的问题,那么又属于啥?
正是这样一个原因,原本用数据说话是一个很好的思想方法,却在实际中变得非常不受用,当数据变成可塑性,失去可靠性,这种数据往往负面的影响更大。
有两件事情让我耿耿于怀:
其一,去年并不是我一个人在说中国经济已经明显偏热,可是专家说不热,统计数据也不说究竟热不热?今年都在议论经济硬着陆的问题,当然也不一定就会硬着陆,但宏观经济中的问题是非常提出,实际上中国经济问题的不确定因素受到多方面影响,特别是西方经济中不确定因素的影响,难道姚景源就不明白?
其二,关于CPI的翘尾因素我年初就说这种说法不准确,中国物价今年难保4%,问题并不复杂,结构性的通胀现在看得更明白了,专家们已经退守到5%。那么姚景源当时的预言怎么这么不灵光?
国家统计局的首席经济分析师不灵光,那么用数据说话就很难服人了。
我想不是国家统计局不懂统计,而是有一些顾虑,并不想把真实的东西告诉大家,如果对实事求是有顾虑,那真是太可悲了。
二〇一一年九月十五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