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的迅速崩溃,曾引发国人对中国乳业的普遍不信任。近些年,众多号称所谓“知名品牌”、“国际品牌”、“免检产品”的企业纷纷陷入信任危机,产品质量乱象是引起公众唾弃的众多原因之一。产品是企业的生命,企图通过掺杂使假、注水作业、糊弄客户来换取利润时,品牌大厦倾倒将是必然之事。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就连一直如雷贯耳的知名企业蒙牛、伊利也未能幸免卷入其中。令人眼花缭乱的危机大戏你方唱罢我方登台,热闹非凡。从王老吉夏枯草事件到农夫山泉砒霜门事件,从康师傅“水源门”到霸王洗发水“致癌门”,从双汇瘦肉精事件到如今的味千拉面骨汤骗局。。。。。。危机没有尽头。吃的,喝的最为敏感,那用的呢?如今,达芬奇的“密码”也被揭开,曾经奢侈的“原装进口”家具产品原来充满种种造价嫌疑,当品牌的光环褪去,企业要为曾经屡试不爽的成长路径付出惨重代价。
企业管理者需要警醒的是,当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逐日提升、行业管理意识有所增强、媒体监督声音扩大时,品牌危机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必然问题。我们学习世界上的著名企业,把他们奉为典范,当危机频发之时,现在我们要追问的是, 那些基业长青的企业为何屹立百年而不倒?找到这个答案,可能也就为我们今天屡遭“霉运”的企业带来一些答案。我想,之所以那些标杆企业一百年屹立不倒,原因有三:
其一,企业初创时期,就奉行为客户和消费者负责的精神。在强生公司的墙上,你看不到太多的绩效表单和市场数据,反而最醒目是创始人写下的《我们的信条》,在简洁淳朴的表达中,我们很清楚地管窥到这家公司的服务宗旨:我们相信我们首先要对医生、护士和病人,父母亲以及所有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接受我们服务的人负责 。为了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必须是高质量的。我们必须不断地致力于降低成本,以保持合理的价格。客户的订货必须迅速而准确地供应。我们的供应商和经销商应该有机会获得合理的利润……有什么样的文化就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为获取利润而不择手段,只能开出恶之花。100多年来,强生公司也不时遭遇或大或小的麻烦,但安然度过,那是初创时期的伟大精神指引着这家企业继往开来。
最近国内各地接连出现“断桥”、“塌桥”,桥梁事故频发,这表明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阶段,一些工程决策和施工质量上存在的安全隐患,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后,开始逐步暴露出来。建设桥梁的某些公司眼下成为千夫所指,公众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桥梁本身是作为承载安全而屹立在行人前面的,那些无辜地被突然崩塌的桥梁葬送生命的路人和司机,我想,如果他们九泉有知,也不会情愿闭上双眼,他们会一直怒视这种无良企业,可悲的是,这种事情不止一次地在现实生活上演。同样是路桥建设者,让我们感怀的是,宁波奉化江上灵桥桥龄75年,该桥由德国公司设计,这家公司仍然保存着灵桥的档案,前不久还寄来文件提醒业主及时维修。
其二,伟大的企业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在企业基因中,他们深耕了危机意识,在企业顺风顺水时不会得意忘形、忘乎所以,他们知道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为了迎接一个个挑战,他们平时苦练内功、提高应对危机的免疫力。
前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和同僚交流时,有一句名言流传甚广:“微软离破产只有18个月”,谁也不会相信像微软这样强大的企业会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破产,这是盖茨对同僚喊话:我们不能在成功的毯子上一劳永逸,IT世界变幻莫测,竞争无时不在,用不断的创新和努力才能保证微软的持续发展。反观国内的某些企业,凭借一时在某些产品和技术上的成功,便沾沾自喜,被眼前的利益蒙蔽眼睛,看不到5年、10年后的市场格局,也因此停止了技术创新、减少了科研经费、裁减了技术工人,殊不知,如今内外环境的变化已经变得异常复杂,金融危机、产业变革、甚至自然灾害等多种突发事件都会给企业带来发展的变数,所以,能预知到这些变化,体现管理者对企业健康发展的负责精神。
其三,品牌危机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道魔咒,那些优秀的企业能在危机中顽强地生存下去,甚至发展得更好,是因为他们具备了危机应对的高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
2000年的一天,美国辛辛那提市大雨滂沱,雷电交加。一道闪电击中了“飞利浦”在美国的一家工厂,10分钟的一场大火使这家工厂损失惨重。这家工厂是最流行的手机芯片的制造商,同时供应“诺基亚”和“爱立信”两家手机巨头。第二天,两家企业都收到了“飞利浦”的加急传真,提示各位这个不幸事件,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芯片的供应要至少推迟一个月。瑞典的电信巨头“爱立信”只好老实等待了,反正天灾是不可抗拒的。
当时的“诺基亚”还不像现在这样在业界有实力(当时《财富》500强的第399名),他们从上到下的危机意识很强。总裁和主管采购供应的副总裁直接飞到这家工厂,在那待了两个星期。他们到这家工厂后问道:“请问没烧坏的库存芯片和正在制造的芯片有多少?我们都要了!我们不嫌少!您能否把没有烧坏的设备搬到别的‘飞利浦’的工厂,然后把材料、工人都转移到那家工厂,立即开始生产呢?我们只要100万的芯片。”同时,他们还指示研发部门,迅速改变设计和制造工艺要求,在亚太区的日本和中国 上海寻找新的芯片供应商开始试生产,把新品推出和芯片新供应商的寻源工作一并进行。这样,“诺基亚”只断货了两个星期,而“爱立信”的老实等待却使之痛失市场。结果,当年“诺基亚”每台手机赚37美元,而“爱立信”当年手机业务赔了12亿美元。后来,“爱立信”的总裁被迫下台,又过了一年,“爱立信”卖掉 手机业务,之后,SONY和“爱立信”合资生产“索爱”手机了。
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诺基亚快速反应,表现了超强的执行力,保证了供应链的有序运转,及时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诺基亚能超越爱立信、成为手机市场的王者,危机应对能力是值得重要书写的一笔。
纵观国内,我们见证了太多品牌的没落,那些折戟沉沙的企业也曾经辉煌一时,如三株、爱多、健力宝、三鹿…… 我们为他们感到惋惜的同时,其实,更多的是深刻反省。中国企业真正走入市场经济轨道,进行竞争和发展,也就是区区三十年时间,与国际品牌巨头相比,尚显年轻和幼稚,说其蹒跚学步也不为过。但作为企业管理者,这不是我们藉此自慰的理由,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平、越来越热时,中国企业被裹挟其中展开无情竞争,已经没有退路,中国企业家没有任何选择,退居一隅。惟有拿出勇气,义无反顾地为成为世界级的品牌企业奋力前行。
中国企业品牌之路很长,打造品牌过程中,遭遇这样或那样的危机正在成为一种常态,完成品牌长征,管理者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欢迎更多交流! 王生升 QQ:1214469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