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曲解了个性全面发展
“高效课堂”的倡导者说:“当我们在讲学生全面发展时,‘其个性发展’如何解决?”
这是一个老问题,解放初期就有过比较深入的讨论。1956年《人民教育》针对“全面发展问题”展开了四个月的讨论。年底第12期中刊登两篇文章,一篇是:《“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方针的提出是适时的、正确的》,另一篇:《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当时有人提出 “全面发展,因材施教”方针也不曾得到统一。
这个争论持续很久,特别是个性发展受到的争议最大,同时就又出现把全面发展理解为平均发展,这个理解是极其片面的。
过去的年代,一提到“个性”,大家便会心有余悸,特别是“张扬个性”在解放初期直至文革都是被看成“小资产阶级作风”,这是那个时代“个性全面发展”受到争论的主要原因。之所以“个性全面发展”得不到认可,都是出于对“个性发展”的疑虑。
对于一个学生而言“个性”是他的心理和生理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是传统教育的精华,“因材施教”和个性发展一脉相承,可见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都是人类对教育的共识。
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其实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就已经出现过,引进到中国却屡屡发生误解,这对中国教育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直至今天尽管教育方针是全面发展,实施往往背道而驰,许多人对教育不满意,也在情理之中。
任何一个国家都会有自己的教育方针,这个方针就是教育目标,这个目标不能理解为教育的最高要求,而是一个对所有受教育者共同的要求,也是最低的基准。我国教育方针明确了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全面发展只是一个最低的基准: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要成为有文化,遵纪守法,自食其力,体格健康的公民。教育方针的表述关于“接班人”的提法过于抽象,但是其本质就是公民教育,这是对公民的最低要求。对于每一个学生个体而言,教育没有预先设定的个人目标。而是要看学生发展中生活与社会经验的积累以及个人心理和生理特点体现的兴趣所在,这样才能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这是个性发展的精髓,也是因材施教的真谛。全面发展的完整的含义是这种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没有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本谈不上全面发展。
我国提出的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没有差异,只是表述不同。应试教育的教育评价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这就是为什么会让全面发展沦为全面平庸的原因。被忽视的是“因材施教”,个性发展,这也是为什么要坚持“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缘由。这种价值取向其实就是教育要培养公民,这就是公民教育。
让我忐忑不安的是今天的德育,近几年中央领导多次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但必须看到德育是今天教育的短板。
如果说有人把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放大了,忽视学生的积极性是一种极端;那么忽视教师主导作用,不恰当的放大学生为主体作用,也是一种极端。“高效课堂”就属于这一种。“高效课堂”中只讲课堂没有全面发展,这种教育观点非常狭隘,推行“高效课堂”是不可能实现“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教育如果要让学生具备的素质,这就是创造,《中国教育报》曾经有文章说:“模式化是教育的最大敌人”,其精髓在于“过分强调模式的危害在于它会使教师的思维变得固化、呆板,其个性也会被磨灭。”“教学相长”是传统教学的精华,这里没有模式,更不是范式,对于每一位学生就要用不同的钥匙,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就是个性发展,而全面发展就存在于个性发展之中。
今天已经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障碍再去束缚人们去认识全面发展,认识个性发展,提出:“当我们在讲学生全面发展时,‘其个性发展’如何解决?”还是反映了对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这两者关系并没有完全搞明白,这是要害。“高效课堂”的倡导者并不懂得全面发展,如果教育只是依靠课堂的“高效”,不仅是一种极端,也是片面的,如果每一堂课都高效了,也就是整齐划一了,实际上没有这种可能,有可能的还是出现平均发展,并且会忽视培养人的价值取向。这个后果将比过去教育中出现的误解所形成的危害要严重的多,这一点绝不能掉以轻心,历史也将证明。
二〇一一年八月三十一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