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十万高薪聘保姆


  “10万年薪聘保姆”,有点滑头,前景黯淡
08/27/2011


最近《重庆晚报》的一篇《年薪10万招聘保姆》的报道,吸引了不少山城网友的眼球。说是重庆一家家政公司发布招聘启示,年薪十万请一个保姆,我概括了其可能的对保姆的要求是:大学本科以上、英语口语好、沟通能力强,会理财务、懂商务礼仪、社会知识丰富,懂消防、懂急救,能照顾父母、收拾家务,能接听外国客户电话、能处理公关事务,是营养师、护理师、心理师,会开车、会招待接待,持保姆上岗证,能备餐、送孩子上学、洗熨衣物,等等。然而意外的是,报道称,虽待遇诱人,但无人接招,大学生不感兴趣。《重庆卫视》也注意到了,来采访我对此问题的看法(8月28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转播)。

其实我也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但在我完整地看完该招聘信息和有关报道后,第一感觉是:“商业的噱头效应”远大于它“实际的经济意义”。这哪是招聘保姆,明明是招聘行政总监或内务府总管嘛,差不多是主管行政、后勤,兼管内务府理财、家政、公关、心理咨询和客户服务等公司事务的职业经理人派头。“10万年薪”请保姆,听上去吓人,实际上并不多。

无人接招,恐怕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文化价值理念的差异。

在中国,“保姆”一词现代意义是指家政劳动服务员,主要是为所服务的家庭操持家务,照顾儿童、老人、病人,清洁家居,差不多是“佣人”的代名词。基于对“保姆”的通常认识,高学历层次人员不愿意去做也就可以理解了。

然而最根本的还不是如此,最关键的是,由于社会资源、公共权力的垄断,中国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非常落后,社会服务的从业者(如环保工人,智障人、残疾人院、老人院、孤儿院等福利场所的从业人员)薪资低、受歧视,其社会地位、薪资报酬、社会观念认识、以及人们对他们的尊重意识,远不及英美发达国家乃至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因此,高端优秀人才,一般不愿意从事这样的“服侍别人”的工作。

中国人(无论是公共权力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人心冷漠,在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之外感情淡漠,通常瞧不起所谓的“下人”;而中国政府和中国社会也缺乏对这些社会服务工作者必要的尊重、支持,缺乏必要理解和帮助。因此,在中国,“保姆服务”也好,“社会工作”也罢,都不是值得夸耀、追逐的职业。在中国,差不多只有当官、当老板、当老总,才是耀眼的、光彩夺目的。

难怪记者采访大学生是否愿意干这行时,有大学毕业生会认为“做这份工作,没发展潜力”。我认为,内在的社会机理就在于此。我也相信,这位毕业生一定没有认识到,倘若他能胜任这些招聘条件,他做1年这样的“高薪保姆”从中能学到知识、所锻炼的能力,一定会比他在一个普通的公务员岗位上或一个普通的公司里5年所得到的还要多。只是,意识蒙蔽了他的情感。

第二,“保姆”、“管家”之类的职业,要求高、压力大。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我相信,绝大多数城市居民习惯于或者说崇尚朝九晚五、有确定节假日的白领工作方式,不但希望通过工作养家糊口或成就事业,也希望有自己的生活空间。但“保姆”的工作性质意味着每天24小时受人支配,意味着没有自己的固定的生活空间,没有了通常意义上的“节假日”。这可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是吧?!

在“十万年薪聘保姆”的案例中,虽然所要的“保姆”有点像大管家,但既然是“管家”,就脱离不了人影相随的保姆性质,有时候还得替“主人”的一些龌龊事兜底、遮掩。现在的年轻人可是很有自我意识的,若非有过一定的特别的社会阅历、挫折,要让他或她这样受约束、受支配,恐怕不可以。因此,就算有人看在钱的份上冲动地接受,恐怕也做不久。

第三,这样的“保姆”工作,许多人特别是年轻人胜任不了。

有这样全能的“管家”吗?肯定有,而且还会不少,但在高学历、年轻人身上不多见。老实说,我就胜任不了这份“高薪”工作。

换言之,招聘广告可以打出来,但能够胜任的人恐怕寥寥无几。条件摆在那里,因为做不了这份工作,所以没有人敢去应聘。反过来,具备这样条件的人,恐怕早就是事业有成了,10万年薪算得了什么?还到你家里去做保姆;在这个物价高歌猛进的时代,10万年薪对一个稍微有点规模的公司主管级以上的职员,能有多大诱惑力?

总而言之,“十万年薪请保姆”是一个市场噱头,实际经济或劳动力市场意义不大。重庆当前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个案或许可能,但还不足以形成“10万年薪保姆”的供求市场,因此其前景黯淡。

《重庆卫视》午间新闻相关节目,近期播出,8月28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CCTV-2转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