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深圳市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底,深圳市共有中小企业35.7万家,约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3%;民营企业30.8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5.7%。2010年,中小企业实现生产总值4500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65%;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400亿元,约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6.5%。中小企业纳税总额925亿元,约占全市企业纳税的50%;民营企业纳税总额980.5亿元,约占全市企业纳税总额的53%(不含海关关税及海关代征税、股票交易印花税和车辆购置税)。
□赢周刊记者 朱卫卫
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百丽……这些妇孺皆知的品牌响彻九州大地,甚至走出国门。深圳仅高新区十几平方公里的小地方有74家上市公司,深圳培育出来的企业让中国人民感到自豪,这一点让全国各个省市包括北京和上海都很羡慕,因为他们可能有中石油,有大银行,但没有中兴、华为,没有腾讯。可以看出,深圳这片沃土,非常适合创业,非常适合中小企业成长,这与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对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
30年来,在深民企立足深圳这片干事创业的热土,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也为特区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截至2010年底,深圳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2510.56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26.4%;民营企业突破30万家,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5.6%,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近年来,深圳市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措施,全市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成为深圳市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的生力军和建设和谐深圳的重要群体。
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主任顾宏伟在全国知名民企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上充满信心地说,相信企业家投资深圳的选择是正确的。选择了深圳,就选择了发展;选择了深圳,就选择了未来。
健全政策做民企摇篮
宽松的政策环境,优厚的扶持方针,良好的服务态度是深圳市吸引企业投资者的几大法宝,其中召开高规格会议、出台高含金量的政策又是宝中之宝。依托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和经济特区的优势,根据在深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深圳市创新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等重要文件。2008和2009年,为帮助企业抗击国际金融危机,深圳市连续出台了《关于优化政府服务促进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和《关于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若干措施》两个重量级文件,突出对中小企业的扶持。2010年9月,市政府召开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议,把民营经济工作作为会议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印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上水平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将进一步修改完善后出台),促进全市民营及中小企业上水平发展。
其次,为健全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制环境,深圳市大力推动中小企业立法工作,于2010年10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紧密结合特区实际,大胆创新,勇于突破,在公共服务、创业扶持、创新推动、市场开拓、资金支持、融资促进和权益保护等方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了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
此外,还着力加大财政扶持力度。2004年,为切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深圳市设立了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每年安排1亿元专项用于扶持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此后每年,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不断扩大专项资金的资助范围。2010年,专项资金在企业改制上市、国内市场开拓、紧缺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共对942家中小企业给予了1.62亿元的资助。
得益于这片沃土,深圳市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得以快速成长,在自身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的同时也给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近几年来,深圳中小企业上缴税收占全市企业纳税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0%左右。全市民营及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占全市就业岗位总量的80%左右。
为中小企业雪中送炭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要求各部门为企业提供“处方式”服务,针对企业在生产经营、做大做强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提供更高端、更优质、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普遍性问题。数据显示,2011年一季度深圳市中小企业运营情况呈现出销售下滑、成本趋升、毛利下降、融资需求和缺口加大等特点。企业融资缺口环比增加了22%,平均融资额缺口332万元。
近年来,围绕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深圳市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有力措施,逐步构建了“5+5”直接和间接融资服务体系,直接融资方面主要包括上市融资、中小企业集合发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创投引导基金和股权融资;间接融资方面主要包括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建立重点民营企业池、发展小额贷款公司、丰富金融服务机构和完善中小企业征信体系。
深圳市还启动中小企业贷款联保增信计划,旨在解决以成长型500强企业和拟上市企业为主体的高成长性企业两年以内、3000万元以下的短期小额贷款问题,弥补了中小企业短期小额资金的融资缺口,与已有的重点民营企业池和小额贷款公司两个平台实现无缝对接,共同组成解决中小企业“中长期大额、短期小额、流动性微小额”的不同融资需求的完整链条。
中小企业还可以通过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网站上的“金融顾问服务对接系统”,与金融顾问进行双向选择。金融顾问针对各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问题,免费提供融资、兼并收购等金融业务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解决融资等金融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金融业务水平。
此外,为提高企业家领导力,深圳市健全多层次人才培训平台。一是实施中小企业家培育工程,进一步完善了针对不同层次中小企业家的培训体系。二是针对企业部分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开展紧缺人才培训。积极搭建中小企业开拓市场平台,加大政府组团参展力度的同时大力扶持企业自行参加国内各类展会。为了解决中小企业在发展中信息不对称、对政府办事程序不熟悉、服务不便利等问题,打造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平台,有效地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为企业做大做强锦上添花
对于打好根基进入良性运行轨道的中小企业来说,如何做大做强成为各企业面临的新课题。数据显示,深圳市中小企业成长速度非常快。目前深圳市中小企业数量较2003年(13.8万家)翻了一番多。华视传媒短短三年就成功上市,一跃成为全国公交移动电视传媒领域的领航者;中青宝网从进入网游领域到上市仅用了3年时间,成为第一家在内地上市的网络游戏公司。
许多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为各细分行业的领军者,并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凭借自主创新掌握的核心技术和新的商业模式,深圳很多中小企业专注于细分市场,瞄准世界领先技术,这些企业规模不一定很大,但很多都是细分行业的领跑者。腾讯依托自主研发的即时通讯软件为平台开展衍生增值业务,目前市值达到3000亿港币,成为香港市值最大的企业、全球市值第三的互联网企业;赛百诺专注于基因治疗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其产品“开创了生物高技术发展的里程碑”,成为世界生物制药行业的领军企业。
深圳市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总数连续4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不仅培育了比亚迪、腾讯、平安银行、研祥智能、大族激光等一大批优秀知名上市企业,还造就很多明星上市企业,如三诺是全球第一家在韩国上市的外国企业,并创造了连续十二天涨停的佳绩;国民技术、海普瑞相继在深交所上市后,连续刷新国内最高股价,成为国人注目的焦点。
深圳的上市公司,大多数都是由这种细分行业领军企业成长起来的,他们也成为深圳品牌大企业的摇篮。截至2009年底,全市中小企业获得认证的“中国名牌产品”60个,占全市“中国名牌产品”总数的75%;获得“中国驰名商标”25个,占全市“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约60%;全市中小企业拥有注册商标约8万件。
此时的深圳扮演了民营经济发展良好生态的维护员的角色。深圳市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则,继续打造和维护适宜民营经济发展的“湿地”,使民营企业在深圳这片良好的生态环境里得到快速成长,民营企业的能量得到充分的释放,让“来深圳的企业不想走,在深圳的企业家不愿走”。
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顾宏伟强调,商业模式创新是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成功的关键。多年来,深圳以“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包容性吸引了众多创业者。在这些前赴后继的创业者中,不乏华为任正非、腾讯马化腾、比亚迪王传福、金蝶徐少春、金证杜宣等一大批成功的企业家,他们在深圳这片创业沃土上尽情挥洒智慧和汗水,谱写了深圳创业家的风采。在这些创业梦想家的带动下,深圳民营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1990年,深圳1000万元以上产值的民营科技企业只有两家,最大的民科企业年产值也只有2000万元。现在,年产值超过亿元的科技企业不胜枚举。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对创业者的扶持是持续的,不断通过出台政策、完善法规、优化环境、创新机制、做好服务,使得深圳成为创业者的沃土。1995年王传福在深圳创办比亚迪,1998年马化腾创办腾讯,在他们的创业经历中,都对深圳“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环境赞赏有加。马化腾多次接受采访时表示,在深圳办企业很省心,只要埋头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了,需要政府帮助的时候,政府一定在你身边。
在这种宽松、科学的环境下,深圳的中小企业不仅技术创新能力强,而且特别注重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方面,历年来,深圳在国内专利申请数量上一直名列前茅。商业模式创新方面,一大批中小企业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灵活的决策机制,通过销售模式和运营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有效整合配置资源,快速占领市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如百丽、朗科、怡亚通等。特别是在生物医药、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涌现了一大批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如海王、A8、拓日、新宙邦、沃尔核材、中航三鑫等,成为深圳发展新兴产业的一股重要力量。
深圳市委书记王荣强调,当前深圳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肩负起中央和省赋予经济特区的新使命,推动深圳实现新的更大发展,仍然需要继续支持发展民营经济,更好地发挥中小企业的重要作用。这是进一步改善产业生态、促进分工协作,提升深圳市产业的整体档次与水平的必要条件。